(二)谶纬著作及主要内容出现于西汉末年的谶纬书,由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获得了与经学同等的地位。这是自西汉末年以来保存下来的谶纬书篇目。以上《七纬》合计三十五种。西汉的《诗纬》著作主要有:《推度灾》《汜历枢》《含神雾》三种。汉代有关《礼纬》的著作主要有:《含文嘉》,礼用以区别文质,质为文之本,质以文而有光彩,文质并美谓之《含文嘉》。该书主要论礼之起源及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等礼之核心。......
2023-11-28
(一)谶纬释名
谶纬起源甚早,在西汉末年开始形成了一股思潮,这当然与汉末的政治衰败有很大的关系,到东汉则达到了极盛。
谶,《说文》说:“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经,织从丝也。”“纬,织衡丝也。”
《释名·释典艺》:“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谶,纎也,其意纎微而有效验也。”
《玄应一切经意义·九三》:“谶,秘密书也,出《河洛》。”《说文》:“谶,验也,谓占后有效验也。”
后人的解释也基本上不离这个范围。清代整理图书,对于谶纬,《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六》按语云:
“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秦本纪》称卢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汉书·盖宽饶传》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讬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然班固称‘圣人作经,贤者纬之’,杨侃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谶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胡应麟亦谓‘谶纬二书虽相表里,而实不同’。则纬与谶别,前人固已分析之,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
阮元亦主谶纬非一说,阮元《七纬》叙云:“毖纬之兴,始于哀平,终于大业,洎乎宋、郑两家为之注,而纬与经乃相杂而不越。然异学争鸣,七纬之外复有侯有图,最下而及于谶,而经训愈漓,不知纬自为纬,谶自为谶,不得以谶病纬也。自贾公彦《周官疏》造为汉时禁纬之说,后儒不察,并为一谈,以为古人纬谶同讳,此谬论也。今以《隋书·经籍志》证之,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及者,遂事之词也。观下文‘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与世’则谶者特纬之流弊也。谶纬之别,此一证也。《志》云:‘七纬三十六篇,并孔子所作,并前为八十一篇,而又有《尚书中侯》《雒罪级》《五行传》《诗推度灾》《汜历枢》《含神雾》《孝经勾命决》《援神契》《杂谶》等书,汉代有《郗氏》《袁氏》说,汉末郎中郗萌辑图纬谶杂占为五十篇,谓之《春秋灾异》。宋均、郑玄并为谶律之注,然其文词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其重言汉代者,见前之非出于汉也,则后人所疑者,或伪注之谶尔,未尝疑及于纬也。此又一证也。《志》云:‘汉时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言《五经》者皆凭谶为说,未尝诋讦及于纬也。此又一证也。《志》云:‘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以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愈切。’始者,言乎其前之未有也。然则隋以前图谶且不禁,向自而及于纬乎?次又一证也。”阮元此证,亦足以说明谶纬二者的区别,台湾学者陈在《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一文中提出“谶纬篇目,不一而足,统而言之则曰谶纬。谶出在先,纬实后起,其内容一义”。现代学者钟肇鹏先生在研究了前人的诸种说法之后,得出结论说:“可见不论是从汉魏人对谶纬的理解来说,或者就谶纬的实质来看,谶与纬只是异名同实。”[23](www.chuimin.cn)
但比较以上说法,我们认为谶纬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谶作为“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的神的启示或者预言来说,其发生的时间很早,《史记·赵世家》记载: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医扁鹊视之,出,董安于问。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在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
这是正史中所记载的最早的谶言。这里特别加上一个“秦”字,使我们意识到秦地大概是谶言流行比较早的地区,同书又记载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秦赵同源,他们有同根文化,谶这类神的预言应当是秦赵早期文化的一种形态。
秦人喜谶,史书多有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24]
从谶语的内容来看,它们基本上都属于政治性的预言,都是有关君主和国家兴亡盛衰的东西。
纬是针对经而言的,换句话来说,只是有了经才有纬,经的说法固然很早,可参看第二章的论述,但真正把儒家的几部著作称作《五经》或《六经》则是汉代的事,纬书是对《经》所作的阐释,但其神学化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汉代的人将其托于孔子所作,只是为了加强纬书自身的权威性和经典意义。纬书的结集应当是在西汉末年,特别是在王莽执政前后,与经书一样,纬书的出现应当是现实政治的需要。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二)谶纬著作及主要内容出现于西汉末年的谶纬书,由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获得了与经学同等的地位。这是自西汉末年以来保存下来的谶纬书篇目。以上《七纬》合计三十五种。西汉的《诗纬》著作主要有:《推度灾》《汜历枢》《含神雾》三种。汉代有关《礼纬》的著作主要有:《含文嘉》,礼用以区别文质,质为文之本,质以文而有光彩,文质并美谓之《含文嘉》。该书主要论礼之起源及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等礼之核心。......
2023-11-28
(三)谶纬的哲学与政治意义谶纬作为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但我们认为在这个学术体系的主体还应当是在哲学领域和政治领域。从西汉末年以来,谶纬对汉代的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2023-11-28
《史记》和《汉书》所见区域经济与区域政治评价,六见“天府”的说法,其中五次都是指关中。长安,可以称作西汉经学的“天府”。在齐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中,经学被列为第一,是符合文化史的实际的。长安因政治重心西移得以吸引齐鲁文化西渐。而长安,成为经学论著收藏和进一步传播的中心。......
2023-11-28
(三)《天人三策》与更化改制改制更化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的更化,主要是指第二点。他的更化思想理论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11-28
(二)《齐诗》《齐诗》的创始人是辕固生。《王函山房辑佚书》收录有“后苍撰《齐诗传》二卷”。《孙氏传》与《孙氏故》当为《齐诗》中一个派别。......
2023-11-28
(四)经世致用汉代经学家对于《六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王安国治邦之术的阐释来服务于当代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世致用。汉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及史学著作,也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最终目的的。[15]司马谈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为后王制法,为后世作则,这种把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23-11-28
(二)长安文学的特征长安地区的文化特征,深受统治者思想变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特点:汉初重黄老,所以汉初无论是陆贾、贾谊他们的文化创作都表现出明显的“无为而治”倾向,陆贾提出的马上得之,宁马上治之的观点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移民文化以楚文化对长安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是长安文学中的奇葩,为一个时代所有的独特文学现象。......
2023-11-28
《长安历史文化丛书》总序朱士光一当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开展,并开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中华大地上也兴起了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热潮,以增强国家之软实力。在这一形势下,处于中华传统文化源头与核心地位之长安文化,显然承担更为重大的责任,也更受各界之关注。......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