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人三策》与更化改制改制更化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的更化,主要是指第二点。他的更化思想理论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11-28
(三)长安太学的学生
长安太学学生的来源,一是由中央的太常选择,即《史记·儒林传》讲的“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二是由郡县推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这是和太常选择不同的学生,所以称为“如弟子”。是由地方基层组织层层严格挑选,在地方向中央上计时,随上计椽吏一块到长安的。为中央太学选拔学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所以有地方官员因工作失误而受到中央纪律处分者,汉武帝元朔五年,山阳侯张当居就因为为太常选择博士弟子故不以实而被完为城旦[17]。
郡国县道选送子弟到长安学习,起初似乎没有什么规定,汉武帝即位后,由于公孙弘的建议,郡国县道选送子弟到长安太学学习才著为功令,这应当与汉武帝改制,特别是建立太学制度有关。
郡国县道选送学生至长安学习,史籍中记载很多,如:
《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师古注:博士弟子属太常。受遣者,由郡遣诣京师)。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
《汉书·儿宽传》:“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
《汉书·杨终传》:“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习《春秋》。”(www.chuimin.cn)
《汉书·萧望之传》:“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郡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
三是主动来太学求学者,如翟方进就曾“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履以给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18]。汉光武帝年轻时“之长安,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19]。
学生由于来源不同,他们所受的待遇也不同。大概由太常选择的学生,食宿一般由国家负担,其他学生的生活来源则完全要依靠自己或家庭的补助,如上文提到的翟方进,他的学业由母亲织履资助。《东观汉纪》记载光武帝刘秀在长安读太学时“资用乏,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以给诸公费”。儿宽“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汉书·孔宽传》)。汉代设太学以养士为主,重在人品与学问,而不计其出身,所以才有许多有志的民间寒士到长安来求学,这也同时体现了长安太学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而太学学生的人数也因此不断扩大,自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到汉成帝时已增加到三千人,汉末长安太学的学生已超过上万人。
长安除官学之外,私学即民间经学的教授也很普遍,据《汉书·儒林传》的记载,当时有许多经学大师都在进行着私学的传授:“汉兴,言《易》者自淄川田生;言《书》者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文献中关于西汉时代长安私学的材料比较少,但并不能说明私学就没有发展,实际上正如徐复观先生在氏著《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中所说:“博士们私人教学的徒众,常多于官式教学,影响力之大于官式教学。”礼学专家叔孙通至长安,跟随他的弟子就有百余人;再如梁丘贺,以《易》学教授,匡衡治《齐诗》有许多再传弟子如张邯、皮容等;左咸治颜氏学“徒众尤盛”。这些见于《汉书·儒林传》的记载都说明当时民间私学兴盛的情况,到东汉时私学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长安私学更盛极一时,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
长安经学教育的普及意义,已远远超过了经学研究和教育的本身,实际上已成为社会普遍的政治导向及道德价值、风俗教化的价值取向。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三)《天人三策》与更化改制改制更化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的更化,主要是指第二点。他的更化思想理论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11-28
《史记》和《汉书》所见区域经济与区域政治评价,六见“天府”的说法,其中五次都是指关中。长安,可以称作西汉经学的“天府”。在齐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中,经学被列为第一,是符合文化史的实际的。长安因政治重心西移得以吸引齐鲁文化西渐。而长安,成为经学论著收藏和进一步传播的中心。......
2023-11-28
(二)长安文学的特征长安地区的文化特征,深受统治者思想变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特点:汉初重黄老,所以汉初无论是陆贾、贾谊他们的文化创作都表现出明显的“无为而治”倾向,陆贾提出的马上得之,宁马上治之的观点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移民文化以楚文化对长安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是长安文学中的奇葩,为一个时代所有的独特文学现象。......
2023-11-28
汉王朝设立中央与地方学校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非常明显,这种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社会的长期稳定。于定国以《春秋》经义处理案件,获得了社会的极高赞誉。经学教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官吏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执政能力的加强上,更重要的是强化了经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突现了长安经学的自身价值。......
2023-11-28
(四)经学与谣谚谣谚是汉代长安人民表达自己对时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强烈参与意识,是当代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其中有不少与长安经学有关。所谓“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僻无由来”。提高道德修养,这是经学的一贯原则。汉代谣谚数量很多,在这里我们只是撷取了部分与经学有关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谣谚作了简单的论述。......
2023-11-28
(一)今文尚书学前已述及《尚书》是西周以前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上述情况可见,在长安经学的传授中,朝(晁)错应是传《尚书》的第一人。因其是口授并由晁错用汉代隶书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根据《史》《汉》的记载,西汉长安经学被立于学官的《今文尚书》其传授传承系统大致如下:第一阶段:伏生传晁错、张生、欧阳生。......
2023-11-28
(三)经学与长安文学经学对长安文学发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儒学的独尊,很多文学家本身就是当时有名的经学之士。经学家与政治家看重礼乐的教化作用,更看重的是他的经世致用作用,在汉代经学家的眼里,礼乐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汉代的辞赋学家则用赋的形式,记述了长安经学中礼的实践及其自己对礼的作用的看法。......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