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汉长安官学与私学的起源与发展

西汉长安官学与私学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长安官学的兴起是缘于董仲舒的上书。[3]根据汉武帝的诏书,朝廷进行了廷议,当时丞相公孙弘、太常孔臧、博士平等经过认真讨论,由公孙弘出面应诏并提出兴办学校,选择学生的具体意见。[4]从此,长安太学正式建立,经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正常规范化的轨道。

二、长安的官学与私学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但没有特别重视学术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学校教育没有被重视,这也是导致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朝建立后,国家把恢复经济、整顿社会秩序放在头等重要大事位置上,所以“亦未皇庠序之事”。[2]直到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雄厚,特别是国家事务日渐增多,对人才的需要十分紧迫,而汉武帝本人也特别重视儒术,在这种背景下,汉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并逐步地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各类学校。

长安官学的兴起是缘于董仲舒的上书。《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陛下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维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教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www.chuimin.cn)

董仲舒关于兴办太学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元朔五年(前124)夏六月,汉武帝发布诏令:“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崩乐坏,朕甚闵也。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3]根据汉武帝的诏书,朝廷进行了廷议,当时丞相公孙弘、太常孔臧、博士平等经过认真讨论,由公孙弘出面应诏并提出兴办学校,选择学生的具体意见。

“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也。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藉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4]

从此,长安太学正式建立,经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正常规范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