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承续秦朝礼制,这是历史定论。西汉傩礼,必定是在战国至秦朝礼制变革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革新意义的礼制形态。西汉傩礼所沿袭,正是在秦傩礼淆杂的形态下衍生。西汉初期礼制混乱,在叔孙通主持修订的礼制中并未见涉及傩礼。西汉傩礼体制的沿革,与春秋战国至秦朝乃至西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变革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是西汉傩礼的全部。......
2023-08-11
二、长安的官学与私学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但没有特别重视学术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学校教育没有被重视,这也是导致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朝建立后,国家把恢复经济、整顿社会秩序放在头等重要大事位置上,所以“亦未皇庠序之事”。[2]直到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雄厚,特别是国家事务日渐增多,对人才的需要十分紧迫,而汉武帝本人也特别重视儒术,在这种背景下,汉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并逐步地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各类学校。
长安官学的兴起是缘于董仲舒的上书。《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陛下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维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教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www.chuimin.cn)
董仲舒关于兴办太学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元朔五年(前124)夏六月,汉武帝发布诏令:“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崩乐坏,朕甚闵也。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3]根据汉武帝的诏书,朝廷进行了廷议,当时丞相公孙弘、太常孔臧、博士平等经过认真讨论,由公孙弘出面应诏并提出兴办学校,选择学生的具体意见。
“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也。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藉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4]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西汉承续秦朝礼制,这是历史定论。西汉傩礼,必定是在战国至秦朝礼制变革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革新意义的礼制形态。西汉傩礼所沿袭,正是在秦傩礼淆杂的形态下衍生。西汉初期礼制混乱,在叔孙通主持修订的礼制中并未见涉及傩礼。西汉傩礼体制的沿革,与春秋战国至秦朝乃至西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变革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是西汉傩礼的全部。......
2023-08-11
(二)《齐诗》《齐诗》的创始人是辕固生。《王函山房辑佚书》收录有“后苍撰《齐诗传》二卷”。《孙氏传》与《孙氏故》当为《齐诗》中一个派别。......
2023-11-28
(三)《周礼》《周礼》又名《周官》。《周礼》一书,保存有相当多的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因此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至今也没有定论。《周礼》之被立于学官是在王莽居摄年间。但《周礼》的被立于学官毕竟为对其研习和此后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周礼》在东汉时代地位的被不断抬高与此有极大的关系。《周礼》原为未完成的著作,中缺《冬官......
2023-11-28
(二)经学与丧葬习俗秦汉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特别是在“以孝治天下”的经学背景下,丧葬制度得到了特别的重视。汉代长安的丧葬礼俗,主要有三个基本内容,即丧礼、葬礼及服丧之制。吊即吊唁,问疾吊丧被经学家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如果大将军或三公去世,则天子亲临吊,《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前后秉政达二十年,权力显赫,因而其死后“上及皇后亲临光丧”。昌邑王服最重的丧服而不遵守服丧的礼制规定,终于被废掉。......
2023-11-28
汉王朝设立中央与地方学校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非常明显,这种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社会的长期稳定。于定国以《春秋》经义处理案件,获得了社会的极高赞誉。经学教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官吏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执政能力的加强上,更重要的是强化了经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突现了长安经学的自身价值。......
2023-11-28
(三)谶纬的哲学与政治意义谶纬作为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但我们认为在这个学术体系的主体还应当是在哲学领域和政治领域。从西汉末年以来,谶纬对汉代的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2023-11-28
(三)长安太学的学生长安太学学生的来源,一是由中央的太常选择,即《史记·儒林传》讲的“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而太学学生的人数也因此不断扩大,自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到汉成帝时已增加到三千人,汉末长安太学的学生已超过上万人。长安经学教育的普及意义,已远远超过了经学研究和教育的本身,实际上已成为社会普遍的政治导向及道德价值、风俗教化的价值取向。......
2023-11-28
(一)谶纬释名谶纬起源甚早,在西汉末年开始形成了一股思潮,这当然与汉末的政治衰败有很大的关系,到东汉则达到了极盛。“纬,织衡丝也。”《释名·释典艺》:“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谶,纎也,其意纎微而有效验也。”《玄应一切经意义·九三》:“谶,秘密书也,出《河洛》。”后人的解释也基本上不离这个范围。......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