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春秋公羊学的影响春秋公羊学对汉代政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公羊传》的解释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学,因为其理论的权威性与独尊,成为西汉中期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汉武帝处理边疆和民族问题,有两条重要的理论根据:一是来自于《春秋公羊传》的复仇思想。......
2023-11-28
《春秋左传》也称《左氏春秋》,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繁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道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比较,它的记事特点最为明显。换一句话说,《左传》注重于从历史资料(事实)上进行解经和补经,可以说,没有《左传》的记载,司马迁也不可能写出《史记》的各个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正如桓谭在其《新论》中所说:
“《左氏传》遭战国寝废。后百余年,鲁人谷梁赤为《春秋》,残略多所遗失。又有齐人公羊高缘经文作传,弥离其本事矣。《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春秋时期的历史,主要就是通过《左传》才保存下来的。而后世的历史学家也是根据这些记载来认识这个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及社会发展变化的。
《左传·昭公七年》说到:“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社会结构和阶层划分未必如此整齐有序,但此事实却向我们展示出当时的社会阶级性质。西周时期实行封邦建国制度,在封建制度下,有严格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这个等级制度的核心就是宗法制度,当时国家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就依赖于这个制度,所以《左传·桓公二年》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正是这种社会的分层、社会的分化而引导着社会的进步。
引起社会分化,除却分封宗法制及新的经济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它是形成社会分化的催化剂,同样见于《左传》的记载。晋国是春秋时代较早进行改革的国家,《左传·哀公二年》记晋国实行的军功奖励制度:“克敌者,上大夫授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舆免。”这个军功奖励制度的实行,催生了大批自耕农,而自耕农正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尽管这个时期距离较为完备的秦汉中央集权制还很遥远,但历史发展的轨迹已初现端倪,却是人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子产铸刑鼎向来被看做是春秋社会变化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左传·昭公六年》:经云:“三月,郑人铸刑书。”铸刑书是社会变革的重要信号,是向旧制度的挑战,从反对者的口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其时社会的影响有多大,叔向在闻知这一事件后,写信给子产说: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其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涖之以疆,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证于书,而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左传·昭公六年》)
在这封充满了对旧时代、旧制度、旧文化眷恋的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社会改革既是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左传》所记的这个历史事实,给后人提供了一把认识春秋社会变革的钥匙。
重视和强调礼在维护尊卑等级、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是《左传》的又一重要特点。
礼是一种道德和行为规范。礼是通过制度、仪式、生活行为发挥作用的,在宗法社会中,礼的作用尤为突出。上至郊祀、宗庙、国与国之间,君与臣、夫与妇、子与父、活人与亡者,礼的应用可以说无处不在,《左传》在这一方面的论述和记载尤多;如祭祖,《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若婚姻,则有告庙之礼。《左传·隐公八年》:“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以妫氏归,甲寅,入于郑。陈子送女,先配而后祖。
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依礼,娶妇当必先告于祖庙而后行,但郑忽却先迎妇而后告庙,显然不合当时的礼法。如朝聘,杜预《春秋释例》云:“《传》曰:‘朝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问朝以讲礼,在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古之制也。春秋之世,文襄之伯,其务不烦,更制三年而聘,五年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足以昭礼,命事、谋阙而已。虽备此制,迫于事难,君臣交驰,相继于时,或以拜朝,或以殷聘、初聘、报聘,来谓,使而来见,疏数之节,无复常制,皆书有礼者,亦时之所宜也。将求于人,必先下之。故公孙夏谢晋不敏,君子称善事大国也。称朝者两君相见揖让于两楹之间。聘者使问于邻国,必皆使卿,尊君命也。会者讲礼示威。遇者草次相见,二国君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盟者杀牲载书,大国制其言,小国尸其事,珠盘玉敦以承流血而同歃。地主致饩,侯伯致礼于其国都,则主人与于盟可知。故称客而不复称主,盟于齐,盟于宋是也。”
春秋时期王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这种朝聘是相当频繁的,其中礼节之繁缛在礼书中也多有记载,朝聘之礼实行的目的何在?正如杜预所讲在于“征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即通过朝聘之礼,实现“天下一家”的目的,在于消弭矛盾,构建一个以礼约束而团结和谐的社会和政治秩序。
《左传》中关于礼的实践、记述也较多,即使兵戎相见,仍要礼仪为先。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晋鞍之战中,齐国兵败,晋国将军韩厥追上了齐顷公的战车之后:“韩厥执縶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左传·成公十六年》还记载了晋楚鄢陵之战中的一个故事。
在这次战斗中,晋国将领郤至多次与楚共王在前线相遇,在剑拔弩张的情况下仍然以礼相见:
“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靺韦之跗注,君子也。识见不榖而趋,无乃伤乎?’郤至见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三肃使者而退。”
这种后世人很难理解的事情,却在雍容以礼的情况下上演了,由此可见礼在当时社会上被看重的情形。
《左传》产生的时代,应该说是人的一个觉醒而被看重的时代,虽然社会被分层为严格的尊卑等级层次,但人的价值却愈来愈被重视,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左传》所体现的又一特色。
《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邾君文公为迁都之事曾征求大臣的意见,当时太史认为如果迁都将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的后果,但邾文公却说“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以此可见对民之重视,在春秋社会剧烈的变动中,不管是社会哪个阶层,都已经认识到“以民为本”是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民不仅是国家兵役的承担者,是国家赋税、徭役的承担者,而且民心所向也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存亡,与先秦时代视神为最高至尊不同,民的地位已被抬高到很高的地位。《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随国季梁的一段话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
从重神而到“以民为本”的思想转变,说明历史的进步。
在长安经学中,《左传》虽然立于学官的时间最晚,但《左传》在此之前已有广泛的流传。
前面已经提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关于《左氏春秋》的写定应在孔子去世后不久,汉以前就已经在社会上流传,杜预《春秋序》孔颖达《正义》引刘向《别录》记载说:
“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苟卿;苟卿授张苍。”[22]
关于西汉的传承及传授情况,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www.chuimin.cn)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授清河张禹长子。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征禹待诏,未及问,会疾死。授尹更始,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季君,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将军。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授。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
由以上情况来看,《左氏》在春秋末年已经写定,在战国时开始有了明确的传授,但在前期似乎与经学中的许多著作一样,只是停留在口耳相传的层面上,到铎椒及虞卿时方有《抄撮》的本子,而在西汉的流传应当有了定本。而且这时的流传也还只限于民间。
汉哀帝时,刘歆继承父业,复领五经,在此前校理中秘书时,他看到了皇家图书馆所藏的古文《春秋左氏传》。《汉书》本传讲“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亦湛靖有谋,父子俱好古,博见强志,过绝于人。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谷梁》义。”
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正式向朝廷提出要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都列于学官,但当时朝廷中有两种意见,于是哀帝下令让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但诸博士都不肯置对,为此刘歆专门给诸博士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叫《移书让太常博士》,刘歆的目的是要把《左氏春秋》立于学官。但招致了当时执政的龚胜、师丹等人的坚决反对,说他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哀帝从中进行了调停,也替刘歆进行开脱,说他只是“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23]但刘歆还是退让了,出为河内太守,因汉朝有宗室不宜典三河的制度规定,又先后徙守五原、涿郡等。
王莽执政后,刘歆重新得到启用,《左氏春秋》在平帝朝终于被立于学官。《汉书·儒林传》赞:“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网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但好景不长,随着王莽政权的覆灭,《左氏春秋》的研究又陷入困境。《左氏春秋》的再度辉煌,已成为东汉时代的事情。
长安经学《左氏春秋》的传承、传授情况是:
第一阶段:张苍。《汉书》本传:“张苍,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有罪,亡归。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遂西入武关,至咸阳。沛公立为汉王,入汉中,还定三秦。陈余击走常山王张耳,耳归汉,汉以苍为常山守,从韩信击赵,苍得陈余。赵地已平,汉王以苍为代相,备边寇,已而徙为赵相,相赵王耳,耳卒,相其子敖。复徙相代,燕王臧荼反,苍以代相从攻荼有功,封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户。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是时萧何为相国,而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黥布反,汉立皇子长为淮南王,而苍相之,十四年,迁为御史大夫。”
苍为计相时,又绪正律历,因为高祖是十月至霸上而秦又以十月为岁首,故因循未改,又推五德之运,认为汉当水德,又吹律调令,比定律令,所以汉代凡言律令者,皆出自张苍,苍又传《左氏春秋》,有著书十八篇,讲阴阳律历事,孝景五年去世,谥曰文侯。
第二阶段:
贾谊:洛阳人。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事张苍,明《左氏春秋》。汉文帝时,召以为博士,当时年纪最小,每有诏令议下时,诸老先生未能言,而贾谊尽为之对,很受文帝赏识,超迁至太中大夫。拜梁王太傅,数年后梁王坠马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一年之后去世,死年才三十三岁。有《治安策》等留世。
张敞:《汉书》本传:“张敞,字子高,本河东平阳人也。祖父孺为上谷太守,徙茂陵。敞父福事孝武帝,官至光禄大夫。敞后随宣帝徙杜陵。……方略耳目,发伏禁奸,不如广汉,然敞本治《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纯用诛罚,以次能自全。”
张禹:字长子,清河人,与萧望之同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后荐之于宣帝,征为待诏,未及问,会疾死。
第三阶段:
贯公:贯公,赵人,从贾谊学《左氏春秋》为河间献王博士。
张吉:张敞子,传父业。
尹更始:字翁君,汝南邵陵人,事蔡千秋学《谷梁》,为《谷梁章句》十五卷,又从张禹学《左氏春秋》,宣帝时,以儒术进拜议郎。
第四阶段:
尹咸:尹更始子,家世传学,官至大司农。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事迹见《春秋谷梁传》的传承与传授。
第五阶段:
贾护:字季君,黎阳人,哀帝时待诏为郎。
刘歆:字子骏,刘向少子。《汉书》本传说他“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
“哀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有《移书让太常博士》,但遭当时执政龚胜、师丹诸人反对,终未能成功,王莽当政后,歆被重用,由是《左氏春秋》才被立于学官。
第六阶段:
陈钦:字子佚,苍梧人。官至将军。
第七阶段: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汉书》本传说他“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后以外戚身份辅政并取代汉政权。王莽执政,提倡《周礼》并立《左氏春秋》于学官。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五)春秋公羊学的影响春秋公羊学对汉代政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公羊传》的解释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学,因为其理论的权威性与独尊,成为西汉中期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汉武帝处理边疆和民族问题,有两条重要的理论根据:一是来自于《春秋公羊传》的复仇思想。......
2023-11-28
《史记》和《汉书》所见区域经济与区域政治评价,六见“天府”的说法,其中五次都是指关中。长安,可以称作西汉经学的“天府”。在齐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中,经学被列为第一,是符合文化史的实际的。长安因政治重心西移得以吸引齐鲁文化西渐。而长安,成为经学论著收藏和进一步传播的中心。......
2023-11-28
(四)董仲舒与春秋公羊学在汉代长安立于官学的五经中,影响最大而且地位最为崇高的是《春秋》,在《春秋》三传中最受崇拜的是春秋公羊学。董仲舒对春秋公羊学的阐释除了《天人三策》而外,再就是《春秋繁露》一书。......
2023-11-28
(三)《天人三策》与更化改制改制更化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的更化,主要是指第二点。他的更化思想理论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11-28
(四)经世致用汉代经学家对于《六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王安国治邦之术的阐释来服务于当代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世致用。汉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及史学著作,也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最终目的的。[15]司马谈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为后王制法,为后世作则,这种把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23-11-28
(二)古文尚书学和伏生今文不同的是在长安经学中,还流行着一派古文《尚书》学。这个记载除去传说及神话色彩外,班固已明言《古文尚书》较此前流传的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古文《尚书》在西汉后期由于刘歆等人的努力,开始被立于学官,但好景不长,随着支持他的王莽的垮台,最终又被取消了。对汉代长安经学中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清代今文经学家几乎全都予以否定,认为全出于刘歆的作伪,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2023-11-28
《长安历史文化丛书》总序朱士光一当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开展,并开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中华大地上也兴起了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热潮,以增强国家之软实力。在这一形势下,处于中华传统文化源头与核心地位之长安文化,显然承担更为重大的责任,也更受各界之关注。......
2023-11-28
(一)今文尚书学前已述及《尚书》是西周以前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上述情况可见,在长安经学的传授中,朝(晁)错应是传《尚书》的第一人。因其是口授并由晁错用汉代隶书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根据《史》《汉》的记载,西汉长安经学被立于学官的《今文尚书》其传授传承系统大致如下:第一阶段:伏生传晁错、张生、欧阳生。......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