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春秋公羊学的影响春秋公羊学对汉代政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公羊传》的解释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学,因为其理论的权威性与独尊,成为西汉中期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汉武帝处理边疆和民族问题,有两条重要的理论根据:一是来自于《春秋公羊传》的复仇思想。......
2023-11-28
(二)《春秋谷梁传》
和《公羊传》相同,《谷梁传》也是以作者的姓氏作为书名的。杨士勋《春秋谷梁传序疏》云:“谷梁子,名淑,字元始,鲁人。一名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谷梁传》。传孙卿,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其后鲁人荣广大善《谷梁》,又传蔡千秋。汉宣帝好《谷梁》,擢千秋为郎,由是《谷梁》之传大行于世。”
《谷梁传》或《谷梁春秋》的最早记载及传承传授见于《汉书·儒林传》:“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谷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王孙,皓星公二人受焉。广尽能传其《诗》《春秋》,高材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谷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谷梁》。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复求能为《谷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说矣,会千秋病死,征江公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谷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诏《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伊推、宋显、《公羊》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谷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庆、姓皆为博士,姓至中山太傅,授楚申章昌曼君,为博士,至长沙太傅,徒众尤盛。尹更始为谏大夫,长乐户将,又受《左氏传》,取其变理合者以为章句,传子咸及翟方进,琅邪房凤。咸至大司农,方进丞相,自由传。
房凤字子元,不其人也。以射策乙科为太史掌故。太常举方正,为县令都尉,失官。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奏除补长史,荐凤明经通达,擢为光禄大夫,迁五官中郎将。时光禄勋王龚以外属内卿,与奉车都尉刘歆共校书,三人皆侍中。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纳之,以问诸儒,皆不对。歆于是数见丞相孔光,为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唯凤、龚、许歆,遂共移书责让太常博士,语在歆传。大司空师丹奏歆非毁先帝所立,上于是出龚等补吏,龚为弘农、歆河内、凤九江太守,至青州牧。始江博士授胡常,常授梁萧秉君房,王莽时为讲学大夫,由是《谷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学。”
《谷梁传》在解释《春秋》经文上与《公羊传》有着相同的地方,两者都以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为目的,所以为汉代统治者所重视。《谷梁传》在汉宣帝时被立于学官。
由于《谷梁传》与《公羊传》在解释经文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因而后人有认为二书同出于子夏,或认为《谷梁传》晚出于《公羊传》,有抄袭之可能。这些说法的可能性都不大。二传同出于子夏,于今已无从可考,我们认为这是《公》《谷》二传为了抬高儒学地位而独自标高者,抄袭之说不能成立的原因更多。据沈玉成先生的研究,他认为“大多数学者都据此而以为《谷梁》后出并袭用了《公羊》之证。那么,何以见得不是《公羊》袭用《谷梁》呢?这又是由《谷梁》本身可以证明的”。他举了两条例证来说明这个问题:“一《隐八年》经‘无侅卒’。《公羊传》:‘此展无骇也。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仕。’《谷梁传》‘无侅之名未有闻焉。或曰隐不爵大夫也,或说曰故贬之也’。所谓‘未有闻也’即说经者没有听到过老师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两个‘或曰’则是师门以外的异说,这是汉儒严于师法家法的具体例子之一。第二个‘或曰’,显然是指《公羊传》之说。二《庄三年》五月经‘葬桓王’。《左传》‘葬桓王,缓也’。《公羊传》:‘此未言有崩者,何以书葬?盖改葬也。’《谷梁》曰:‘传曰,改葬也。……’周桓王死于鲁桓公十五年,至此已经七年,而《春秋》书葬于此年,所以《左传》解释为缓葬而《公羊传》解释为改葬。哪一种说法符合事实,可以不论,《谷梁传》所书‘传曰’则显然是指《公羊传》。”
他又说:“问题还不仅如此,《谷梁传》中还有反驳《公羊传》的文字。”他列举了《宣十五年》的一条例证即对经文“蝝生”的解释:
《公羊传》解释说:“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辛之者何?犹曰受之云尔。受之云尔者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
《谷梁传》的解释则是:“蝝,非灾也。其曰蝝,非税亩之灾也。”
沈先生认为:“二传的解释是续上一条经文‘初税亩’而来的。初税亩是春秋时代生产关系变革中的一件大事,从《春秋》学家到现代史家无不论及。《公羊传》的意思是说,发现有蝝,无需记录。之所以记录,圣人之意在于说明上文‘初税亩’变古易常,上天仅仅示以儆戒,没有给予更大的惩罚,岂非幸运,所以宣公应当立即改变这一错误的制度。《谷梁传》‘非税亩之灾也’,分明针对《公羊传》的‘上变古易常’而言。”很显然,《谷梁传》并不是以《公羊》的是非为是非。
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说《谷梁》抄袭《公羊》说,显然不能成立。[18]
《谷梁传》与其他两传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解经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郑玄曾论《春秋》三传之优劣时说:“《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谷梁》善于经。”郑玄评论《左》《公》二传未必完全恰当,而说《谷梁》善于经却有一定道理。
《谷梁》的善于经是针对《谷梁传》忠实于经,科学解经的方法而论,同时也是对《谷梁传》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的肯定。
《谷梁传》记载《僖公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丽,获莒挐”。其传云:“莒无大夫,其曰‘莒挐’何也?以吾获之目之也。内不言获,此其言‘获’何也?恶公子之绐。绐者奈何?公子友谓莒挐曰:‘吾二人不相说,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
《谷梁传》的这段记载,不见于他传。再如关于晋献公末年骊姬谮杀太子申生的故事也都要详于其他二传,又如《谷梁》“陨霜不杀草”之传,亦为《公羊》所不传。《谷梁传》中多有引先秦百家之语,这些都是《公羊传》所不具备的,说明《谷梁传》的作者有意无意地保存下来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谷梁传》的最重要特点,当然还在于《春秋》经义的发挥,即通常所说的微言大义。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说:“《春秋》有大义,有微言。大义在诛乱臣贼子,微言在为后王立法。惟《公羊》兼传大义、微言。《谷梁》不传微言,但传大义。”这一特点在《谷梁传》中多处都有体现:《桓公八年》,经文云:“夏,五月丁丑,烝。”传文说:“烝,冬事也,春夏兴之,黩祀也,志不敬也。”这里的黩是亵渎的意思。烝,本是在冬天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现在却放在夏季来进行,记载这件事本身是在说明不敬重祭祀。在中国古代,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对祭祀的亵渎,就是不敬。
再如文公二年,经云:“丁丑,作僖公主。”传文曰:“‘作’,为也,为僖公主也。立主,丧主于虞,吉主于练,作僖公主,讥其后也。做主坏庙有时日,于练焉坏庙。坏庙之道,易檐可也,改涂可也。”
“作僖公主”,一句话引发了大段的议论,这就是发挥经义,也就是要阐发的大义。“做主”虞祭阶段用桑木制成丧主,练祭之后则要改为栗木而成为吉主,制作神主都有规定的时间,不是随便就可作为的,这里是“讥其后”,是因为僖公去世至此已过去了十五个月,而再作神主已为时过晚,是不符合礼制的。
在长安经学中,《谷梁传》是在宣帝时才被立为学官的,在宣帝之前《谷梁学》还是在民间传授的一家之学,为什么这时《谷梁传》却受到了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呢?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他出生才几个月时,他的祖父戾太子便遭到了巫蛊之祸。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民间度过的,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养成了一种“慈仁爱人”的性格,在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布的诏书中,都强调:“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盖闻尧亲九族,以和万国,朕蒙遗德,奉承圣业,惟念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若有贤材,改行劝善,其复属,使得自新。”[19]他所强调的是亲情、宗法。而这也正是《谷梁传》所看重的地方,《春秋》隐公元年经文:“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经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强调的是大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下面才对“不言即位”作解释说:“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即承认隐公虽为国君,但因名分不正,所以虽长而卑,这就为此后桓公弑君一事找来了借口,开脱了罪责。但《谷梁传》却非常简单地用“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解释了经文,然后对“不言即位”进行解释说:“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弑之,则桓恶矣。桓弑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谷梁传》认为,隐公虽然是因为不愿违背父命而即位,但这种做法却有“扬父之恶”之嫌,当然他更不能去让位,因为让位,反倒会“成父之恶”。《谷梁传》对隐公这种忽视“宗法”大义的做法表示了明确的不赞成态度。两相对比,《谷梁传》的做法则更合乎于其时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他“善于经”的地方。
宣帝提倡《谷梁传》,还在于《谷梁传》的解经并不囿于一家之言,前已讲过《谷梁传》的成书是出于众家之手,这是与《左传》及《公羊传》不同的地方,这种集众多人之思想、观点之书,利于人们从中了解“三传”的主旨及进一步探得《春秋》的大义,有利于统治者治道的选择。
当然《谷梁传》的被重视,还缘于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昭宣时代,被誉为汉代历史上的中兴时代,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已造成汉王朝经济的严重危机,昭宣时代不仅经济开始复苏,而且文化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为长安经学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广阔的大道,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的长安石渠阁议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这次学议上,“诸儒讲五经异同,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20]。这次会议规模巨大,几乎集中了全国经学研究的所有权威人物,其中心议题是“平《公羊》《谷梁》同异”。当“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伊推、宋显,《谷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谷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21]。这表明谷梁学的学术价值已得到官方的认可,人们已经不满足《公羊》一家独霸天下的局面。
《谷梁传》在长安经学中的传承、传授情况是:
第一阶段:谷梁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序疏》“谷梁子,名淑,字元始,鲁人。一名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谷梁传》”。阮元《十三经校勘记》引王应麟云:“谷梁子或以为名赤,或以为名俶,颜师古又以为名喜。”而《论衡·案书》则又记为“谷梁寘”。关于谷梁之名,今天已无法确定,后人习惯上多作谷梁赤。(www.chuimin.cn)
第二阶段:申公。《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汉兴,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于鲁南宫。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徒众最盛。”
第三阶段:江公。《汉书·儒林传》:“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复私问《谷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王孙,皓星公二人受焉。广尽能传其《诗》《春秋》,高材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谷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广受。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宜兴《谷梁》。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复求能为《谷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事千秋,能说矣,会千秋病死,征江公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谷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异同,各以经处事非。……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
第四阶段:江博士。江公之孙,名字不详,宣帝时为博士。
荣广:字王孙,鲁人,传江公《诗》《春秋》学。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受《谷梁》。
皓星公:鲁人,从江公学《谷梁》授蔡千秋。
第五阶段:荣广一系所传。
蔡千秋:《汉书·儒林传》:“沛人,字少君。从荣广受《谷梁》学。又从皓星公学,宣帝时,其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擢其为谏大夫给事中,后因过左迁平陵令。后帝复求能为《谷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选郎十人从授。”
周庆、丁姓:周庆字幼君,丁姓字子孙,皆梁人,从荣广受《谷梁》学。宣帝时征二人待诏保宫,使卒受十人。十余岁皆明习。石渠会议与《公羊》学家平议,议三十余事,萧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庆、姓皆为博士,丁姓官至中山太傅。
江博士一系所传:
胡常:清河人,从庸生学《尚书》,尹更始受《春秋左氏传》。又从江博士受《谷梁》,甚明习,官博士至部刺史,别为胡氏学。
刘向:见上述。
蔡千秋一系所传:
尹更始:字翁君,汝南邵陵人,从蔡千秋受《谷梁》,有《谷梁章句》十五卷。宣帝时,以儒术拜议郎。
丁姓一系所传:
申章昌:字曼君,楚人,为博士,官至长沙太傅。
第六阶段:胡常一系所传:
萧秉:字君房,梁人,王莽时为讲学大夫。
尹更始一系所传:
尹咸:更始子,家世传学,官至大司农。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楚人。《汉书》本传说他“家世微贱,……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履以给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常为先进,名誉出方进下,心害其能,论议不右方进。方进知之,侯伺常大都授时,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得,其后居士大夫之间未尝不称述方进,遂相亲友。河平中,方进转为博士”。遂迁丞相司直,京兆尹、丞相,封高陵侯。绥和二年春,以荧惑守心,受到谴责,自杀。翟方进通《谷梁》学,曾从尹更始问学。
房凤:字子元,不其人。以射策乙科为太史掌故。汉成帝时因明经通达,受王根推荐,官五官中郎将。
梅福: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少学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成帝时王凤擅权用事,多次上书言:“汉兴以来社稷三危。吕、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亲亲之道,全为之右,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骄逆,至于夷灭,此失亲亲之大者也。自霍光之贤,不能为子孙虑,故权臣易世则危,《书》曰:‘毋若火,始庸庸。’势陵于君,权隆于主,然后防之,亦亡及己。”
以上是长安经学谷梁学的传承及传授情况。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五)春秋公羊学的影响春秋公羊学对汉代政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公羊传》的解释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学,因为其理论的权威性与独尊,成为西汉中期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汉武帝处理边疆和民族问题,有两条重要的理论根据:一是来自于《春秋公羊传》的复仇思想。......
2023-11-28
(四)经学与谣谚谣谚是汉代长安人民表达自己对时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强烈参与意识,是当代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其中有不少与长安经学有关。所谓“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僻无由来”。提高道德修养,这是经学的一贯原则。汉代谣谚数量很多,在这里我们只是撷取了部分与经学有关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谣谚作了简单的论述。......
2023-11-28
(一)今文尚书学前已述及《尚书》是西周以前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上述情况可见,在长安经学的传授中,朝(晁)错应是传《尚书》的第一人。因其是口授并由晁错用汉代隶书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根据《史》《汉》的记载,西汉长安经学被立于学官的《今文尚书》其传授传承系统大致如下:第一阶段:伏生传晁错、张生、欧阳生。......
2023-11-28
(一)《鲁诗》《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申公,鲁人,是《鲁诗》的鼻祖,他与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同出浮丘伯之门。这是《鲁诗》有明确记载的传承关系。班书明言“元王亦次之《诗》传”,且元王与申公俱事浮丘伯,同一师门,汉人极重师法,所以《元王诗》与《鲁诗》应同属《鲁诗》一系,是毫无疑问的。《鲁诗》因浮丘伯传于申公、楚元王两个系统,是长安《诗经》学中传播最为广泛者。......
2023-11-28
(二)长安文学的特征长安地区的文化特征,深受统治者思想变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特点:汉初重黄老,所以汉初无论是陆贾、贾谊他们的文化创作都表现出明显的“无为而治”倾向,陆贾提出的马上得之,宁马上治之的观点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移民文化以楚文化对长安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是长安文学中的奇葩,为一个时代所有的独特文学现象。......
2023-11-28
《史记》和《汉书》所见区域经济与区域政治评价,六见“天府”的说法,其中五次都是指关中。长安,可以称作西汉经学的“天府”。在齐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中,经学被列为第一,是符合文化史的实际的。长安因政治重心西移得以吸引齐鲁文化西渐。而长安,成为经学论著收藏和进一步传播的中心。......
2023-11-28
(四)董仲舒与春秋公羊学在汉代长安立于官学的五经中,影响最大而且地位最为崇高的是《春秋》,在《春秋》三传中最受崇拜的是春秋公羊学。董仲舒对春秋公羊学的阐释除了《天人三策》而外,再就是《春秋繁露》一书。......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