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比较,它的记事特点最为明显。春秋时期的历史,主要就是通过《左传》才保存下来的。......
2023-11-28
(一)《仪礼》
《仪礼》在长安经学中也被称为《礼古经》《士礼》《礼经》《礼》等。关于《仪礼》的渊源及授受情况,《史记·儒林传》有段较概括的说法:“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为太常诸生共定者,咸为选首。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因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
《儒林传》的这段话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我们今天看到的三礼,其实在汉初只有《仪礼》一部,此处没有讲到《礼记》和《周礼》,表明后两部书皆属晚出。其次,就《仪礼》本身来讲,它的内容应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即该传中讲的《礼经》,实践则是指礼容而言。第三,我们现在所说的《仪礼》在汉初并不这样称呼,而是称作《士礼》或《礼经》,这是就文本而言,其内容共有十七篇,以下予以简单介绍。
《士冠礼》:冠礼即我们今天所讲的成人礼。本篇虽名为士冠礼,但这种冠礼同样适合于大夫、诸侯及天子之元子。全文叙述了冠礼进行的过程,即筮于庙门,主人戒宾,宾礼辞许,三加之冠,初用缁布冠,再加皮弁,再加爵弁,冠者奠觯,见亲友易服等,从中体现出冠礼的重要性。《士昏礼》:全文叙述中国古代昏礼的过程,从昏礼下达一句可以看出,这种形式通行于天子并达于庶人,昏礼有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士相见礼》:此篇以士相见礼为题,但篇中又言下大夫、上大夫相见并说“如士相见之礼”,可见《仪礼》的士礼实则是记述古代从卿大夫到士的人际交往礼仪,篇中只叙述相见之礼及行礼过程中的一些规定,如礼容、礼物等,因为仅叙相见而无行事,宴享之事所以于辞甚详。《乡饮酒礼》:古人特重乡饮酒之礼,所谓王者教化必从乡始,乡学即为行礼之地。在古人看来,酒是先王设以用来行礼的,因为在行礼中必有尊卑上下老幼之序,行礼过程中的献受、辞让、揖拜、进退正体现了这一点。本篇的主旨在饮酒,由乡饮而及于邦国,由士而推及于大夫、诸侯都当如此,终极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上下有礼,等级有序的和合社会。《乡射礼》:古代射礼有四,即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乡射由州长主持,每年春秋二季在州学中(即序中)举行,目的是教民以礼。其礼孙希旦《礼记集解》云:“乡大夫选拔士,向上推荐而行射礼。射礼不同,用侯亦不同。大射用皮侯,皮侯用兽皮饰侯中之西侧,又以兽皮为鹄。宾射用彩侯,侯中画以五彩,内朱,其次为白、苍、黄、黑。燕射及乡射用兽侯,两侧饰兽皮或画兽形,而染其质地以白赤。”《燕礼》:本篇主要记述诸侯与其臣下燕饮之礼。从膳宰具官馔于寝东开始,到客人拜辞离去的全过程。孙希旦《礼记集解》云:“古者饮食之礼有三,曰飨、曰食、曰燕。飨、食礼重而体严,燕则礼轻而情洽。有燕来来朝之诸侯者,《司仪》(《周礼·秋官》之职)‘王燕则诸侯毛’是也,诸侯相朝亦有之。有燕诸侯来聘之臣者,《聘礼》‘燕羞,俶献无常数’,此诸侯燕其聘宾也,天子于诸侯之使臣亦有之。有君自燕其臣子者,《鹿鸣》之诗言‘燕乐嘉宾之心’,《有》之诗言‘在公载燕’是也。有燕其宗族者,《行苇》之诗燕父兄宗族,及《文王世子》‘公与族燕则以齿’是也。有养老而燕之者,《王制》‘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是也。《仪礼·燕礼》乃诸侯燕其臣子之礼,而其记又兼及于燕四方之宾,其余礼则不可得而考矣。”贾公彦《仪礼疏》云:“案上下经注,燕有四等,《目录》云:诸侯无事而燕,一也;卿大夫有王事之劳,二也;卿大夫又有聘而来,还与之燕,三也;四方宾客与之燕,四也。”贾疏与《集解》相较,《集解》则更为详细。古代燕礼行之于寝,以饮酒为主。《大射义》:本篇名大射义(又作仪)在《仪礼》一书中似于体例不合,一般认为不称之为礼而称其为仪是因为射礼隆重,威仪居多,所以称为仪。射礼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所以在射礼举行前三天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并要设乐。本篇叙述了大射礼举行的全过程,并论述射礼的重要性及意义,一般诸侯举行射礼或者卿大夫举行射礼都要先举行燕礼,乡饮酒礼,在举行射礼时还要演奏《驺虞》《貍首》《采萍》《采蘩》等不同的音乐。天子通过射礼来考察由诸侯推荐的士,以射中次数多寡来决定对诸侯的赏罚。射礼也是体现礼的重要意义的活动。《聘礼》:即访问礼节,西周、春秋战国因为诸侯国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所以聘礼也十分讲究。《左传》“明王之志岁聘以志业”,《中庸》“朝聘以时”。《周礼·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殷相聘,世相朝”都是讲朝聘之事。此篇主要叙述在朝聘过程中的各种礼节,如使者的任命,朝聘的任务,所在国接待使者及使者回国复命,下半部分还叙述了聘遭丧的礼节以及小聘的礼节。《公食大夫礼》:此篇前半部分叙述了诸侯招待小聘大夫的礼节。《觐礼》:《尔雅·释诂》:“觐,见也。”觐有时也作朝觐,但在古代二者之间还稍有区别,上见下曰觐,下见上曰朝,《尚书》有“日觐四岳群牧”,又有“群后四朝”之语。本篇主要叙述诸侯觐王之礼节,先述前来觐见王的诸侯到达王城近郊,王派使者前去慰劳,侯氏朝见天子的礼节及入庙向王报告自己国家的治理情况。然后天子赐车服给侯氏。并用飨、礼、食礼和燕礼款待侯氏;然后侯氏回国的全部情况,本篇最后还叙述了因会同而朝觐天子的礼节。《丧服》:丧葬礼是先秦礼制中非常重要的礼节,本篇专述丧服。丧服是在服丧期间用不同的布料和不同服饰来表达对死者纪念哀悼的礼节。本篇详细叙述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制度。《士葬礼》:该篇与《既夕礼》原属一篇,都是讲丧礼的,因卷帙多而分为两篇。士是士大夫的通称,本篇叙述士死后的礼节“复”“楔齿”“赴告”“吊唁”“停尸”“祭奠”“小大敛”“入棺”及“成服”“卜葬”等,内容广泛详细。《既夕礼》:这是记启殡、埋葬、反哭结束后,将虞祭的礼节。启殡者是因为即将下葬,要迁灵柩迁于祖庙行朝庙礼必须做的第一件事。葬期既定之后则告之于宾,然后有公、宾的助丧,也就是赗,死者下葬之后,众人返回祖庙而哭,仍然进行朝夕哭,然后再举行三次虞祭,虞祭之后有卒哭祭,卒哭祭后的第二天将死者依昭穆制度与祖先同祭。《士虞礼》:本篇主要叙述士葬后的虞祭之礼。先述虞祭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次叙主人拜宾、迎尸、主人酌酒酳尸、妇人亚献的主要过程。《特牲馈食礼》:属于吉礼,是对士的祭祀,全篇叙述了用特牲祭祀的准备工作,在举行祭礼前的第三天早晨要进行筮占,以确定为尸者,接下来便是为尸行三献之礼(主献、亚献、宾献),尸卒食之后,还要祭灶神等,然后祝报告“礼成”。下来便是长兄与嗣子分食皇尸所剩余食物并与主人行礼拜答,礼毕之后由佐食将祭器彻出。《少牢馈食礼》与特牲馈食礼不一样的是此礼举行前要进行占筮,日期用丁日或己日,同样也要用占筮的方法确定为尸者并确定举行祭礼的时间。下来便是准备祭祀并延请尸升堂、祭尸、尸向主人回礼拜答,主妇同样。此后还有一系列的如主人献祝、献上佐食,主妇以同样的礼节进行。最后是上佐食向主人祝福,以主人的答拜结束。《有司彻》:本篇是《少牢馈食礼》的下篇。有司指司马、司士、宰夫之属,彻谓彻馈尸之食。这是在少牢馈食礼结束之后而举行的傧尸之礼。是礼里较为隆重者。其所以隆重是因为“尸”担任着特别重大的任务,即扮演着祖先的角色,敬尸实际上就是敬事自己的祖先,所以礼毕之后、神飨之余,宾尸就是很自然的事,以饮酒之礼来酬谢(尸),所以称之为宾尸。
在这儿还需要说明的是《仪礼》的体例问题,即《仪礼》的经与记的关系问题。
在今天通行的《仪礼》十七篇中,十二篇末都附有“记”,有学者认为“记”主要是补充经文之所未备,有学者认为经与记是为同一书的两个部分,如沈文倬先生就说:“(记)就其内容而论,一是阐发礼的意义,二是追述远古异制,三是详述因故变易其制的不同仪式,四是备载因爵位不同而引起的器物、仪式的差异,五是叙说所用器物的制作、形状和数量,六是记录礼典所用的‘辞’。因此历代礼家都以为:经文是叙述一个礼典的始末,记文是补经之作,从而把与二戴所辑《礼记》相等同。诚然在阐经所未明,补经所未备这一点上它与二戴《礼记》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与本经的关系上看,由于附经之‘记’与经的界限很不清楚,有些问题一直感到无法理解,也无法解决。……从简本上受到启发,恍然领会《仪礼》本经篇末所附之‘记’,不过把行文上不便插入正文的解释性、补充性的文字,在后人可以用双行夹注或加括弧来处理的,在它就是排在篇末作附录。《问丧》作者和戴圣等所看到的传抄本可能也和汉简本一样没有‘记’字来划分前经后记。有汉简本作证,今本‘记’字显然是汉以后人所加,不足凭信。附经之‘记’本来就是经文的组成部分,‘于是乎书’时便已包括在内,经与附经之‘记’不是前后撰作的两种书,而是同时撰作的一书的两个部分。”(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沈先生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今天看到的《仪礼》中的“记”的情况,基本如此。
关于《仪礼》的授受情况,唐人贾公彦《序周礼废兴》有较清晰的交待。
贾书说:“汉兴高堂生传《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苍,后苍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戴德、戴圣。郑云五传弟子,则高堂、萧奋、孟卿、后苍、戴德、戴圣,是为五也。此所传者谓十七篇,即《仪礼》也。”
汉代长安经学中的《仪礼》共有三种版本流传,一是戴德本,一为戴圣本,一为刘向的《别录》本。现在通行的即郑玄注,贾公彦疏的《别录》本。三种版本目录编次略有差别,现罗列如下:
《仪礼》因为所记内容以“士”礼为主,所以并不能满足其时当政者的需求,所以传习者人数也不多,其传承渊源系统是:
第一阶段:高堂生:字伯,《史记·索隐》引谢承云“秦氏季代有高唐伯”,鲁人。《汉书·艺文志》“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迄孝宣世,后苍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有弟子,三家立于学官”。
第二阶段:萧奋,瑕丘人,以通礼官至淮阳太守。
第三阶段:孟卿。东海人《汉书》本传:“事萧奋,以授后苍、鲁闾丘卿。”
第四阶段:后苍:《汉书》本传:“字近君,东海郯人也。事夏侯始昌,始昌通《五经》,苍亦通《诗》《礼》,为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萧望之、匡衡。”又《孟卿传》:“苍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服虔注:‘在曲台校书著记,因以为名’,师古曰:‘曲台殿在未央宫’),授沛人通汉子方,梁戴德近君,戴圣次君,沛庆普孝公。孝公为东平太傅。德号大戴,为信都太傅;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通汉以太子舍人论石渠,至中山中尉。普授鲁夏侯敬,又传族子咸,为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传业。小戴授梁人桥仁季卿,杨荣子孙。仁为大鸿胪,家世传业,荣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桥、杨氏之学。”
第五阶段:闻人通汉;沛人,以太子舍人参与石渠论议,至中山中尉。(www.chuimin.cn)
戴德:另有大戴氏学。
戴圣:别有小戴氏学。
庆普:别有庆氏学。
《仪礼》学大戴一系的传承系统是:
第一阶段:戴德,字延君,梁人,宣帝时官至信都太傅,著有《大戴礼记》(《大戴记》)八十五篇,今存二十九篇,《大戴丧服变除》一卷。
第二阶段:徐良,字斿卿,琅邪人,官博士、州牧、郡守、家世传业。
《仪礼》学小戴一系传承系统是:
第一阶段:戴圣:字次君,梁人。戴德从兄子,号小戴,与戴德、庆普俱事后苍,有《小戴记》(今谓之《礼记》)传世。宣帝时,官至九江太守。
第二阶段:桥仁,字季卿,梁人,官至大鸿胪,注《礼记》四十九篇,号桥君学,家世传业。
杨荣:字子孙,梁人,官至琅邪太守,家世传业。
《仪礼》庆氏一系传承系统是:
第一阶段:庆普,字孝公,沛人。官至东平太傅。
第二阶段:庆咸,庆普族子,官至豫章太守。
第三阶段:夏侯敬,鲁人。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仪礼》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以上我们所述是《仪礼》的理论即《礼经》的传承传授情况,作为礼容《史记·儒林传》也讲到他的传承,如徐生有家传,汉代礼容盛行,地方与中央都设有“容史”,“容吏”以主其事。《汉书儒林传》苏林注云:“《汉旧仪》有二郎为此颂貌威仪事。有徐氏、徐氏后有张氏,不知经,但能盘辟为礼容,天下郡国有容史,皆诣鲁学之。”师古曰:“颂读与容同。”容或作颂,主要是礼仪的仪式活动,及进退揖让之事,其与《仪礼》当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事。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二)博士的地位与待遇《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如果单从秩级来看,博士的秩级确实不高,但若从政治地位看则完全不同。在学术上博士也享有较高的地位,他们除担任太学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往往为皇帝所顾问,如国家有大事,像新皇帝即位、郊庙行礼、封禅祀典、天灾人祸等,皇帝都要屈尊向他们问策。博士的升迁还有一条常规的途径,这就是博士三科选。......
2023-11-28
(三)《周礼》《周礼》又名《周官》。《周礼》一书,保存有相当多的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因此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至今也没有定论。《周礼》之被立于学官是在王莽居摄年间。但《周礼》的被立于学官毕竟为对其研习和此后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周礼》在东汉时代地位的被不断抬高与此有极大的关系。《周礼》原为未完成的著作,中缺《冬官......
2023-11-28
(二)民间易学在汉代长安经学中,除上述列于学官各派《易》学之外,当时在民间也有《易》学的研习与传授,《汉书·艺文志》云:“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2023-11-28
(一)博士的选任太学的教师称博士。终西汉一代,太学的博士人数在三十左右,可见其人选之难,地位很高。[7]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对,东汉以后对博士的选任必须通过考试,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实际上这种方法在西汉后期已开始实行了。......
2023-11-28
(四)经世致用汉代经学家对于《六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王安国治邦之术的阐释来服务于当代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世致用。汉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及史学著作,也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最终目的的。[15]司马谈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为后王制法,为后世作则,这种把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23-11-28
(三)经学与长安文学经学对长安文学发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儒学的独尊,很多文学家本身就是当时有名的经学之士。经学家与政治家看重礼乐的教化作用,更看重的是他的经世致用作用,在汉代经学家的眼里,礼乐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汉代的辞赋学家则用赋的形式,记述了长安经学中礼的实践及其自己对礼的作用的看法。......
2023-11-28
绝大多数反应是酶催化的,这些酶称为工具酶。因此,工具酶在基因工程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能识别双短DNA中的特异性序列,通过切割双链DNA中每条链上的磷酸二酯酶而消化DNA,有人形象地将它比喻为基因工程的手术刀,是基因工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酶。DNA样品中所含蛋白质,有机溶剂及RNA等杂质均会影响酶切反应的速度和酶切的完全程度,酶切的底物一般是双链DNA, DNA的甲基化位置会影响酶切反应。......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