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汉长安经学研究:义理派与象数派的易学方法与传授

西汉长安经学研究:义理派与象数派的易学方法与传授

【摘要】:(三)义理派与象数派在汉代长安经学的易学研习及传授中,有两种方法,两个学派,特别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义理与象数:1.义理学所谓义理,指的是研究易学经传,并阐释其明天道、人事及教化之本义。

(三)义理派与象数派

在汉代长安经学的易学研习及传授中,有两种方法,两个学派,特别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义理与象数:

1.义理学

所谓义理,指的是研究易学经传,并阐释其明天道、人事及教化之本义。《周易》本身所反映的是哲学宇宙及人生范畴的思想和认识问题。汉初的易学研究,基本上都属于义理之学,正如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一书中所言:“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不言阴阳术数。”

汉初易学研究专家的著作,我们基本上是看不到了,但从后世人的一些著作中,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出汉初有关《易》的义理之学的思想内容来。后人整理的《韩诗外传》保存了韩婴关于《易》的思想片段,韩婴虽不属田何一派,但其在义理研究上他们却有共同之处(以韩诗外传为例)。

关于《易》的义理,《韩诗外传》中可举出的如()谦卦:(见《韩诗外传》卷八)

孔子曰:易,先同人,后大有,承之以谦,不亦可乎?故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者,抑事而损者也。持盈之道,抑而损之,此损德之于行也,顺之者吉,逆之者凶。五帝既殁,三王既衰,能行谦德者,其唯周公乎!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假天子之尊位七年,所执贽而师见者十人,所还质而友见者十三人,穷巷白屋之士所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官朝着千人,谏臣五人,辅臣五人,拂臣六人,载干戈以至于封侯而同姓之士百人。孔子曰:‘犹以周公为天下,赏则以同姓为众,异姓为寡也。故德行宽容而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而守之以俭者安,位尊禄重而守之以卑者贵,人重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溢,此六者皆谦德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能以此终吉者,君子之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德不谦以亡其身者,桀纣是也,而况众庶乎!夫易,有一道焉,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近足以守身者,其唯谦德乎!”

谦卦通篇以“谦”为主题,以周公事迹为例,从天道、地道、人道出发,阐明守“谦”之道的好处在于“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近足以守身”,强调了“谦”德的重要性。

这就是从《易》中发挥出的义理。《易》学在汉初以义理为中心,这正是其理性的光辉所在。

然而学术的发展,往往都会受到社会发展、受到政治干扰,特别是统治者有意或无意干涉,汉初的义理之学向象数之学的转变就说明了这一点。

2.象数学

《系辞上》曾反复论述了卦象关系,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意思是说天地自然和人类各种变化都是有象有形的,如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因此圣人就是通过卦爻形象观察以得出事物的得失利害,这就是“象”也是取象。所以《系辞下》明言:“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象是什么?《周易集解》引崔憬云:“上明取象以制器之义,故以此重释于象。言《易》者象于万物,象者形象之象也。”

《易》除取象外,用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周易集解》引侯果曰:“夫通变化,行鬼神,莫近于数,故老聃谓子曰:‘汝何求道?’对曰:‘吾求诸数’,明数之妙,通于鬼神。”

取象和用数,合称之曰象数。

汉代易学从义理走向象数的关键人物是孟喜和京房。

孟喜的著作主要有:《孟氏章句》。是书在《唐书艺文志》中尚著录有十卷,但已佚,有马国翰辑本二卷,还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等,见《汉志》。

京房关于易学的著作颇多,如《京氏易传》《京氏章句》《周易错》《周易占》《周易守林》《周易妖占》等,但今天能见到的只有《京氏易传》。

汉代象数易学的兴起除自身原因(因为《易》之本身就是一个“变易”的哲学范畴,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创新,《易》也同样有形态的变化)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这些因素概括地讲主要是:第一,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汉武帝独尊儒术,现在大家都明白。他并非尊崇的是孔子以来的先秦儒学,而是由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这个新的学说不仅杂糅了先秦时代阴阳五行思想,而且提出了带有浓厚神学色彩的天人感应思想,大一统思想及灾异思想,他把这些统统与政治和社会道德相联系,这就为《易》的象数之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象数学的创始人之一孟喜就专以阴阳灾异和象数之学来解释《易经》,《汉书》本传说他:“好自称誉,得《易》家侯阴阳灾变书,诈言师从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孟喜改变师法是因为当时社会看重义理之学,他张大虎皮的原意是为了抬高《易》象数学的地位和抬高自己的威信,但却确实使象数之学走向了政治和学术舞台。第二,汉代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变化是象数《易》发展的另一动力。昭宣之后的汉代社会,不仅自然灾害频仍,而且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在不断激化,为了寻求治病的医药良方,从古典理论中找出理论根据,《易》的象数学就成为统治者精神安慰的最佳良药。

3.易象数学

长安经学中的易象数学是武帝之后发展起来的,其中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喜、焦延寿、京房、费直、高相诸人。

孟喜《易》说中最著名的是卦气说。

卦气说是易学与历法相结合的产物。他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相配一年的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组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筮法体系,用以解说《周易》。

孟喜的卦气说,包含了四正卦、十二月卦、六日七分法三个内容:

四正卦,四正卦又名四时方伯卦,四方伯各主一季。孟喜的四卦说保存在唐一行《大衍历议》所引《孟氏章句》中,其文云:“坎、离、震、兑二十四节气,次主一爻,其初二至二分也。坎以阴包阳,故自北正,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涸之气消,坎运终焉。春分出于震,始据万物之元,为主于内,则群阴化而从之;极于南正而丰大之变穷,震功究焉。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微阴生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群阳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故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阴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功始于兑。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

孟喜以《周易》中坎、震、离、兑四卦的二十四爻,分主一年中的二十四气,同时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卦象与二十四气的相对应配合的原理,即坎卦居正北,其卦象是上下为坎,坎为二阴包一阳(),表示阳气微动于下,但升而未达。到二月凝涸之气开始消失,坎卦的运行结束。坎卦从初爻至上爻分别代表了从十一月至一月三个月中的六个节气,即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震卦居于正东,其卦象为上下皆震,震一阳二阴(),表示阳气通达于上,万物兴盛,极于正南,震卦的运行结束。震卦自初爻至于上爻,分别代表了从二月到四月三个月中的六个节气,即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及芒种。离卦居于正南,其卦象为上下皆离,离为二阳包一阴()表示阴气开始生于地下,虽已积聚,但未曾彰显,到八月时,由于阴气的上升,万物开始衰落,离卦运行结束。离卦从初爻至上爻,分别表示了从五月到七月三个月之中的六个节气,即: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兑卦居于正西,其卦象为上下皆兑,兑为一阴二阳之上(),表示阳气下降而阴气上升,至十一月至正北方,天之惠泽已尽,万物之功穷尽,兑卦的运行结束。兑卦从初爻至上爻,分别表示从八月至十月三个月中的六个节气,即: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孟喜的卦气说来之于《说卦传》,并不是他的发明创造,在《说卦传》中已有“震东方也,离也者……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的说法,孟喜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推演,将其与二十四节气相配,融象数与历法为一体,应当是对《说卦传》阴阳思想的进一步提升。

十二月卦,也称作十二消息卦。所谓消息主要指阴阳盈缩、盛衰、消长的循环变化。唐一行《大衍历议》说:“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

十二月卦,即从六十四卦中减去四正卦,然后选取十二卦以对应配合十二月份,这十二卦为:

十二卦以阴阳进退为用,周而复始与一年四季寒暑相应。消息一词取《丰卦·彖传》“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之意。十二月卦又名十二辟卦,辟义为君,十二卦阴阳进退犹如君王临幸各月,故称十二辟卦。因为每卦六爻,十二卦恰好七十二爻,每爻主一侯于是形成七十二侯,又与《礼记·月令》七十二侯相应,阴阳周流表示了十二个月的交替循环。

六日七分说,是孟喜在四正卦、十二月卦的基础上形成的配日学说。孟喜既以卦象已配合了四时、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侯,于是将卦象进一步推及到配日上就很顺理成章了。孟喜将坎、离、震、兑四正卦取掉,以其余六十卦三百六十爻去配一年的三百六十日,但一年并不是三百六十整日,还有五日又四分日之一无法解决,孟喜于是分每日为八十分,五日共得四百分,五日又四分日之一共计为四百二十分,以六十卦去除,每卦得七分,合上面每卦所分得的日数为六日七分,这就是所谓的六日七分。

按上述分法,将其余六十卦分配于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均为五卦,即:

十一月:未济、蹇、颐、中孚、复。

十二月:屯、谦、睽、升、临。

正月:小过、蒙、益、渐、泰。

二月:需、随、晋、解、大壮。

三月:豫、讼、蛊、革、夬。

四月:旅、师、比、小畜、乾。

五月:大有、家人、井、咸、姤。(www.chuimin.cn)

六月:鼎、丰、涣、履、遁。

七月:恒、节、同人、损、否。

八月:巽、萃、大畜、贲、观。

九月:归妺、无妄、明夷、困、剥。

十月:艮、既济、噬嗑、大过、坤。

然后,依上面的先后次第,配以七十二侯,再配以公、辟、侯、大夫、卿五爵,中孚为公,复为辟,以下类推循环,形成了此后人们常见的所谓七十二侯卦气图。

孟喜的卦气说,符合了汉代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一统的强大帝国和中央集权,需要一个理论的支持,在科学尚未发达的时代以天人学说来解释大一统政治和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可以说是最为合理,最具说服力。孟喜的卦气说为这个理论夯实了基础。孟喜的卦气说也为易学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汉代易学的象数说直接源于孟喜的卦气说,象数说在武帝以后成为易学研究的主流,在长安经学中最为引人注目,孟喜之功不可低估。孟喜的卦气说将《易》与天文历法结合,开创了易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新的研究方法,不仅仅是适应了当代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他的历史价值,而且给以后中国天文历法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孟喜的卦气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思想基础上的一种理论,为了适应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违背《易》的卦序排列,显得十分勉强,带来了许多臆想的成分,受到后世学者的批评。“六十四卦值日用事,何以震离兑坎不在内,但主二至二分,乾坤为诸卦之宗,何以与诸卦并列,似未免削足适履,强合牵附。”[10]

孟喜之后,京房在卦气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易》的象数说。《汉书》本传讲:“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侯,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好钟律、知音声,初元四年以孝廉为郎。”

京房与孟喜虽同属象数一派,但其所建立的象数体系及一套全新的占验之术,却远远地超过了孟喜。

京房《易》象数说主要包括了八宫、纳甲、爻辰、世应、飞伏、五行等学说。

八宫:八宫是以卦序为主体,仿效乾坤生六子成八卦的原理,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每宫八卦,以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为八宫本位卦,也称八纯卦。然后由八纯卦初爻变起,第一遍变完之后,称为一世卦,接着再变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第五爻,五世之后,若再变上爻于是乾卦成坤、震卦成巽、坎卦成离、艮卦成兑,变入他宫,所以不变上爻而反变第四爻,所成之卦就称游魂卦,再继续变内卦三爻,所成之卦就称归魂卦。《京氏易传》说:“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八宫卦的排列全取决于爻之变化,它反映了阴阳相长,消息变化的《易》的根本特征,八宫卦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合一的思想,其整体的宇宙观和追求一统的倾向表现十分强烈。同时八宫卦建立的新的筮占体系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世应与飞伏:关于世应和飞伏的含义,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大抵变三易,运五行,正四时,谨二十四气,志七十二侯,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其进退以几而为一卦之主者,谓之世;奇耦相遇,据一以起二,而为主之相者,谓之应。”

所谓世应,实际上是根据筮占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在一卦六爻中,必须要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主爻,而其他各爻则完全服从于它,于是就形成了六爻中的主从关系。《京氏易传》讲:“定吉凶只取一爻之象。”所谓一爻就是指主爻而言,这个主爻就是卦主,京房命之曰“世爻”,其他则为从者,为主者之相,只起辅助作用,起相呼应的作用,所以称作“应爻”。

世应关系如何确定?这就必须依据八宫爻变的原则,简单来讲,若一世卦初爻变,因而初爻便为世爻,四爻则为应爻,其他以此类推,游魂卦以第四爻为世爻,初爻则为应爻,归魂卦以第三爻为世爻,上爻则为应爻,八纯卦以上爻为世爻,三爻则为应爻。

世爻为一卦之主,代表了占者本人,应爻则代表了所占之物,这是在占筮实践中的应用。

飞伏:飞伏也是京房创立的象数说理论之一。何谓“飞伏”?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世之所位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阴阳肇乎所配而终不脱乎本,以应显佐神明者谓之伏。”

京房以阴阳变化为依据,阴阳变化的常态有隐有伏,有显有章,有有有无,有往有来,显者为飞,隐者为伏,有者为飞,无者为伏,来者为飞,往者为伏。

京房的飞伏之说,揭示了《易》的爻与爻之间、卦与卦之间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发明的辩证关系。把阴阳相互显藏的现象形成“飞伏”理论说,进而应用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中。

纳甲:纳甲的纳是纳入的意思,因为它是把八卦分别纳入十天干之中与之相配,因天干以甲为首,所以称之为纳甲。《京房易传》说:“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以配庚辛,坎离之象以配戊己,艮兑之象以配丙丁。八卦分阴阳、六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解释。

纳甲的具体办法是:把八卦及天干分别分为阴阳两组,即:乾、震、坎、艮四卦为阳卦,坤、巽、离、兑四卦为阴卦;甲、丙、戌、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然后将阳卦和阴卦分别纳入两组阳干和阴干之中,乾、坤二卦分内外象各纳二干,其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天干数与卦数不同,难以平均,所以乾坤二卦多纳一干,这也恰好符合乾坤为父母卦的这个含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补充解释:“易有纳甲之法,可以推见天地胎育之理。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者,上下包之也;震、巽、坎、离、艮、兑纳庚、辛、戊、己、丙、丁者。六子生于乾坤之包中,如物之处胎甲者。”

天地是万物之本,十天干已入卦,十二地支作为对应者入卦也就必然,京房将地支纳入到易卦中也形成了一个宏大而繁杂的象数体系,他将十二支分别配合到每卦六爻上,卦纳十干,爻纳十二支,再将纳支由八纯卦扩展到其他别卦之中,这样一个别卦可以看作是由两个不同的八纯卦内外卦所组成,而纳支就全随从于这个八纯卦的内外卦。纳支法是以象数学解读《周易》的重要手段,后世所谓的“爻辰说”实际上就是京房的纳支说。

京房易学研究上另一个重要发明就是将五行学说引入易学。

五行说来源于殷周之际的《洪范》,《洪范》一书的主旨是讲天人关系,其主题思想是讲五行相生相胜及五德终始。《洪范》是最早提出五行概念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醎,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构成说的最早思想。京房将五行学说引入易学研究,形成了新的易学象数体系,这个体系的特征是:

第一,《周易》卦爻系由五行组成,依京房的意思,八卦与五行相配是:

金——乾、兑

土——坤、艮

水——坎

火——离

木——震、巽

由此,六十四卦都可以配入五行系统中去,《易卦》六爻与十二支相配,亦可纳入五行系统,拿乾、坤二卦来说,将六爻纳支以后,乾卦自初爻至上爻就成为:子水、寅木、辰土、午火、申金、戌土。坤卦自初爻至上爻就成为:未土、巳火、卯木、丑土、亥水、酉金。这就是所谓的“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由此五行的相生相胜理论也被纳入了易学五行说理论范畴,《京氏易传》云“六爻交通,至于六卦阴阳相资相返,相克相生”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京房在《京氏易传》中说:“寅中有生火,亥中有生木,巳中有生金,申中有生水。丑中有死金,戌中有死火,未中有死木,辰中有死水,土兼于中。”表述了五行的相克相生的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之下,顺利地将五行的所谓五种发展态势,即生、壮、老、囚、死合理的联系在了一起。

京房的易学,从现象看基本上是一种占筮之学,但若仔细分析的话,它却完全是一种服务于大一统集权政治的神道哲学,是为大一统集权政权秩序建立提供的哲学理论。京房非常明确地讲:

“故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八卦建五气,立五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故《易》曰:‘元亨利贞。’夫作《易》所以垂教,教之所被,本被于有无。且《易》者,包备有无,有吉则有凶,有凶则有吉,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无入有,见灾于星辰也。从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阴阳之义,岁月分也。岁月既分,吉凶定矣。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六爻上下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

京房的易学,说穿了就是借助卦象进行神道说教,用卦象来察人事,考灾祥,达到定人事,明王道的目的。

京房易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在卦气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易学的象数说,是汉代易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京氏易学从此成为西汉长安经学中易学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