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汉长安经学对《易经》解释的影响

西汉长安经学对《易经》解释的影响

【摘要】:(一)官学易学《易》又作《周易》,关于《周易》的得名,说法很多,首先关于“周”字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不同的解释,一说“周”为周密、周遍之义。而班固则主要以长安经学立于官学的易学为立论依据,所以有以上分歧。《易经》由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

(一)官学易学

《易》又作《周易》,关于《周易》的得名,说法很多,首先关于“周”字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不同的解释,一说“周”为周密、周遍之义。郑玄《易论》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姚配中《周易姚氏学》:“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周流六虚者也。”其二周为地或代名说。《周易正义》孔颖达《论三代易名》:“《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朱熹《周易本义·上经》注谓:“周,代名也。《易》书名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关于《易》之字义,其说法更多,大致说来有:蜥蜴说,日月为易说,变易说,一易三义说,易为阳说,占卜之名说等,这是就《易》的本质而言,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都有片面性的一面。我们认为:首先,夏、商、周各代均有卜筮之事,所以有卜筮之书,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是非常合理的;二易之本义,《易经》本身解释的非常清楚,即“生生之谓易”,生生不停叫做变易,这是一种关于发展变化,对立统一的精湛学说,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及永恒性,我们认为这就是“易”的真谛所在。

关于长安经学中易学的传授渊源,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

“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菑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司马迁的这个记载与后来班固所说的颇有不同。班固《汉书·儒林传》记载说: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img5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仲,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菑川杨何,字淑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齐即墨成,至城阳相。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鲁周霸,莒衡胡,临菑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史记》、《汉书》或说司马迁与班固在长安经学的传授渊源上的分歧,其实并不难理解,司马迁认为长安经学《易》的传承始于杨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太史公(司马谈)受《易》于杨何”[8],换句话说,杨何是司马迁父亲的老师。而班固则主要以长安经学立于官学的易学为立论依据,所以有以上分歧。

实际上长安经学中除政府所立官学的《易》之外,研究易学的人还很多,如汉初的陆贾贾谊、韩婴等人,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与今本《周易》有别的版本,说明汉代《易》的传授在官方或者民间都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因为研习易学与官方立为博士毕竟是两回事:一个偏重于学术或纯粹应用研究,一个则带有浓厚的官方意识形态色彩,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周易》的内容,由“经”“传”两部分组成,通常称之为《易经》《易传》或《易大传》。“经”又分为“卦”“卦辞”“爻辞”三部分。“传”则分“彖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部分,又叫“十翼”。

周礼·太卜》还将卦分为两类,即“经卦”与“别卦”,以八卦为“经卦”,六十四卦为“别卦”。八卦据说是伏羲氏仰观俯察而悟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和(━)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分别被命名为阳爻和阴爻。通过三重组合然后成为:img6(乾)、img7(坤)、img8(震)、img9(巽)、img10(坎)、img11(离)、img12(艮)、img13(兑)八卦。而两卦相叠,又演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再演化成三百八十四爻。

《易经》由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

以(img14)乾卦为例:乾为卦名,关于“乾”之得名,李鼎祚《周易集解》云:“案《说卦》云:‘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这句话说明了卦的取名原则,一是取象(即天),一是取义(即健)也即象义并用的原则。

“乾卦”的卦辞为“元、亨、利、贞”。对此四字的解释,《周易集解》云:“《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能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种,使得其所,故谓之四德。言圣人亦当法此而行善道,以长万物,物得生存而为元也;又当以嘉美之事会合万物,令使开通而为亨也;又当以义协合万物,使物各得其理而为利也;又当以贞固干事,使物各得其正而为贞也。是以圣人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

两家之说,大体相同,都认为圣人当行此四德,使所有事物当得其宜,这也是取法乎乾的本意。

乾卦的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乾卦六爻,以龙为譬,以龙的各种存在形态作譬喻,以说明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如若能认真理解和适应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取得成功,也才符合于上述的四种德行。

《易传》也即是十翼,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孔颖达《正义》说:“十翼之辞,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又《正义叙论》指出:“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徒,并同此说,故今亦依之。”孔颖达以郑玄之意来确定十翼,世多无异议,现对此略作说明:

《彖辞》:《周易正义》谓:“夫子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古《略例》云:‘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庄氏并云:‘彖者,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所谓彖辞,实即是说明一卦的大义,即对卦作出完整合理的意义解释。

《系辞》的含义分为上下,主要用以说明卦爻或全经之意。

《文言》在全经中,只有乾、坤两卦有。《周易正义》解释说:“文言者,夫子第七翼也。以乾坤其易之门户耶?其余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庄氏云:‘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今谓夫子但赞明易道,申说义理,非是文饰华彩。当谓释二卦经文,故称文言。”庄氏所言,把文言看做是文采修饰,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从《文言》的内容来看,他之所以用在乾坤二卦的义理解释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乾坤二卦是《易》登堂入室的关键,对此作解释说明不但必要,而且是理解《易》的一把钥匙。

《说卦》的主旨是在说明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天地万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含有对卦的通论性质。正如《周易正义》所说:“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孔子以伏羲画八卦,后重为六十四卦,八卦为六十四卦之本。前《系辞》中略明八卦小成,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序卦》主旨在说明上经三十卦与下经三十四卦之顺序。当然这种顺序并非单纯的以次为序,而是说明事物的发展有相因相反的意义,不论是天道还是人道,都具备这种特征,因而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善于抓住事物转化的这个苗头,才不至于有所失误。也正因此,所以上经下经各卦的顺序以天道人道而分,具备了特别的顺序意义。

《杂卦》讲六十四卦的意义,但却不按六十四卦的顺序讲,所以称之为《杂卦》。当然其意义不尽在此,它更多的是在讲对立统一的道理。

汉代长安经学中立于官学的《易》学始自于秦汉之际的田何。

田何其人,虽于《史记》、《汉》无传,也没有他的著作流传,但历史表明田何在汉长安经学易学的开创、传承及传授上功劳最大,地位也最高,汉代长安经学中易学的兴盛与他密不可分,应当说他是长安易学开创第一人。

田何是齐田氏之后,高祖九年十一月徙至杜陵,他的传授易学实际上也是在其徙居杜陵之后。《汉书·儒林传》:“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其下颜师古注曰:“高祖用娄敬之言,徙关东大族,故何以旧齐田氏见徙也。初徙时,未为杜陵,盖史家本其地追言之也。”

田何易学的传授、传承情况是:

第一阶段:田何传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

王同:《史记·儒林列传》言王同字子仲,东武人,有《王氏易传》两篇。王先谦《汉书补注》《儒林传》,东武人,字子仲,受《易》田何。

周王孙:《汉书·儒林传》:洛阳人,著《周氏易传》二篇。

丁宽:《汉书·儒林传》:“丁宽字子襄,梁人。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宽至洛阳,复从周王孙受古文,号《周氏传》。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服生:齐人,刘向《别录》云:号服光。杨树达《汉书管窥》:“吴承仕云:‘服光,《释文叙录》作服先,是也。先者,先生之省称。如《梅福传》称叔孙通为叔孙先之比,以系尊称,故云号服先,若光是其名,不得云号矣。’”有《服氏易传》二篇。

项生:梁人。

第二阶段:王同一系所传:

杨何:《史记·儒林列传》“(田何)子仲传菑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著有《杨氏易传》二篇。武帝时五经博士之一。又王应麟《汉志考证》“太史公受《易》于杨何”。

即墨成:齐人,以《易》至城阳相。

孟但:广川人,以《易》为太子门大夫。

周霸:鲁人,官胶西内史。

衡胡:莒人,以《易》官至二千石。

主父偃:齐临菑人。《史记》本传说他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并上书武帝,所言九事,八事为律令,后迁谒者、中郎、中大夫,建议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削弱诸侯。武帝元朔中因坐齐王事而被族诛。

周王孙一系所传:

蔡公:卫人。事周王孙,注《易》二篇。

丁宽一系所传:(www.chuimin.cn)

田王孙:砀人,事丁宽,为博士,以学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第三阶段:杨何一系所传: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初元四年以孝廉为郎。别为《京氏学》。

司马谈:夏阳人,为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仕于建元,元封之间,著有《论六家要旨》。

田王孙一系所传:

施雠:《汉书·儒林传》:“施雠字长卿,沛人也。沛与砀相近,雠为童子,从田王孙受《易》,后雠徙长陵,田王孙为博士,复从卒业。与孟喜、梁丘贺并为门人。谦让,常称学废,不教授。及梁丘贺为少府,事多,乃遣子临分将门人张禹等从雠问。雠自匿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而授临等,于时贺荐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诏拜雠为博士。甘露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雠授张禹,琅邪鲁伯。伯为会稽太守,禹至丞相。禹授淮阳彭宣,沛戴崇子平。崇为九卿,宣大司空。禹、宣皆有传。鲁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著清名。莫如至常山太守。此其知名者也。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著有《易章句》二篇。宣帝时立学官。

孟喜,《汉书》本传:“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繁杂,乃使喜从田王孙受《易》。喜好自称誉,得《易》家侯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兹也’。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曰:‘非古法也。’云受孟喜,喜为名之。后宾死,莫能持其说。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见信。喜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病免,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皆为博士。由是有翟、孟、白之学。”著有《易章句》二篇。

梁丘贺,《汉书》本传:“字长翁,琅邪诸人也。以能心计,为武骑。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杨何弟子也。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贺时为都司空令,坐事,论免为庶人。待诏黄门数人说教侍中,以召贺。贺入说,上善之,以贺为郎。会八月饮酎,行祠孝昭庙,先驱旄头剑挺堕坠,首垂泥中,刃乡乘舆车,马惊。于时诏贺筮之,有兵谋,不吉。上还,使有司侍祠。是时霍氏外孙代郡太守任宣坐谋反诛,宣子章为公车丞,亡在渭城界中,夜玄服入庙,居郎间,执戟立庙门,待上至,欲为逆。发觉,伏诛。故事,上常夜入庙,其后待明而入,自此始也。贺以筮有应,由是近幸,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为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年老终官。传子临,亦入说,为黄门郎。甘露中,奉使问诸儒石渠阁。临学精熟,专行京房法。琅邪王吉通《五经》,闻临说,善之。时宣帝选高材郎十人从临讲,吉乃使其子郎中骏上疏从临受《易》。临代五鹿充宗君孟为少府,骏御史大夫,自有传。充宗授平陵士孙张仲方、沛邓彭祖子夏,齐衡咸长宾。张为博士,至扬州牧,光禄大夫给事中,家世传业;彭祖、真定太傅;咸,王莽讲学大夫。由是梁丘有土孙、邓、衡之学。”

第四阶段:

施雠一系所传:

张禹:《汉书》本传:“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至禹父徙家莲勺(师古注:左冯翊县名也,音辇酌)。禹为儿,数随家至市,喜观于卜相者前。久之,颇晓其别筮布卦意,时从旁言。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是儿多知,可令学经。’及禹壮,至长安学,从沛郡施雠受《易》,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奏寝,罢归故官。久之,试为博士。”初元中,由郑宽中推荐,诏禹授太子《论语》,成帝即位后,以师傅有恩,官至丞相,封安昌侯,其弟子彭宣、戴崇最为知名。别为《张氏学》。

梁丘临:琅邪诸人,梁丘贺之子。以入说(师古注曰:“为诸侍中说经为教授”)为黄门郎,甘露中,奉使问诸儒于石渠。临学精熟,专行京房法。琅邪王吉通《五经》,闻临说,善之。时宣帝选高材郎十人从临讲,吉乃使其子郎中俊上疏从临受《易》。临代五鹿充宗君孟为少府,骏御史大夫,自有传。充宗授平陵士孙张仲方,沛邓彭祖子夏、齐衡咸长宾。张为博士,至扬州牧,光禄大夫给事中,家世传业;彭祖真定太傅;咸,王莽讲学大夫。由是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

鲁伯:琅邪人、官会稽太守。

孟喜一系所传:

白光:东海兰陵人,字少子。官至博士。

翟牧:沛人,字子兄。官至博士。

焦赣:即焦延寿,赣是字,天水人。《汉书·儒林传·京房传》:“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又《焦氏易林·费直序》:“六十四卦变着占,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之撰也。”别为《焦氏学》。

梁丘贺一系所传:

梁丘临:见施氏一系所传。

张禹:见施氏一系所传。

五鹿充宗:字君孟,代郡人,官少府,为梁丘《易》,元帝好之,令与诸《易》家讲难。充宗乘贵行辩口,诸儒莫敢与之对抗,与宦官石显、牢梁结党。

王骏:琅邪皋虞人,父王吉,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光禄勋匡衡亦举骏有专对材。迁谏大夫,至少府,成帝时为京兆尹,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称赞其有英俊之才且政事清明。

第五阶段:

治施氏《易》者,鲁伯一系所传:

毛莫如:字少路,太山人,官至常山太守。

邴丹:字曼容,琅邪人。

治梁丘《易者》,五鹿充宗一系所传:

冯商,字子高,阳陵人,学《易》于五鹿,后师从刘向,善属文,曾受诏续太史公文十余篇。

士孙张:字仲方,平陵人,官博士,扬州牧,光禄大夫给事中,家世传业。

邓彭祖:字长夏,沛人,官真定太守。

衡咸:字长宾,齐人,官至王莽讲学大夫。

张禹一系所传:

彭宣:字子佩,淮阳阳夏人。治《易》,事张禹,举为博士,后迁为东平太傅,右扶风、廷尉,以王国人出为太原太守,数年之后又复入为大司农、光禄勋、右将军,哀帝即位后徙左将军。哀帝用外戚丁、傅,宣以关内侯归家,王莽秉政,因求退,作《易传》,为彭氏学。

戴崇:字子平,沛人,从张禹学《易》,特别得张禹厚爱,过于彭宣,官至少府,著有《易传》。

焦氏一系所传:

焦延寿:延寿其字,名赣,天水人。以好学得幸于梁王,尝从孟喜学《易》,后又得隐士之说,著《易林》十六卷,其说长于灾变。

京房(见上述)

京房一系所传:

殷嘉:东海人,官至博士。

乘弘:河南人,官至博士。

姚平:河东人,官至中郎。

张博:淮阳宪王舅父,从京房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