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记》前章已经讲过《礼记》一书,主要是孔门弟子以及儒学后世研习《仪礼》而写作的“记”的汇集,即对《礼经》进行的解释及所含意义的发掘。汉代《礼记》主要有三种版本,即大戴本、小戴本及刘向本。《礼记》在长安经学中的传承系统是:第一阶段:戴圣。孙希旦也认为“统,犹本也,祭,有物有礼,有乐有时,而其本则统一于心,故以《祭统》名篇”。......
2023-11-28
(一)今文尚书学
前已述及《尚书》是西周以前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于它提供了许多三代时期的历史资料,所以特别受人重视。孔子的儒家学派就将其作为传授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可是在经过秦火之后,到西汉建都长安时,书学在当时已近乎绝迹了。
汉文帝时,由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已由复苏逐渐地走向繁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汉文帝想寻找一位能通《尚书》的学者,听说济南有一位名叫伏生的学者,精通《尚书》,朝廷立即派人上门受学,关于这件事《史记·儒林列传》有这样的记载: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由上述情况可见,在长安经学的传授中,朝(晁)错应是传《尚书》的第一人。晁错的门生有何比干,武帝时为廷尉,执法务仁恕,狱无冤囚。
汉代立于学官的《书经》,就是由伏生传下来的这部《尚书》。因其是口授并由晁错用汉代隶书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
伏生所传今文《尚书》,《史》、《儒林传》都讲为二十九篇,但关于其中《泰誓》一篇孔颖达有这样的说法:“《泰誓》非伏生所传……司马迁在武帝之世,见《泰誓》出而得行,入于伏生所传内,故为史总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复曲别分析。”(孔颖达《尚书序·正义》)
伏生所传《尚书》二十九篇是:
虞书:《尧典》《皋陶谟》
夏书:《禹贡》《甘誓》
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勘黍》《微子》
周书:《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雒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费誓》《吕刑》《文侯之命》《泰誓》。
今文《尚书》的篇数虽如上述,但历史上的争论还是不少,这个争议起于两个源头,一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秘书时,编有《别录》一书,其中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书于壁内者,献之,与博士,使读说之,数月,皆起以传教人。”二是来自于东汉人王充,王充所著《论衡·正说》讲:“至孝宣皇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类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
一个在武帝末,一个在宣帝时,一个言其篇名曰《泰誓》,一个则未言篇名,但这个未言的篇名到《隋书经籍志》时就成为《泰誓》,《隋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两者都认为伏生初传《尚书》为二十八篇,后来加上所出的《泰誓》就成了二十九篇了。但朱彝尊却另有说法,他在《经义考》中认为:“《史记》《汉书》俱称伏生以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司马氏、班氏,古之良史,不应以非生所授之《泰誓》杂之其中也。”因此他怀疑“伏生所教二十九篇,其一篇乃百篇之序”。
清代著名经今文家皮锡瑞、龚自珍等人则认为《康王之诰》(即《康诰》)本不合于《顾命》,由于后来欧阳及夏侯将其合为一篇,在搀入《泰誓》后,成为现在看到的二十九篇。
我们认为司马迁为汉武帝时代人,他在《史记》中明言有《顾命》与《康王之诰》,所以伏生的二十九篇就不应当有后出的《泰誓》。而且在长安经学的传授与传承过程中,司马迁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记载是不会有失误之处的。
根据《史》《汉》的记载,西汉长安经学被立于学官的《今文尚书》其传授传承系统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伏生传晁错、张生、欧阳生。
第二阶段:儿宽、夏后都尉。
第三阶段:欧阳生子、夏侯始昌。
第四阶段:欧阳高、夏侯胜。
第五阶段:欧阳地余、林尊、周堪、孔霸、夏侯建。
第六阶段:欧阳政、平当、陈翁生、牟卿、许商、孔光、张山拊。
第七阶段:朱晋、鲍宣;殷崇、龚胜、唐林、吴章、王吉、炔钦;李寻、郑宽中、张无故、秦恭、假仓。
第八阶段:赵玄、唐尊、冯宾。
在长安经学的传授过程中,今文《尚书》逐渐形成了欧阳、大小夏侯三家之学,现在分述如下:
《汉书·儒林传》云:“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儿宽。宽又受业孔安国,至御史大夫。宽有俊才,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欧阳、大小夏侯氏学皆出于宽。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为博士。高孙地余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后为博士,论石渠。元帝即位,地余侍中,贵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洁著,可以自成。’及地余死,少府官属共送数百万,其子不受。天子闻而嘉之,赐钱百万。地余少子政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氏学的传承传授关系及其主要人物的事迹如下:
欧阳生授儿宽,《汉书·宽传》:“儿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宽以《尚书》授欧阳生之子及简卿,于是《尚书》后有欧阳大小夏侯之学。
欧阳氏:欧阳生之子,名字史书未详,从儿宽受《尚书》,传世业,至孙高而大显于世,号为欧阳氏学。
简卿:鲁人。
欧阳高:字子阳,是欧阳生的曾孙,传《尚书》有《尚书章句》三十一卷,《说文》二篇,其经为三十二卷,传孙欧阳地余,曾孙欧阳政。
林尊:字长宾。济南人,欧阳高门人,官博士,参与石渠论议,后官至少府,太子少傅。
欧阳地余:欧阳高之孙,字长宾。世传家学,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后为博士,参与石渠论议,元帝即位后为侍中贵幸至少府。
平当:林尊门人,字子思,下邑人。徙家于平陵,以明经为博士,公卿推荐平当议论通明,给事中,每当有灾异,平当往往传其经术,上言得失。
陈翁生:梁人,受《尚书》于林尊,官至信都太傅,家世传业。
欧阳政:欧阳高的曾孙,传家学,为王莽讲学大夫。
殷崇:琅邪人,官博士。陈翁生门人。
龚胜:字君实。楚人,少好学,明经为郡吏,三举孝廉,以王国人不得宿卫,再为尉,壹为丞,胜辄至官乃去。后出为渤海太守,征光禄大夫,王莽当政,胜乞骸骨。归老于乡。唐晏《西汉三国学案》认为:“龚胜大儒也,传伏氏《尚书》,以经学为谏书,惜班氏一字不能传之。以‘百姓贫,盗贼多’四十余字括其大约……此班氏之无识也。而胜之至死不受莽命,此亦从经术中来,岂浅儒所解乎?”这个评价应当是公允的。(www.chuimin.cn)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汉书》本传说他“好学明经”为县乡啬夫,王莽当政,因不愿同流合污,后坐系狱自杀。
鲍永:宣子。《汉书》本传说他:“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
《尚书》夏侯氏之学分为大小两家。
其中大夏侯氏的传承传授关系及主要人物有:
张生:名字不详,济南人,官博士,以学授夏侯都尉。
夏侯都尉:鲁人。
夏侯始昌:《汉书》本传:“夏侯始昌,鲁人也。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自董仲舒、韩婴死后,武帝得始昌,甚重之。始昌明于阴阳,先言柏梁台灾日,至期日果灾。时昌邑王以少子爱,上为选师,始昌为太傅,年老,以寿终。”夏侯始昌是把阴阳灾异学说用于今文《尚书》研究的关键人物,撰有《洪范五行传》一书,竭力宣扬自然灾异,人事与历史现象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为已走向没落的西汉王朝寻求妙手回春之方。
夏侯胜:为夏侯始昌族子,已见上文。《汉书》本传说他:“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简卿,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禄大夫,……受诏撰《尚书说》、《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
这里讲到胜受诏所撰《尚书说》《论语说》师古注曰:“解说其意,若今义疏也。”愚以为既为义疏,应当是统两书而言,也就是说胜既有《论语说》,也有《尚书说》,唐晏《两汉三国学案》卷四辑有《尚书》夏侯氏说:
“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
“优贤扬历,历,试也,谓扬其所历试。”
“天右王者,故灾异数见,以谴告之,欲其改更。若不畏惧,有以塞除而轻忽简诬,则凶罚加焉,其至可必。”
“膑宫劓割头庶剠。”
“黥辟疑赦,其罚率古,以六两为率。”
以上《尚书正义》所引。
夏侯建:《汉书》本传:“胜从父子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胜非之曰:‘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亦非胜为学疏略,难以应敌。建卒自专门名经,为议郎博士,至太子少傅。”
这里提到夏侯建“章句小儒”及“自专门名经”特别重要,建开汉代经学章句之学,又创立了小夏侯学派。
周堪:夏侯胜门人。《汉书》本传:“周堪字少卿,齐人也。与孔霸俱事夏侯胜。霸为博士。堪译官令,论于石渠,经为最高,后为太子少傅,而孔霸以太中大夫授太子……堪授牟卿及长安许商长伯。牟卿为博士。霸以帝师赐爵号褒成君,传子光,亦事牟卿,至丞相,自由传。由是大夏侯有孔、许之学。”
孔霸:《汉书·孔光传》中有关孔霸的记载说,孔霸为光父,字次儒,是孔子的第十三代孙。治《尚书》师事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太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是时诸侯王相在郡守上。元帝即位,征霸,以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第一区,徙名数于长安。
黄霸: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汉书》本传说他“从(夏侯)胜受《尚书》狱中”。霸材长于治民,从汉兴以来,言治民吏,以霸为首。
牟卿:鲁人,官博士。
许商:长安人,字伯长,善为算,著有《五行论》,曾四至九卿,世高其门,人云,沛康林子高为德行,平陵吴章伟君为言语,重泉王吉少音为政事,齐炔钦幼卿为文学。王莽时,林吉为九卿,自表上师冢,大夫博士郎吏为许氏学者,各从门人,会车数百辆,儒者荣之。钦、章皆为博士,徒众尤盛。其再传弟子有云敞。
孔光:孔光为孔霸少子,传以家学,《汉书》本传说他:“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为大司徒、太傅、太师,历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疑难,举大义云。”
小夏侯学的传承传授关系是:
夏侯建:事迹已见前述,他是小夏侯学的创始人。
张山拊:字长宾,平陵人。《汉书》本传说他“事小夏侯建,为博士,论石渠,至少府。授同县李寻,郑宽中少君,山阳张无故子儒,信都秦恭延君,陈留假仓子骄。无故善修章句,为广陵太傅,守小夏侯说文。恭增师法至百万言,为城阳内史。仓以谒者论石渠,至胶东相。寻善说灾异,为骑都尉,自有传。宽中有俊材,以博士授太子……由是小夏侯有郑、张、秦、假、李氏之学。宽中授东郡赵玄,无故授沛唐尊,恭授鲁冯宾,宾为博士,尊王莽太傅,玄哀帝御史大夫,至大官,知名者也”。
李寻:《汉书》本传说“李寻字子长,平陵人也。治《尚书》与张孺、郑宽中同师。宽中等守师法教授,寻独好《洪范》灾异,又学天文月令阴阳”。哀帝即位,召寻待诏黄门,其时水出地动,日月失度,星辰乱行,灾异仍重,哀帝使傅喜问以灾变,李寻俱为条对,后来有非常事,皇帝常召其问对,屡中。后来因其推荐的夏贺良所言灾异无验坐罪徙敦煌。
郑宽中:字少君,平陵人。史书说他有俊材,元帝时,曾以博士授太子,成帝即位后,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迁光禄大夫,领尚书事,很受尊重。后以病卒。
张无故:字子儒,山阳人,善修章句,守师法,为广陵太傅师。
秦恭:字延君,信都人。史书说他学小夏,也即善为章句,增师法至百万言,官至城阳内史。
假仓:字子骄,陈留人,曾以谒者身份参与石渠议论,官至胶东相。
张孺:未详其爵里著作。
赵玄:东郡人,师从郑宽中,哀帝时官至御史大夫。
唐尊:沛人,张无故门人,从无故学《小夏侯尚书》,王莽时,官至太傅。
冯宾:鲁人,师从秦恭,官博士。
在长安今文《尚书》学派中,除了我们上述的三大学派之外,在欧阳学派中还分化出了“平陈之学”(即平当与陈翁生);大夏侯一派中又分化出孔霸与许商的“孔许之学”;小夏侯一派中分化出了“郑张秦假李氏之学”(郑宽中、张无故、秦恭、假仓、李寻)。长安今文《尚书》学派,由其形成与发展来看,他与汉代国家的历史进程、社会变化、政治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
欧阳氏学派治《尚书》,特别注重发掘《尚书》中的古义,以解决现实问题和维护大一统政权作为目的;大夏侯氏学以《洪范五行传》为理论指导,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经,以通经致用为目标;小夏侯氏学派偏重于章句之学,断章取义,以烦琐的义理来阐释自己对经的理解,同时在小夏侯氏学派中也不乏像李寻那样用阴阳五行学说来附会灾异说的人物。
三家今文《尚书》学的这些特点,是长安经学最主要的价值取向,他与其时政治与社会的变化密切关联,经学家神话经典的目的本来是为解决现实问题,但却使经学走向了神秘化、谶纬化的道路。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二)《礼记》前章已经讲过《礼记》一书,主要是孔门弟子以及儒学后世研习《仪礼》而写作的“记”的汇集,即对《礼经》进行的解释及所含意义的发掘。汉代《礼记》主要有三种版本,即大戴本、小戴本及刘向本。《礼记》在长安经学中的传承系统是:第一阶段:戴圣。孙希旦也认为“统,犹本也,祭,有物有礼,有乐有时,而其本则统一于心,故以《祭统》名篇”。......
2023-11-28
(一)《鲁诗》《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申公,鲁人,是《鲁诗》的鼻祖,他与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同出浮丘伯之门。这是《鲁诗》有明确记载的传承关系。班书明言“元王亦次之《诗》传”,且元王与申公俱事浮丘伯,同一师门,汉人极重师法,所以《元王诗》与《鲁诗》应同属《鲁诗》一系,是毫无疑问的。《鲁诗》因浮丘伯传于申公、楚元王两个系统,是长安《诗经》学中传播最为广泛者。......
2023-11-28
(二)长安文学的特征长安地区的文化特征,深受统治者思想变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特点:汉初重黄老,所以汉初无论是陆贾、贾谊他们的文化创作都表现出明显的“无为而治”倾向,陆贾提出的马上得之,宁马上治之的观点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移民文化以楚文化对长安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是长安文学中的奇葩,为一个时代所有的独特文学现象。......
2023-11-28
《史记》和《汉书》所见区域经济与区域政治评价,六见“天府”的说法,其中五次都是指关中。长安,可以称作西汉经学的“天府”。在齐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中,经学被列为第一,是符合文化史的实际的。长安因政治重心西移得以吸引齐鲁文化西渐。而长安,成为经学论著收藏和进一步传播的中心。......
2023-11-28
(三)《天人三策》与更化改制改制更化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的更化,主要是指第二点。他的更化思想理论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11-28
(四)经世致用汉代经学家对于《六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王安国治邦之术的阐释来服务于当代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世致用。汉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及史学著作,也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最终目的的。[15]司马谈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为后王制法,为后世作则,这种把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23-11-28
《长安历史文化丛书》总序朱士光一当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开展,并开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中华大地上也兴起了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热潮,以增强国家之软实力。在这一形势下,处于中华传统文化源头与核心地位之长安文化,显然承担更为重大的责任,也更受各界之关注。......
2023-11-28
三是对经学经世致用的探讨,“《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义而不辩”,这里说的经世,就是经纶治理天下之意。班固认为三代有乐,至周衰而亡,故无遗法。这六部儒家经典,汉人也常称其为六艺。由于秦火的原因,汉初关于经书的流传已十分稀缺,汉朝政府虽有多次的求书及献书之举,但原始典籍的丧失却是明显的事实。......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