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安文学的特征长安地区的文化特征,深受统治者思想变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特点:汉初重黄老,所以汉初无论是陆贾、贾谊他们的文化创作都表现出明显的“无为而治”倾向,陆贾提出的马上得之,宁马上治之的观点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移民文化以楚文化对长安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是长安文学中的奇葩,为一个时代所有的独特文学现象。......
2023-11-28
汉代长安经学,是以经书为研究对象,以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目的的学问。主要表现在一是为经书作注、笺疏、训故(“故”或作“诂”)以明前代典章制度、事件人物;二是通过经书的“微言”来阐释其大义,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天道之本为人道之本,即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关系进行探讨,总结历史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为在经学家看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三是对经学经世致用的探讨,“《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义而不辩”,这里说的经世,就是经纶治理天下之意。
经学何以经世?“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25]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经释》中说的更明确,“六经初不尊称,义取经纶为世法耳”,即从六经之中寻求其经纶(世)思想,为后世效法。
在儒学独尊的社会背景下,西汉一代把经学的经世致用推到了极致。
实际上,把儒家的《诗》《书》《易》《礼》《春秋》尊称为经,是汉代才有的事,此前并没有这种说法。
在先秦时代,儒家传的典籍主要有《诗》《书》《易》《礼》《春秋》及《乐》,而其中的《乐》有认为焚于秦火,后世或不传;有认为古来本无《乐》,《乐》本身就是诗的演奏乐曲。《汉书·艺文志》说:“《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班固认为三代有乐,至周衰而亡,故无遗法。
这六部儒家经典,汉人也常称其为六艺。贾谊《新书·六术》说:“《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汉书·儒林传》:“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对于六艺的内容及作用,《史记·太史公自序》认为:“《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义,《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班固从五行学说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班固以《易》为《五经》之原,以仁、义、礼、知、信来解释《五经》的本质,阴阳五行说色彩十分明显。
长安经学研究的对象即上述的五经及其传说类著作。由于秦火的原因,汉初关于经书的流传已十分稀缺,汉朝政府虽有多次的求书及献书之举,但原始典籍的丧失却是明显的事实。所以汉初五经的传授大多是口耳相传,由于师教之不同,便产生了对五经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流派,所以汉初人较重师门、师法,有“汉人无无师之学”[26]的说法。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一书中讲:“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师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是师法;施家有张彭之学,孟有瞿、孟、白之学;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是家法。家法从师法分出。”皮锡瑞对师法家法的分辨其实意义不大,实际上二者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反映了在口耳相传背景下的传授及对经的解说有差异而已,这与此后形成经学的今古文学派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经学上的分派也不完全像有人说是由于经书的版本不同而引起的[27]。
【注释】
[2]《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
[3]《全汉文》卷一《手敕太子》。
[4]《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
[5]《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6]《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7]《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8]《后汉书》卷三五《曹褒卷》。
[9]《汉书》卷九七《外戚传》。
[10]《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www.chuimin.cn)
[11]《汉书》卷二四《食货志》。
[12]《汉书》卷四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13]《汉书》卷四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1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5]《汉书》卷四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16]《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
[17]《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
[18]《史记》卷五九《五宗世家》附裴骃《史记集解》引《汉名臣奏》。
[19]《汉书》卷六《武帝纪》。
[20]《汉书》卷八八《儒林传》。
[21]《汉书》卷六《武帝纪》。
[22]《汉书》卷六《武帝纪》。
[23]《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24]《汉书》卷八八《儒林传》。
[25]《汉书》卷三○《艺文志》。
[26]程舜英《两汉教育制度史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有关西汉长安经学研究的文章
(二)长安文学的特征长安地区的文化特征,深受统治者思想变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特点:汉初重黄老,所以汉初无论是陆贾、贾谊他们的文化创作都表现出明显的“无为而治”倾向,陆贾提出的马上得之,宁马上治之的观点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些移民文化以楚文化对长安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是长安文学中的奇葩,为一个时代所有的独特文学现象。......
2023-11-28
《史记》和《汉书》所见区域经济与区域政治评价,六见“天府”的说法,其中五次都是指关中。长安,可以称作西汉经学的“天府”。在齐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中,经学被列为第一,是符合文化史的实际的。长安因政治重心西移得以吸引齐鲁文化西渐。而长安,成为经学论著收藏和进一步传播的中心。......
2023-11-28
(一)今文尚书学前已述及《尚书》是西周以前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由上述情况可见,在长安经学的传授中,朝(晁)错应是传《尚书》的第一人。因其是口授并由晁错用汉代隶书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根据《史》《汉》的记载,西汉长安经学被立于学官的《今文尚书》其传授传承系统大致如下:第一阶段:伏生传晁错、张生、欧阳生。......
2023-11-28
(三)《天人三策》与更化改制改制更化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的更化,主要是指第二点。他的更化思想理论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11-28
(四)经世致用汉代经学家对于《六经》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先王安国治邦之术的阐释来服务于当代社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世致用。汉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及史学著作,也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最终目的的。[15]司马谈说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为后王制法,为后世作则,这种把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023-11-28
(一)经学与婚姻习俗《仪礼·士昏礼》记载了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汉代议婚的条件,依据杨树达先生《汉代婚丧礼俗考》,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汉代长安男女双方议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根据相面人对双方面相的判断;二是根据双方的才能;三是根据双方家庭的资财,即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决定婚姻是否成立;四是门第,即双方的社会地位。......
2023-11-28
《长安历史文化丛书》总序朱士光一当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开展,并开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中华大地上也兴起了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热潮,以增强国家之软实力。在这一形势下,处于中华传统文化源头与核心地位之长安文化,显然承担更为重大的责任,也更受各界之关注。......
2023-11-28
(二)谶纬著作及主要内容出现于西汉末年的谶纬书,由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获得了与经学同等的地位。这是自西汉末年以来保存下来的谶纬书篇目。以上《七纬》合计三十五种。西汉的《诗纬》著作主要有:《推度灾》《汜历枢》《含神雾》三种。汉代有关《礼纬》的著作主要有:《含文嘉》,礼用以区别文质,质为文之本,质以文而有光彩,文质并美谓之《含文嘉》。该书主要论礼之起源及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等礼之核心。......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