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汉长安经学研究及经书流传

西汉长安经学研究及经书流传

【摘要】:三是对经学经世致用的探讨,“《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义而不辩”,这里说的经世,就是经纶治理天下之意。班固认为三代有乐,至周衰而亡,故无遗法。这六部儒家经典,汉人也常称其为六艺。由于秦火的原因,汉初关于经书的流传已十分稀缺,汉朝政府虽有多次的求书及献书之举,但原始典籍的丧失却是明显的事实。

三、长安经学概论

汉代长安经学,是以经书为研究对象,以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目的的学问。主要表现在一是为经书作注、笺疏、训故(“故”或作“诂”)以明前代典章制度、事件人物;二是通过经书的“微言”来阐释其大义,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天道之本为人道之本,即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关系进行探讨,总结历史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为在经学家看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三是对经学经世致用的探讨,“《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义而不辩”,这里说的经世,就是经纶治理天下之意。

经学何以经世?“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25]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经释》中说的更明确,“六经初不尊称,义取经纶为世法耳”,即从六经之中寻求其经纶(世)思想,为后世效法。

在儒学独尊的社会背景下,西汉一代把经学的经世致用推到了极致。

实际上,把儒家的《诗》《书》《易》《礼》《春秋》尊称为经,是汉代才有的事,此前并没有这种说法。

先秦时代,儒家传的典籍主要有《诗》《书》《易》《礼》《春秋》及《乐》,而其中的《乐》有认为焚于秦火,后世或不传;有认为古来本无《乐》,《乐》本身就是诗的演奏乐曲。《汉书·艺文志》说:“《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班固认为三代有乐,至周衰而亡,故无遗法。

六部儒家经典,汉人也常称其为六艺。贾谊《新书·六术》说:“《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汉书·儒林传》:“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对于六艺的内容及作用,《史记·太史公自序》认为:“《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义,《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班固从五行学说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班固以《易》为《五经》之原,以仁、义、礼、知、信来解释《五经》的本质,阴阳五行说色彩十分明显。

长安经学研究的对象即上述的五经及其传说类著作。由于秦火的原因,汉初关于经书的流传已十分稀缺,汉朝政府虽有多次的求书及献书之举,但原始典籍的丧失却是明显的事实。所以汉初五经的传授大多是口耳相传,由于师教之不同,便产生了对五经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流派,所以汉初人较重师门、师法,有“汉人无无师之学”[26]的说法。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一书中讲:“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师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是师法;施家有张彭之学,孟有瞿、孟、白之学;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是家法。家法从师法分出。”皮锡瑞对师法家法的分辨其实意义不大,实际上二者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反映了在口耳相传背景下的传授及对经的解说有差异而已,这与此后形成经学的今古文学派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经学上的分派也不完全像有人说是由于经书的版本不同而引起的[27]

【注释】

[1]郭沫若金文丛考·金文余释·释巠》。

[2]《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

[3]《全汉文》卷一《手敕太子》。

[4]《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

[5]《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6]《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7]《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8]《后汉书》卷三五《曹褒卷》。

[9]《汉书》卷九七《外戚传》。

[10]《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www.chuimin.cn)

[11]《汉书》卷二四《食货志》。

[12]《汉书》卷四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13]《汉书》卷四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1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5]《汉书》卷四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16]《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

[17]《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

[18]《史记》卷五九《五宗世家》附裴骃《史记集解》引《汉名臣奏》。

[19]《汉书》卷六《武帝纪》。

[20]《汉书》卷八八《儒林传》。

[21]《汉书》卷六《武帝纪》。

[22]《汉书》卷六《武帝纪》。

[23]《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24]《汉书》卷八八《儒林传》。

[25]《汉书》卷三○《艺文志》。

[26]程舜英《两汉教育制度史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7]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