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明确将自己定位为周代文物制度的继承者,将无年号纪年视为这一传统的一个方面。慕容俊并非慕容氏无年号纪年的开创者,这一转折发生在其父慕容皝时期。依照慕容氏多次采用无年号纪年来看,李兆洛所谓“燕平”年号似乎并不存在。徐冲对无年号纪年的政治思想剖析,诚为确论。慕容氏采用无年号纪年,考虑的是与东晋等周边大国的关系。......
2023-11-28
一、肃宗去年号、改正朔之情形
肃宗时代虽短,但是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国家中枢体制与前代截然有别[4]。肃宗乾元元年(758)的天文机构改革,将司天台从秘书省中彻底独立出来,其职能除了观测天象、修订历法和昼夜计时之外,又增加了禳星救灾的祭祀功能。赵贞认为,这次天文机构改革,名副其实地突出了汉唐以来太史及其属僚“观察天文”的职责,进一步强调了“天文玄象”对唐代帝王政治的象征性“参政”作用,充分体现了肃宗在制度建设上“效法天文”的政治理念,对提高唐代天象观测的准确性以及中古时期的“天学”发展都有极其深远的积极意义[5]。
笔者尝论,肃宗于760年采用的“上元”年号,具有革命之意。对这次改元,正史语焉不详,颇与天象变异有关。“己卯,以星文变异,上御明凤门,大赦天下,改乾元为上元。追封周太公望为武成王,依文宣王例置庙。”所谓“星文变异”,似指四月“丁巳夜,彗出东方,在娄、胃间,长四尺许”,又闰四月辛酉朔,“彗出西方,其长数尺”[6]。推究上元的本意,与天文历法渊源极深。历法“敬授人时”与“颁告正朔”,都是古人探究天命的重要方式。赵贞认为:“肃宗改元上元也别有一番深意,他通过借用历法上元之始的含义,希望更加准确地窥测天象,进一步领悟和捕捉上天的各种旨意,从而更好地维护李唐王朝的天命统治。”[7]笔者曾指出,“上元”作为历始,深具鼎革布新之含义。所谓“属天人叶纪,景象垂文,爰遵革故之典,将契惟新之命。义存更始,庶有应于天心”。“革故”、“惟新”、“更始”等词汇,都带有强烈的鼎革色彩。分析肃宗《改元上元赦文》和《去上元年号大赦文》,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肃宗似有将自己的统治与父亲玄宗的时代划开的意图,强调自己是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8]。
肃宗“上元”年号异于常规,还在于在肃宗之前,其曾祖父高宗就使用过“上元”年号。高宗上元在公元674—676年,肃宗上元在760—761年。历史上,年号被重复使用,并非鲜见,《陔余丛考》“年号重袭”条中,已有详列。但是,同一朝代中,两位君主使用同一年号,却极为罕见。对此,赵翼曾感叹道:“高之与肃,相去不过六七十年,耳目相接,朝臣岂无记忆,乃以子孙复其祖宗之号,此何谓耶!”[9]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君主使用之前朝代的年号,甚至避免与割据政权、起义政权年号重复。但是在极少数情况下,误以为前代没有用过而出现重复。比如宋太祖用乾德年号,本来沾沾自喜,以为“自古所未有”,结果被大臣窦仪指出,前蜀后主王衍已经用过这一年号[10]。不过窦仪不知道的是,其实更早,在隋末战争中,东南的辅公祏就使用过这一年号。不过,肃宗显然并不是不知道高宗已经用过上元年号,但是他依然坚持使用上元年号,这就表明他对这一年号的重要意义有清醒的认识。
安史之乱中,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肃宗有强烈的意图塑造自己革故鼎新的形象,使用上元年号而不忌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肃宗的《改元上元赦文》不断贯穿着革故鼎新的意图,而且明确将这一意图和“宗周”之制联系在一起。此篇文诰多处表露这一意图,比如将太公望从国家祭祀的地位提高到与孔子平行的层次,封太公望为武宣王,“择古今名将配享,并置亚圣及十哲等。享祭之典,一同文宣”;又强调“威仪以等,《周礼》旧章”云云[11]。“肃宗庙乐请奏惟新之舞”[12],《诗·大雅·文王》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杜甫《别蔡十四著作》云:“异才复间出,周道日维新”[13],正是对当时气氛的反映。武则天伪托周代行革命之事时,陈子昂作《庆云篇》,内也有“庆云光矣,周道昌矣。九万八千,天授皇年”[14]。不过更能体现“宗周”的行动,发生在两年之后,肃宗去年号,自改正朔。
历法重在以何时为岁首。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正朔原意即一年第一天的开始。历代的改朔,都围绕着寅、丑、子做文章。夏正建寅,以今天的阴历一月为正;殷正建丑,以今天的阴历十二月为正;周正建子,以今天的阴历十一月为正,这就是所谓“三正”。
古代中国,在任何一个王朝建立之初,都必须首先进行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法制度等改制工作。在这一系列改制活动中,改正朔又是其核心内容,因为服色、礼乐、制度皆依正朔而改。《春秋》开卷云:“元年春王正月。”这本是一条具体的历史时间记载,未涉及任何政治问题。《公羊传》解释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饶宗颐先生指出,《公羊传》之“大一统”乃“时间大一统”[15]。《史记·历书》:“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汉书·律历志上》载,武帝元封七年,诏御史大夫倪宽曰:“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服色何上?”宽与博士议,皆曰:“帝王必改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魏书·律历志上》:“改正朔,殊徽号、服色,观于时变,以应天道。”“改正朔”就是要建立起一套有本朝特色的历法系统,以受命于天。
上元二年(761)九月壬寅,肃宗下诏去年号、改正朔,两《唐书》、《通鉴》等记载略同,《新唐书》云:(www.chuimin.cn)
九月壬寅,大赦,去“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号,去“上元”号,称元年,以十一月为岁首,月以斗所建辰为名。赐文武官阶、勋、爵,版授侍老官,先授者叙进之。停四京号。[16]
肃宗这一措施在中国历史上都极其少见,其背后隐含丰富的政治、思想意涵,然因肃宗早崩,其“革命”事业未能继续推行,以至于这一重大事件被湮没史籍之中,而近代学人也全然忽视[17]。
以十一月(冬至所在月)为岁首,乃是自改李唐正朔,也是向周制理想的复古。肃宗作为李唐子孙,应当记得其曾祖母武则天篡夺李唐天命时,就是将李唐的正朔(建寅)改为建子,也即以十一月为岁首。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甚至在圣历元年命瞿昙罗作光宅历,后又有神龙历,体现新政权的革命性[18]。久视元年(700)十月甲寅,武则天复以正月为十一月,一月为正月,并非由于客观上的历法不便[19],而是有意地回归李唐正朔。这是巨大的政治信号,就在此前后,流放中的李显被接回洛阳,重新立为太子。武则天作为篡夺者,废唐正朔,可以理解,然而李亨本是李唐子孙,居然也改李唐正朔,令人费解[20]。
而且肃宗在自改正朔的同时,居然去掉了年号,采用王号纪年,只称“元年”,这更是罕见的举动。即位和改元,是帝制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国家大事[21]。采用何种年号,往往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君主及政权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但是极少在是否采用年号上进行政治操弄。而又将去年号和改正朔结合在一起,更加少见。从历法和政治思想史上考虑,肃宗可谓是极端典型的例子。
从上元九月去年号,以建子月为岁首,一直到次年四月改元宝应,恢复李唐的以寅月为岁首,总共有六个多月时间。《资治通鉴》的月份排序正体现了这一改朔,从上元二年十月之后,是建子月(即夏历十一月)、建寅月(即夏历正月)、建卯月(即夏历二月)、建辰月(即夏历三月)、建巳月(即夏历四月)。建巳月甲子,即四月十五日改元宝应,复寅正,之后就是秋七月、八月、九月。中间没有五月、六月[22]。
肃宗的这一系列“极端”的历法操弄,跟当时李唐王朝以及他自身面临的局面有密切的关联。安史之乱爆发,李唐帝国四分五裂,关东河北大部为安史政权占据,李唐不再是天下唯一的政权,李唐的年号也不再是唯一的年号。可以想见,安史政权大肆宣扬李唐不德,丧失天命等,加上战场形势的起伏跌宕,使肃宗政权感到莫大的压力,需要在政治宣传上采取激烈的行动,重塑李唐的天命。而肃宗本人的即位,又是采取宫廷革命的形式,并非依礼法而行,这也为竞争者制造了攻击他的口实。玄宗虽然让位,但是长期实力犹存,李唐内部权争不息,肃宗的统治正当性时刻面临挑战,肃宗也需要通过操作历法塑造自己的中兴之主的形象,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肃宗的一系列意识形态的改造以及政治宣传,必须放在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正是本文下一节的内容。
有关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的文章
后者明确将自己定位为周代文物制度的继承者,将无年号纪年视为这一传统的一个方面。慕容俊并非慕容氏无年号纪年的开创者,这一转折发生在其父慕容皝时期。依照慕容氏多次采用无年号纪年来看,李兆洛所谓“燕平”年号似乎并不存在。徐冲对无年号纪年的政治思想剖析,诚为确论。慕容氏采用无年号纪年,考虑的是与东晋等周边大国的关系。......
2023-11-28
二十八日,玄宗至成都,八月十二日,灵武使至成都,玄宗始知太子即位,十六日,玄宗称上皇,诏称诰,十八日,上皇临轩册肃宗。玄宗对肃宗抢夺皇位采取了忍让态度,当是为了顾全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局。......
2023-11-28
[63]从这一文诰来看,毫无疑问,肃宗去年号、改正朔,乃“宗周”改制,甚至废四京之号,显然也是复古的思想在起作用。这些举动,实际是肃宗张扬之表现。......
2023-11-28
第一章乐与政通:《景云河清歌》的政治文化史研究《隋书》卷七八《王令言传》云:时有乐人王令言,亦妙达音律。帝竟被杀于江都。陈先生所提倡的治史态度,俨然指明,今后不论思想史,还是文化史,抑或其他类型的史学研究,都须在“同情”古人上下功夫。现在学术界非常重视“艺术史”的研究,但是在笔者看来,现行“艺术史”似乎也偏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并不受到重视。目前音乐史的研究,集中在音乐学院。......
2023-11-28
在南北对峙时期,也是北朝政权赖以宣扬自己为正朔所在、对冲南朝金陵王气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里,文王被描述成利用一次罕见天象的吉兆,通过明确称自己为“王”和颁布新历法建立新历元来宣布他取得王位的意图。孙皓以青盖入洛阳的举动,是基于术数思想的影响。......
2023-11-28
第四章金刀之谶:政治预言与宗教信仰的融合唐开元元年,历经了705年中宗复辟、710年诛灭武韦集团和平定谯王之乱以及713年清除太平公主势力四场宫廷政变,李唐夺回了从690年就失去的皇室地位,迎来了皇权复兴的契机。王怀古的政治口号,具有明确的弥勒信仰成分,但是同时也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谶记的色彩。“刘氏当王”谶语发端于与今文经学结合紧密的谶纬之学,在汉朝灭亡前后与早期道教结合,北魏以后却转向与弥勒信仰结合。......
2023-11-28
在神文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统治合法性来自天/神,人只是天或者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笔者的“神文”的含义有二:其一,谶言往往“诡为隐语,预决吉凶”,谶书“立言于前,有征于后”,作为谶知识和思想重要来源的纬书,也带有强烈的神学色彩。这些文献,可谓“神文”,近乎“sacred texts”。......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