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获得天命的人才具有统治人民的资格。基于上述的讨论,也就不难理解,早期中国帝王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能够理解天道的节律并保持人间事物与天道变化相一致。这正是本书第一章讨论天文测量与政治中心主义关联性的思想基础。......
2025-09-30
四、推算时间:洛阳测影与日长之瑞
对于盖天说与浑天说来说,洛阳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位置。尤其对于浑天说来说,洛阳或者“土中”成为唯一一个理想的测量周天的位置。在天人感应学说的氛围中,日影的长短——进而与白天长短相关联——被视为帝王统治好坏的重要标志。最典型的例子出现在隋文帝时期。早在隋文帝即位之初,即非常重视造历,张胄玄兼明揆测,言日长之瑞。隋文帝下旨有司考决,但是莫衷一是。到了开皇十九年(599),太史令袁充再次上奏云:
隋兴已后,日景渐长。开皇元年冬至之影,长一丈二尺七寸二分,自尔渐短。至十七年冬至影,一丈二尺六寸三分。四年冬至,在洛阳测影,长一丈二尺八寸八分。二年夏至影,一尺四寸八分,自尔渐短。至十六年夏至影,一尺四寸五分。其十八年冬至,阴云不测。元年、十七年、十八年夏至,亦阴云不测。周官以土圭之法正日影,日至之影,尺有五寸。郑玄云:“冬至之景,一丈三尺。”今十六年夏至之影,短于旧五分,十七年冬至之影,短于旧三寸七分。日去极近,则影短而日长;去极远,则影长而日短。行内道则去极近,行外道则去极远。《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据昴星昏中,则知尧时仲冬,日在须女十度。以历数推之,开皇以来冬至,日在斗十一度,与唐尧之代,去极俱近。谨案《元命包》云:“日月出内道,琁玑得其常,天帝崇灵,圣王初功。”《京房别对》曰:“太平日行上道,升平日行次道,霸代日行下道。”伏惟大隋启运,上感乾元,影短日长,振古稀有。
此时隋文帝刚刚废黜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袁充上奏日长之瑞,深合时宜。隋文帝临朝对百官说:“景长之庆,天之佑也。今太子新立,当须改元,宜取日长之意,以为年号。”由是改开皇二十一年为仁寿元年。因为白天变长,所以又规定此后百工作役,并加程课。皇太子率百官,诣阙陈贺[54]。
这段记载明确指出,所有这些数据,都是“洛阳测影”所得。在洛阳立表测影,似乎是中古时代政权的通行做法,比如《通典》记载,唐高宗仪凤四年(679)五月,“太常博士、检校太史姚玄辩奏于阳城测影台,依古法立八尺表,夏至日中,测影有尺五寸,正与古法同”[55]。阳城在洛阳附近,可统而称为洛阳测影。虽然在汉儒有所争论,但是在南北朝以后,洛阳与阳城的争执并未形成政治上的分歧。
《通典》所云“古法”,一般被追溯为周公之法,《周礼·地官·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万物阜安,乃建王国焉。”郑玄引郑众的话进一步说明:“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影适当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56]夏至日晷长一尺五寸是一个标准值。《周髀算经》对这一数据进行了一点修正:“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57]
我们把隋代这次测量的数据加以梳理如下:(https://www.chuimin.cn)
依据袁充等人的理论,选取洛阳为观测点,以冬至和夏至为时间点,若影子变短,就说明白天的时间变长,所谓“影短而日长”,从周天位置来说,则说明太阳更加靠近北极。这有什么意义呢?袁充等人引用《尧典》的记载,推算出上古理想帝王唐尧的时代,太阳也是非常靠近北极(须女十度)。而隋文帝开皇时期,日在“斗十一度”,和唐尧时代一样——太阳“去极俱近”。那么,再依据纬书的记载,得出结论: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已经接近唐尧的理想时代。
仁寿四年(604)甲子岁,隋炀帝即位,袁充和太史丞高智宝用同样的理论,证明隋炀帝与唐尧同其历数。他们上奏云:“去岁冬至,日影逾长,今岁皇帝即位,与尧受命年合。”而且隋炀帝跟唐尧一样,是上元第一纪甲子即位,“共帝尧同其数,与皇唐比其踪”[58]。袁充为南朝士族出身,陈灭之后入仕隋朝。“性好道术,颇解占候,由是领太史令。”隋炀帝“每欲征讨,充皆预知之,乃假托星象,奖成帝意”。袁充也是迁都洛阳的重要支持者,他认为,“依《勘城录》,河南洛阳并当甲子,与乾元初九爻及上元甲子符合。此是福地,永无所虑”[59]。
上面依据观测数据进行的推论,是中古时代知识(用现代语言说是“科学”)构成政治理论基础的典型案例。不过实际上,“影短而日长”作为帝王的符瑞并不见于纬书或其他经典的记载,比如纬书《易通卦验》有关测影的记载:
冬至之日,树八尺之表,日中视晷,晷如度者,则其岁美,人民和顺。晷进则水,晷退则旱。退一尺二寸则月蚀,进一尺三寸则日蚀。月蚀则贻王臣之忧,日蚀则正人主之道。
所谓“正人主之道”,乃因“日蚀则害命,王道倾侧,故日蚀则正人主之过”[60]。按照《易通卦验》说法,“晷如度”才是理想的状态,才能“岁美,人民和顺”。如果影子超过圭表(晷进)就会发生水灾;如果影子没有达到圭表的长度(晷退),则会发生旱灾。如果影子长度和标准值差距太大,甚至会引发日蚀和月蚀。显然,所谓日长之瑞,是袁充等人在天学、测量和纬书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解释。也再次说明,所谓祥瑞与灾异往往在一线之间,除了观念和常识的影响,政治立场的向背往往决定了对这些“异象”的界定和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却又不能脱离当时的观念、逻辑、修辞的局限,只能在当时的知识世界中进行解释。
相关文章
只有获得天命的人才具有统治人民的资格。基于上述的讨论,也就不难理解,早期中国帝王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能够理解天道的节律并保持人间事物与天道变化相一致。这正是本书第一章讨论天文测量与政治中心主义关联性的思想基础。......
2025-09-30
两年前,一群研究中古时代历史、语言、文学与艺术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商讨在学术日益泡沫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安身立命,是否能为中国学术做点什么。随后研究班悄然成立,致力于在互相砥砺中提升自我学术境界,并探索共同研究模式在中国学术生态中生发的可能性。书系以“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为名,收录研究班主要成员的作品,表明了我们共同研究旨趣之所在。......
2025-09-30
空间容易理解,本书中笔者通过天文测量与天地之中、云气占与反政治中心主义两章进行论述。[67]所谓“历数”,即王朝之符命。历法在中古时期更多的并不是一项现代意义上的纯粹的科学活动[68],而是一项基于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学说,与谶纬祥瑞、星占术数紧密......
2025-09-30
这就依赖于土圭测影。[25]这是结论,即洛阳为“中”。“三万里”、“十三万五千里”这些数据,有什么意涵呢?对人类所处宇宙的认识,必然导致思想意识的分歧。洛阳成为天下之中,有赖于混天说的成立。......
2025-09-30
更是在战国魏文侯旧城旧址上,大规模扩建,营造新邺城。曹操时代邺城一直都是曹魏的政治、军事中枢,曹丕代汉自立定都洛阳,邺城的地位稍有下降,但仍是魏国五都之一。建安九年十二月,曹操大军逼近龙凑。曹操打算沿用打邺城的老办法,先扫荡外围,孤立中心城市,最后再夺取南皮。建安十年正月,曹操回军进攻南皮。......
2025-09-30
在政权伪善以及昏庸的时代背景下,源赖朝的按兵不动,让当时日本的平民行政权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在当时的形势下,日本政府的皇宫,依然建立在京都之中,京都依然代表着天子与神权,但其实在源赖朝心中,关东的镰仓才是真正的日本首府。所以在镰仓地区,源赖朝依然是武士们的领袖,而在京都地区,却有着代表权威的宗教君王。所以,在源赖朝的时代,虽然有了足够替代天皇的实力,却一直力表忠心,将皇帝的称号与荣耀一一保全。......
2025-09-29
接着要讨论的就是“社会生活与日记文”这个题目。所谓社会生活与日记文,就是指日记文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意思。当然,无论那一种文字都是与社会生活有关系的,尤其是应用文。那末,就要承认日记文也是与社会生活有关系的。可见不论是怎样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大关系的日记,总免不掉要提到社会生活的。这一节是记载河流的发源及其流域,虽说是曾国藩信笔记录的材料,但也有关于社会生活。......
2025-09-29
1603年,日本德川家康登上统治宝座,创立幕府,开始了长达二百六十余年的“德川时代”。日本幕府是明治维新前执掌中央政权的军阀,权力凌驾于天皇之上。水户学派便是其中主要学派之一,它是在德川光圀、德川齐昭等大名的领导和推崇,在以朱舜水为主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日本全体国民在德川时代能够受到儒家思想教化,朱舜水首当其功。日本人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德川时期植根日本国民内心的儒家精神与教育。......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