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测影:北南对峙与中古政治

洛阳测影:北南对峙与中古政治

【摘要】:然而,当范胥举起金陵王气的大旗,宣称“黄旗紫盖,本出东南,君临万邦,故宜在此”的时候,李谐却不得不再次抬出洛阳,指出“紫盖黄旗,终于入洛”。[44]相对“黄旗紫盖”之说,王业不偏安,洛阳测影地的思想传统显得更为深厚,足以在舆论上与之抗衡。然而孝文帝坚持迁都洛阳。

三、黄旗紫盖,终于入洛:洛阳测影与南北对峙

洛阳为测影之地,在中古时代为一种常识。在南北对峙时期,也是北朝政权赖以宣扬自己为正朔所在、对冲南朝金陵王气的重要理论依据。北魏分裂以后,东魏天平元年(534),高欢挟持孝静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邺城,之后不久,东魏的李谐出使南朝萧梁,梁武帝萧衍派主客郎范胥接待,李谐与范胥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胥问曰:“今犹尚暖,北间当小寒于此?”谐答曰:“地居阴阳之正,寒暑适时,不知多少。”胥曰:“所访邺下,岂是测影之地?”曰:“皆是皇居帝里,相去不远,可得统而言之。”胥曰:“洛阳既称盛美,何事迁邺?”谐答曰:“不常厥邑,于兹五邦,王者无外,所在关河,复何所怪?”胥曰:“殷人否危,故迁相耿,贵朝何为而迁?”谐答:“圣人藏往知来,相时而动,何必俟于隆替?”胥曰:“金陵王气兆于先代,黄旗紫盖,本出东南,君临万邦,故宜在此。”谐答曰:“帝王符命,岂得与中国比隆?紫盖黄旗,终于入洛,无乃自害也?有口之说,乃是俳谐,亦何足道!”[40]

范胥诘问李谐,邺非“测影之地”,何故东魏将都城从洛阳迁到邺城[41]。李谐回答,邺城与洛阳相去不远,可以“统而言之”,何况王者无外,没什么奇怪的。然而,当范胥举起金陵王气的大旗,宣称“黄旗紫盖,本出东南,君临万邦,故宜在此”的时候,李谐却不得不再次抬出洛阳,指出“紫盖黄旗,终于入洛”。所谓“黄旗紫盖”,是云气占术的表达,沈约《宋书·符瑞志》[42]记载,汉世术士言:“黄旗紫盖,见于斗、牛之间,江东有天子气。”[43]从汉代绵延到唐代,“黄旗紫盖”之说经过南朝政权的不断宣扬,成为南朝符命的重要依据。此非本文重点,不再赘述。此时南北对峙之形势,于东魏北齐相当不利,高欢自己有一番议论:“江东复有一吴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44]

相对“黄旗紫盖”之说,王业不偏安,洛阳测影地的思想传统显得更为深厚,足以在舆论上与之抗衡。它是高欢政权遭到南朝质疑的原因,也是之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思想理论基础。孝文帝迁都时,洛阳和邺都是可以选择的地点,不过自“永嘉之乱”以来,洛阳屡遭战乱,几为荒土,邺城显得更加合适。然而孝文帝坚持迁都洛阳。其秉持的,正是洛阳为“土中”的理论。《魏书》记载,孝文帝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李韶对曰:“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孝文帝称善[45]。李冲也建议孝文帝云:“廓神都以延王业,度土中以制帝京,周公启之于前,陛下行之于后,故其宜也。”[46]此后,迁都洛阳成为孝文帝的一大功绩,被北魏臣民所颂扬,比如张伦的上表中有“高祖光宅土中,业隆卜世”[47]的颂词,源子恭的上表亦云:“窃惟皇魏居震统极,总宙驭宇,革制土中,垂式无外。自北徂南,同卜维于洛食;定鼎迁民,均气候于寒暑。高祖所以始基,世宗于是恢构。”[48]陈寅恪对此早有洞察,指出孝文帝迁都除了现实政治军事的需要,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地位乃是主要动机。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传统,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49]。经过北魏大规模的树立正统的运动,使南方以汉人正统自居的垄断性遭到了打破,南北双方的竞争逐渐进入各自以正统为号召的文化竞争。在北魏末年的动乱中,北方世家大族或招集宗族乡部,应募从军,以图挽救北魏王朝;或打着拥护北魏的旗帜,纠集武装,占据州郡。南边的梁朝虽多次立魏主北上,应者寥寥无几,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民南下运动。历史发展到这一时期,南北对峙的情形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0]。(www.chuimin.cn)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于嘉禾元年(232)冬,因为郊祀问题和群臣有一番议论,《三国志·吴书》注引《江表传》云:

是冬,群臣以权未郊祀,奏议曰:“顷者嘉瑞屡臻,远国慕义,天意人事,前后备集,宜修郊祀,以承天意。”权曰:“郊祀当于土中,今非其所,于何施此?”重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以天下为家。昔周文、武郊于酆、镐,非必土中。”权曰:“武王伐纣,即阼于镐京,而郊其所也。文王未为天子,立郊于酆,见何经典?”复书曰:“伏见《汉书·郊祀志》,匡衡奏徙甘泉河东,郊于长安,言文王郊于酆。”权曰:“文王性谦让,处诸侯之位,明未郊也。经传无明文,匡衡俗儒意说,非典籍正义,不可用也。”[51]

分裂时期尽管南方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但是洛阳居天下[52]之中的传统认识对南朝统治者以及士人有持续的吸引力。比如三国晚期,“太平”即一统前景逐渐明朗。孙皓及其支持者认为天命在己,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国山封禅更是其天命宣传的顶点[53]。然而,“黄旗紫盖,终于入洛”。这不仅是政治军事斗争的结果,也是背景深厚的思想观点博弈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