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恽寿平《一竹斋图》卷研究:独特创新

恽寿平《一竹斋图》卷研究:独特创新

【摘要】:其次,恽寿平超于时人的理论和实践手法便是他对于写生的注重。可见,这种自然写生非常有益于恽寿平山水画实践能力的提高。

6.2.4 恽寿平创新的独特之处

img46

图30 清恽寿平《摹古册》,第五帧,《惠老江南春意图》页,纸本,墨笔,设色,23.3厘米×3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恽寿平虽然也坚持走了复古之路,但是相较于其余清初正统六家的成员,恽寿平的确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首先体现出这种独有境界的特征便是恽寿平在画作中对于“简”、“逸”风格和荒寒意境观的极致表达和追寻。这种风格的尝试也正是在他的中年阶段逐渐成熟,而至晚年更达纯青之境。蔡星仪先生在文中这样赞扬恽寿平的画中意境:

(恽寿平仿古的作品),每一幅都仅是在技法上的某个方面取法于这些古人而已。而画中的精神气度,其审美意味,却完全是恽寿平自己独有的,那种令人不可企及的空灵秀逸、飘飘欲仙,无论是李唐、倪瓒、王蒙还是曹知白都不可能有。[17]

这种空灵秀逸在中年恽寿平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以他36岁绘制的一本《摹古册》(十二帧)为例,可以看出这种冷逸气度在恽寿平作品中的显现。

此本《摹古册》作于1668年冬,恽寿平时寓居杭州高云阁,随笔遣性作此摹古小品,此年也正是恽寿平向王翚倾诉山水绘画之“窘”境的那一年,但是在苦闷思索之余,恽寿平却在这12帧图页中传达出自己突破古法的心意和逐渐形成的个人冷逸的绘画面貌。由于是自娱之笔,所以才画得灵透异常,较之于20岁左右所作的那几套火气过重的仿古册页,这本《摹古册》的笔法和画中韵味已经拿捏得非常到位和成熟,12帧多以淡墨绘制,偶有浅色烘染山石树木之处,如《摹古册》的第四帧是仿赵松雪竹堂高隐图而作的山水小品(见图13),画中右边的巨大的山石形态和山上的从顶端交集的披麻皴纹,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赵孟img47的山水名作《鹊华秋色图》中的山体形貌,可见恽寿平在模仿古人笔法时在这个时期还是比较忠实于原作的;然而恽寿平采取了自己独特的手法,使这幅作品看起来比原作者的作品更加虚渺空灵,他并未模仿赵孟img48本人的那种凝重丰润的设色感,而是用极虚淡的花青和土黄罩染山石,使石头的体积感不像松雪画中的那样重和实,并且树木的画法亦更加放松,近景的几棵树倒还用淡墨,远景的树木干脆以含墨的水笔点染数笔,虚虚实实,混沌一片,竹林也似有若无,寥寥寂寂,素淡灰清,整体画面气氛笼罩在一片萧瑟的空气中,不免使人产生寒意,这与赵孟img49画中那种同样是冷色调但却具有真实蓬勃的自然生意的画面感觉产生了反差,恽寿平借由赵孟img50的笔法技巧诠释出自己心中人迹罕至的世外之境,他这幅摹本和赵孟img51作品的不同,可能很大的缘故就在于他所描绘的不仅仅是清旷令人感怀的自然,而是通过自然景物所表露的一种心境。再如《摹古册》中的第五帧(见图30),画中题为“惠老江南春意”,但画中除过近景处有一株似乎正在发芽的树木之外,其余景物均未有表现出任何季节特征。这幅画更是将淡墨用到了极致,大片空出来的湖塘,间以短笔淡墨代以芦苇和树影,虚茫一片,影影绰绰,这使得人产生一种雾霭下或强光下一切景物虚化、淡出的错觉,恽寿平正是用这种极致的简,剔除了多余的世俗描述,沉淀了美的感受,而予人一种非真实的幻觉,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感。恽寿平在这12帧中仿效了诸家笔法,但所述说的心境和意境感却都是相同的,那种以简、淡、虚无的手法透露出的萧瑟和寂寥无奈感是始终的,“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易入想”,这似乎成为了他所有山水小品中的创作主题,也正是这一点塑造出了他超出常人的冷逸的意境感。恽寿平对于自己的这种意境感的塑造是肯定和欣喜的,他说:

草草游行,颇得自在,因念今时六法未必如人,而意,则南田不让也。[18]

这种意,便是一种意境感的营造,是他自创的成果,正如他自己所云:

树师营丘,石壁学华原,至象外之意,则东园生(寿平)自得之心匠尔。[19]

这种意境感翻新了古人的笔法和风格,又正好弥补了清代画家对于前代大师作品意韵理解的不足,因此是非常难能可贵。

其次,恽寿平超于时人的理论和实践手法便是他对于写生的注重。中年的恽寿平,迫于生计,绘画的主攻方向逐渐偏向了花卉画的研究和创作上,正是在这段时间,恽寿平挖掘了唐末宋初人遗法而创制了面貌全新的没骨花卉画法,这种灵感的生发不仅得益于他在这个领域中获得了一种较为自由的空气而可以更加放松地去改变现有的绘画模式,更是来自于花卉画所注重的写生自然的基本要求,这点很大程度上拯救了恽寿平面对陈陈相因的山水画现状的突破瓶颈的窘困,花卉写生的习惯自然地影响到了他的山水画学习和实践,以至于在生活中,恽寿平比其他画家投入了更多的时间来置身户外,写照自然美景,如在康熙九年(1670)六月,恽寿平客居常熟,与王翚等友人同游虞山剑门,游玩归来应王翚之命创作了一幅纪实写景的山水小品《剑门图》扇面(此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图中可以看出,画家在这幅作品中较为客观地表现出了剑门的自然环境和山石形貌的特征,而不是依照古人成法程式化地组放景物元素和笔墨符号;而且相较于青年时期创作的《灵岩山图》,这幅小品从取景、构图和笔墨方面体现出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提炼和艺术加工的能力都显然比前者增强了许多。可见,这种自然写生非常有益于恽寿平山水画实践能力的提高。

这种山水写生的事迹在恽寿平的诗歌纪事中多有存案,如康熙十一年(1672)秋,“在荆溪(今宜兴)与诸子饮于北城蒋氏书斋,乘兴泛舟,从紫霞桥还泊东关,因为图记并诗,诗成,嘱吴天石和之”[20]。再如与冯生七月深夜泛舟于西湖,题跋中记曰:(www.chuimin.cn)

断桥,载荷花香气,随风往来不散。倚棹中流,手弄澄明,时月影天光与游舫灯火上下,千影同聚一水。而歌弦鼓吹,与梵呗风籁之音翕然并作……真若御风清冷之渊,闻乐洞庭之野,不知此身尚在人间与否。

身临自然美景中,使人得到真实极致的美的体验和感受,怎么不会有激情的美感迸发?

冯生曰:子善吟,愿子为我歌今夕。予曰:是非诗所能尽也,请为图。图成,景物宛然,无异同游时。[21]

情至深时竟然到了言不尽意、欲语忘言的程度,只能借由图来代言,可见这种由自然美景蕴生的情感是多么的强烈和深挚,由它激发和唤起的瞬间灵感和创意,强过了闭户临仿,思维淤塞的经营制图方式,带动了真实的审美能力,为创作过程注入了真情实感,因此作品才会更加生动感人,恽寿平在这方面的确做得较时人更为优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恽寿平的书法功力和素养在他绘画中的价值。恽寿平自幼习字,遍学诸家,融会贯通,在其中年时期逐渐形成了“以王献之为体,以褚遂良为面,以黄庭坚为骨”,一种极有骨力、秀润率劲的书体风貌,这种看似娟秀细如毫发,却坚劲如钢丝的书写笔法被恽寿平融入了绘画的创作中,带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恽寿平自己亦认为“书画一理,其用笔正同,不能求意。故一点一画能尽其趣,千岩万壑只在间架结构中斧柯不远……”;同时,恽寿平的这种瘦硬遒逸的笔法起到了支持他对于简逸意境感的塑造。这种意境的关键就体现在高度提炼的景物和笔墨技法上,虚淡轻透的景物的表现是非常具有难度的,功力稍有不足,便会流于景致的模糊含混或形体的软弱无力,而恽寿平的书法入画,正辅助了他对于这一意境感的有力表达,如在其一幅36岁左右画的一幅《仿倪瓒古木丛篁图》轴中(见图31),便可以明显地发现这种书法性笔法的运用,画中的松树、竹子、龙爪槐以及石头都是用中锋兼以侧峰的书法用笔写出来的,尤其蟹爪的提、挑、转、折和松针的刚劲坚挺,画中可谓笔笔见笔,但笔触却是松动虚活的,长线如游蛇一样在石头的形体上游移,这得益于学习倪瓒的松活的笔法,又有王蒙牛毛皴法的意味,更得益于长期练习书法腕力的灵转;这种松动摇曳的笔法营造了一种虚蒙蒙雾气飘荡的空间感,而那些看似实笔的笔触融入了场景,使得萧瑟疏淡、寥寥的景物有了可依托的力度和生气,这正应了恽寿平画跋中所论的:

img52

图31 清恽寿平《仿倪瓒古木丛篁图》轴,纸本,81厘米×32.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藏

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22]

戴熙就曾称赞过恽寿平的用笔,乃是“空松绵邈”、“清空洒脱”、“着纸欲飞”,看似若有若无清扫纸面的淡笔墨痕,实则内在的力量之大,非同一般,黄宾虹对于恽寿平的这种书法性的用笔作出了准确的评价:

……论李北海画法者,谓为香象渡河,用其全身之力于虚无缥缈之中,有若无,实若虚。恽南田之画,自谓虚空粉碎,其实用力之大,视王麓台金刚杵抑有过之。

好一句“用其全身之力于虚无缥缈之中”,正道出恽寿平在自己的简逸意境感的塑造中所采用的书法用笔的虚实关系。这一点亦是恽寿平常年苦心求索而得的成果。

中年时期是恽寿平创作最旺盛的一段时间,社会交流增多、聚会频繁,所以友人间的作品赠答也成为这个时期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动机。其间作品有恽寿平37岁时为其同乡好友子纯(庄锦)画《秋树高岩图》轴(1669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38岁舟行镇江时,为好友笪重光仿王蒙《夏山图》轴(1670年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年六月游虞山剑门而作《剑门图》扇面(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39岁为房仲橅倪瓒《山水》轴(1671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40岁与笪重光、王翚同游西郊,泊舟夜话,恽寿平与笪重光合作绘《杨子鹤移居图》轴(又名《古松鸣鹤图》,1672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42岁为雪翁拟董源笔意绘《高岩乔木图》轴(1674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43岁作《夏山过雨图》扇面,44岁作《九华秀色图》扇面,45岁与王翚合作为王翚之父作《槐隐图》册(1677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年中又仿黄公望《天池石壁图》轴(《支那南画大成》十·四十四,《神州大观续编》九·五)等等。这些作品几乎都是为赠送友人而作,恽寿平常年往来奔波于苏州、杭州、扬州等地,虽然在外卖画非常困难,有时连回乡的盘缠都积蓄不齐,“金尽邗关路,长愁减容餐”,可是却能为知音好友慷慨作图相送,贫穷如故,却清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