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一竹之逸:恽寿平《一竹斋图》卷研究

一竹之逸:恽寿平《一竹斋图》卷研究

【摘要】:这种绘画手法的相似性在元末画家赵原的《陆羽烹茶图》卷中,似乎仍可以找到。图14元朱德润《秀野轩图》卷,纸本,淡设色,28.3厘米×21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15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卷,纸本,淡设色,27厘米×7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4.4 《一竹斋图》的斋室特征和主观表现意愿与元人相通

img26

图13 清恽寿平《摹古册》,第四帧,《仿赵松雪竹堂高隐图》页,纸本,设色,23.3厘米×3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恽寿平的画集中有一本他35岁时(1668)在杭州高云阁绘制的《摹古山水册》,其中的第四帧乃是临仿赵松雪的《竹堂高隐图》而作的山水小品,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许多赵孟img27画中的基本特征,如那种只有在松雪画中才出现的,特有的石体形状和长披麻皴法、向下垂的竹叶、还有树木枝干的侧峰笔势以及枝杈像伞篷一样的向外伸展的姿态,(见图12)这些明显的特征都显出恽寿平对于学习赵孟img28画法的认真态度;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幅画中的构图布局和斋室特征都和《一竹斋图》中的构图样式和表现手法非常的相像,画面中间偏左的位置安放了隐藏于树木后的斋室,右边是大块的山石,左边是虚化的空白,斋室运用了率简、随意的写意手法,斋中的两个人物也同样是席地而坐,那种简易和粗率的姿态、面部以及衣纹的勾画,都和《一竹斋图》中的表现手法如出一辙。(见图13)这幅作品似乎是《一竹斋图》的前期演练作品。

在与赵孟img29时代相近的元代画家朱德润的《秀野轩图》卷中,亦能很明显地看到恽寿平这种对于元人斋室画风格手法的借鉴的痕迹(见图14),这幅画为横卷,近处的湖岸、中间大片的水泊以及远处高耸山脉的三段式构图非常直观地显现出沿用董源一路的平远景势的特征,但与董源不同之处是,近景处安放了特写、较为夸大的草轩,并对斋主人的形貌和活动进行了刻画和描述;不过很显然,他的这种夸大和近景的点题效果并没有破坏到自然景色的和谐,因为他将草轩的建筑结构降低到最简易的程度,以一种萧疏、粗犷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形象也被提炼得非常概括、率意,因此“斋室”这个母题很好地与周遭的环境交融为一体,丝毫没有抢眼的冲击感和割裂感,这正是元人斋室画所最为注重的一点,他们在宋代那些雄阔秀美的“游观山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他们为释放自由隐逸心绪的山林隐居图画,“隐居”成为山水画中的一个大的命题,因此元代斋室画都是致力于使人与自然地貌在这种画面中建立起密切、融洽的关系,从而能够达到和谐隐居的效果;而恽寿平正是看重了元人斋室画中这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意韵的表现手法,因此在他的《一竹斋图》中,就充分地体现出这种特色来,从斋室简易、粗犷的构造特征、虚松的树木和山石的纹理,以及人物形象的草草刻画上,都和朱德润的这幅《秀野轩图》中所表现的手法非常的吻合,《一竹斋图》就如同这幅画中近处景物的局部特写一样。这种绘画手法的相似性在元末画家赵原的《陆羽烹茶图》卷中(见图15),似乎仍可以找到。(www.chuimin.cn)

img30

图14 元朱德润《秀野轩图》卷,纸本,淡设色,28.3厘米×21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img31

图15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卷,纸本,淡设色,27厘米×7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