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恽寿平美学思想、文化现象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著作和文论。第六类,恽寿平作品的鉴定研究和单幅作品的分析、考察的文论。......
2023-11-28
第三章 《一竹斋图》卷的流传经过研究
一幅可靠的古代画迹,其特点之一就是画中的印章和题跋,大都不是依着明显的年代和次序排列。不过我们若细加审查,便会发现到其中有某种前后一致的特质,对我们了解这幅画的历史,大有帮助。[1]
《一竹斋图》就是属于这类例子,与其他古代遗迹相类的是,这幅画作卷后的13家题跋均是以一种无序、交错的状态被排列着,题跋者对自己生活的年代和题写的时间都似乎未予以重视,这种情况直到张廷济的题跋的出现,才得以扭转,最后的三篇跋文是严格地按照题写的年份进行排列的;这一现象向我们传达出一种历史特质,那就是这幅手卷在其长达300年的流传过程中的所可能经历的数次重裱过程,以及在重新装裱时又累次补入画后跋文的可能,而到张廷济题跋的时代,这幅画卷才趋于完备且不再另行补入早年题诗篇幅,因此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种特殊排列次序的跋文面貌。
不仅如此,《一竹斋图》卷自身又具备了一些与众不同之处,首先表现在画后题跋者的年代和身份上,这幅手卷不像其他流传悠久,题跋年份有序可循的画作那样,他们其中为数众多的题跋者都是生活在一个几乎非常相近的时代中,与画作的受赠者唐若营非常相熟,且具备最鲜明的时代和语言特色,他们集中且密集地在一个时期内为“一竹斋”或画作题文、题跋且又未留下具体的题作时间,因此从他们的题跋中,所能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的特质,即这些深情隽永的文中蕴藉的对于“一竹”精神延展而发的遗民心怀,而那种显示题写的时间顺序和画作的流传脉络的痕迹似乎已经无从把握。(www.chuimin.cn)
同时,另一个有趣的特点表现为,这些早期题跋者中多数题写的诗文都是直接为一竹斋主人唐宇肩而作,和《一竹斋图》本身并无过多牵涉,因此他们的诗文内容大都直接涉及赞誉一竹斋主人的个人修为、品行以及名号斋义上,却丝毫未提及恽寿平作图之事。但正是这样的一大批诗文、题跋却被裱附在了《一竹斋图》卷拖尾后的织锦上,这种现象源于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些原本为一竹斋社而作的诗文、题记,起先并不存于《一竹斋图》卷之上,甚至很有可能这些题诗者也未曾见过这幅图,但由于唐宇肩或此图的后世主人为求得此图达到更完整、饱满的诗画韵义合璧的效果,才搜寻来这些原本只是为一竹斋社而作的文章,以增强“一竹斋”这样的一个主题性内涵。
因此,《一竹斋图》卷中的早期跋文呈现出一种密集、无序且无涉画作的特点,但这一点似乎又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依据和启示,如从其中可以重新找寻出一条一竹斋图成图前和成图后围绕“一竹斋”所存在的文人交流活动的顺序;同时,在这些早期跋文已不具备反映和说明这幅画作的流传年代和顺序的时候,画作中的鉴藏印章便显得尤为可贵和重要,这些印章非常丰富,从康熙晚期的王澍到建国初期的庞元济,其中涉及清代乃至民国年间,诸多著名的收藏鉴赏大家也为我们展示出了此图民间流传的轨迹。因此,通过结合跋文和印章所显现出的历史痕迹和年份特征,我们似能从中梳理出一条《一竹斋图》卷的来踪去迹,以及流传有序的脉络来。
有关一竹之逸:恽寿平《一竹斋图》卷研究的文章
第五类,恽寿平美学思想、文化现象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著作和文论。第六类,恽寿平作品的鉴定研究和单幅作品的分析、考察的文论。......
2023-11-28
这种绘画手法的相似性在元末画家赵原的《陆羽烹茶图》卷中,似乎仍可以找到。图14元朱德润《秀野轩图》卷,纸本,淡设色,28.3厘米×21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15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卷,纸本,淡设色,27厘米×7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23-11-28
2.3一竹斋主人与“一竹”精神首先,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这位一竹斋主人唐宇肩,其又名予坚,字若营,号无营散人,江苏常州武进人,是明末著名文学家、抗倭名臣唐顺之的裔孙,唐宇昭的族弟,和恽寿平亦同里,清初的著名学者、书法家,曾为明末孝廉(举人),入清不仕,《江南通志》中称其:性孝,善书法,家贫卖字以供甘旨,与郡中恽格画并珍于时。......
2023-11-28
居虎丘山塘,萧然敝庐中悬思陵御书,时肃衣冠再拜欷歔太息。汧长子,少有才名,年二十一举崇祯壬午乡试。[63]文中以“六一居士”作比,是为衬托和赞誉一竹斋主人与“六一”之义一样的高逸旷达的“一竹”之情。......
2023-11-28
就在此时,常州的名士唐宇肩邀请他为其斋绘制一图,恽寿平却不顾身心疲惫欣然接受,而且在此图的绘制和完善过程中亦表现出尽心竭力、力求完美的创作意愿,他曾反复严谨地推敲画面的构图和内容,为了达到最佳的画意效果竟然几裂不得意的画稿,由此足可见,画家对于《一竹斋图》的绘制是极为重视和煞费苦心的。......
2023-11-28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这幅产生于清代的斋室画的风格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找到更为确切的答案和定位,以《一竹斋图》的斋室题材这个点出发,延展开来的相同题材画作的历史追溯和比较工作,似乎成为一条非常必要且可行的探寻线索和手段。从《真赏斋图》到《一竹斋图》,我们也许能够获得明清斋室画“时代风格”的演变态势和过程。......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