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图3元赵孟《鹊华秋色图》卷………………………………………108图4明文征明《真赏斋图》卷……………………………151图24清恽向《仿古山水册》之《苇雁图》页…………………………151图25明沈周《画山水图》轴…………………………………………152图27清恽寿平《杂画册》,第二帧,仿董源《独钓图》页…………158图30清恽寿平《摹古册》,第五帧,《惠老江南春意图》页…………......
2023-11-28
2.6.2 画卷中的云游讲学者
1.杨瑀
画面题诗者中,有一位曾经和恽寿平的父亲逊庵先生一同于书院杜门授书的人,他便是杨瑀(17世纪—18世纪),武进的著名学者,别字雪臣,与恽寿平的父亲是同辈学者且与恽家关系亲密,亦具有浓厚的遗民气节。《武进志》云:
字组玉,邑诸生,鼎革后弃举子业与恽日初讲学延陵书院,又以梁溪高世泰邀请讲学东林书院,四方问业者曰:至发挥奥旨洒然倾听。安溪李光地亟称之谓:与明道称康节晦翁,壮延平始皆豪迈慷慨而卒,清明粹和者无异。著有《旭楼诗集》,经史诗文语类。[34]
甲申之后,杨瑀毅然隐归武进乡里,与恽日初率诸子键户读书于延陵书院,书院中除过授经史之学外,还分授天官、地理、历律、兵、农之书。
出则与恽逊庵讲学南田及东林书院,如是者三十余年,七十余卒,顾炎武云:读书为已探绩索微,吾不如杨雪臣。[35]
终生授书并与仕途政治从此隔绝,这是需要一种相当的勇气和决心才可为之,而杨瑀却做到了,这种在乱世中仍能以授业解惑的方式来释放学者的抱负和理想,便是君子在非常时期基于“立德”思想而在社会上曲折地寻求“立言”、“立功”的一种积极的表现。
杨瑀为《一竹斋图》的题诗为:
嶰谷淇园跡已陈,茅斋独对雨痕新。莫嫌特立长无偶,高节如君有几人[36]。
诗文中的“嶰谷”一词来自于古代传说,相传乃为昆仑山北谷之名,谷中产美竹,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声音序》中云:
昔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37]
《文选》的《吴都赋》一章中传曰:
梢云无以踰,嶰谷弗能连。[38]
刘良在文后注曰:
嶰谷,山名,生美竹。
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用前韵再和孙志举》的诗文中云:
譬彼嶰谷竹,翦裁待伶伦。[39]
因此嶰谷便有着寓指盛产美竹之地的含义。而诗中的“淇园”又指何处?南朝梁时的任昉在《述异记》中曾云:
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40]
卫即周朝时的卫国,其都城曾建于朝歌,即今日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淇园最早曾是卫国的皇家园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盛产天然美竹。据史料介绍,古代淇县气候温润,极适合竹子生长,在淇河两岸,县西部的浅山区以及东部平原都生长了许多天然竹林。《史记·河渠书》中曾记:
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41]
淇园竹美,古已久传不衰,《诗经·淇奥》中曰: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42](www.chuimin.cn)
左思的《魏都赋》中曰:
南瞻淇奥,绿竹纯茂。[43]
淇园绿竹美不胜收,引得古往今来文人争相评赞,宋代司马光在《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一诗中写道: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44]
明代的刘基在《淇园春霁》一诗中,更是激情澎湃地赞道:
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耸芙蓉。武公去后琅玕少,霁色猗猗入画中。[45]
淇园可堪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华夏第一园。它的历史悠久,比春秋时的绛州“桃园”、战国时商丘的“漆园”都早得多,而且尤特以盛产美竹闻名,因此,中国古代文人在畅述竹林佳话,评赞高士虚心清逸的品德时,常常会借“淇园”之词来作比,以寄托崇尚林泉隐逸和竹文化的情致。
杨瑀为《一竹斋图》所作的这首七律短诗充满了对一竹斋之“一竹”的虚心劲节、特立高标的精神的赞誉,他以传说中的嶰谷美竹和历史中著名的淇园竹来对应和暗喻一竹斋的竹境仙雅之风,最后一句的“高节如君有几人”,反映出了唐宇肩在明末文人群体中的威望和声名,同时体现出杨瑀对于唐宇肩提倡“一竹”精神的欣然的感佩和支持。
2.李颙
画卷中的第十位的题跋者“盩厔同学”李颙(1627—1705)也是一位云游四方、著书讲学的文人。(乾隆)《西安府志》中记曰:
李颙,字中孚,盩厔人,父可从,崇祯十四年从总督汪乔年出关征闯贼,败于襄城,陷阵死。颙时年十五,母子茕茕日不再食,既长力学,尤笃信濂、洛、关、闽诸书。性纯孝,事母色养及殁,哀毁几绝,葬祭如礼,服阕访父遗骸于襄城,不获,为位痛哭招魂而归。康熙十二年,总督鄂善修复关中书院,邀颙主席,人称二曲先生。督扶荐剡交上先后奉旨特徴,以疾辞……年七十有九卒。[46]
李颙,字中孚,号二曲、盩厔同学(盩厔,古县名,西汉设置,1964年改为周至县,在今陕西省),陕西二曲镇二曲堡人,是清初关中著名的学者,其父李可从是明朝崇祯时期官员,后随总督汪乔年征讨李自成军队,战死在河南襄城战役中,时年李颙十五,母子从此无依,生活艰难到“一日不再食,或连日不举火”的地步,因为常常食不果腹,面露菜色,人称为“李菜”。但李颙母管教甚严,从不因生活困难废止李颙的学习,并常常“言忠、孝、义、节以督之”。李颙从小便敏慧好学,连挖野菜时也手不释卷,“饥寒清苦无所凭籍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自经史子集以至二氏书靡不博观而不滞,于训诂文义旷然见其会通”[47]。
李颙在其言行中真正履行了儒家的忠孝之义,他“事亲至孝,母患痢疾,徧延医诊视,每夜龥天求代尝跪地接粪溺,以辨重轻,轻则喜躍进餐,重则号泣却食”[48]。李颙的父亲在出征前“抉一齿付颙母”,后颙父战死,“颙母彭氏葬其齿名曰‘齿冢’”,李颙为寻找父亲的骸骨几次想去襄城,但是因为老母身边无人照料而未能成行,乙巳年(1665)母亲去世,庚午之时(1670)李颙结束了母丧丁忧,一路徒步而行至襄城,寻找父亲遗骨,终不得之后便“为文祷于社,服斩衰书,夜哭不绝,声泪尽继以血”。后县令张允中受其所感,为其父在昔日战场上立信吾祠(李颙之父字信吾)和坟冢以慰孝子心,后“襄城适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归,附诸墓持服如初丧”[49]。从这些悲惨的生平遭遇和李颙的处事行为当中,可以看出他那份对双亲的至纯至孝之心。
同时,对于国家的忠义之心李颙亦是表现得非常明确,虽然父亲并非殉于清人之手,但是李颙忠于大明的决心是始终如一的,他不欲仕途云游讲学,并多次回绝了清政府的征召和提拔。康熙十二年(1673),秦总督鄂善以隐逸高士之才举荐李颙,逐诏起之,“颙固辞以疾”。至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帝诏纳博学鸿儒,礼部便又再次以海内真儒之名举荐李颙,慈恩寺督抚令府县官吏专程至其家中敦促他赴召,他却卧床并绝食六日,“水浆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闭关晏息土室,惟昆山顾炎武至,则款之”[50]。李颙在面对清政府的欣赏和大力拉拢之时,采取了不辱没家风和旧朝遗子文人气节的软性抵抗方式,他认为自己既以隐逸之士自称,就应该保持隐士之德操,不受仕途、官禄的诱惑,不然便会成了“开天下以节伪之端,必将外假高尚之名,内济梯荣之实”[51]的人,这样的人绝非是他所齿而为之,李颙的这些对抗清政府的举措和行为被当时南北各地的学者们传为一时佳话。相较于对清政府的态度,李颙对于当时有为的学者、隐士却是非常的仰佩,明末学者顾炎武便是他的座上客,1670年李颙受邀讲学于常州时,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南方的文人志士,毗陵的唐宇肩便是其中的一位。
但是,李颙又不同于其他的隐士,他是以云游讲学、著书立说的方式来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其一方面是为了振兴日渐衰微的关中学风,“关学自冯从吾后渐替,颙日与其徒讲论不辍,当事慕其名踵门求见,力辞不得”[52]。另一方面便是通过讲学和传授理学精神,弘扬儒家的忠孝礼义来达到更好地拯救世道、民心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委婉地趋避清政府对于他的拉拢。李颙并不像很多那些遭遇战乱的文人学者,被沉重的现实打击之后便怀着弃世之心隐蔽起来与尘世隔绝,他认为自己的时代责任很重,需要担负起匡扶乱世人心的任务,他说:
天下大根本,人心而已矣……治乱视人心,人心邪正视学术,人心正风俗移,治道毕矣。[53]
他提倡以弘扬理学来规正时局民风,他的学术思想也主要表现为明性善之旨,格物致知之说,其学“以尊德性为本体,以道学问为工夫,以悔过自新为始基,以静坐观心为入手”。李颙坚持著书、讲学数十年,终生都在努力传授和实践自己的学术思想,康熙九年(1670)常州知府骆钟麟邀请李颙讲学于毗陵的道南书院、延陵书院,后又转赴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每处所至学者云集。[54]康熙十一年(1672),李颙返回陕西,次年主讲于关中书院,又在雁塔、富平等地讲学,力主讲学自由,并与当时清廷钳制文人思想的政策相对立。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颇深,获得时人的高度赞誉,并被冠以“海内大儒”之名;同时他又和陕西眉县的李柏、富平的李因笃一起,被统称为“关中三李”。李颙的传世著作《二曲集》和《四书反身录》亦为当时学者们熟知。
李颙在《一竹斋图》卷中的题跋,实则是一封李颙寄给唐宇肩的信,信中除了聊叙别后思念之情外,还诚挚称赞了唐宇肩的人品德操,信中写道:
客岁子益扬子至,接手翰兼细询子益获闻动止之详,深慰悬企,随有一函奉复,今踰一岁矣。遥想一竹斋中人造诣日就渊邃也,昔人谓竹之中虚而静,通而有间,与君子之德合;外节而直,贯四时而不改,与君子之操合;伏出蛰,隐晦明风雨之咸宜,与君子之时合;亭特青葱珊佩雍雅,与君子之容合。故曰竹有君子之德四焉。今足下取一竹以名斋,岂独曰取其孤标远韵,亭亭特立云乎,夫亦曰:士君子虽孤处一室介焉,只夫亦不可不以圣贤君子道德之全自命,姑寄之一竹以托其独备众美之意耳,卓哉志乎,非后世硁硁一节自命之士可及也。……足下有子有弟,合志同方而诵孔孟,务求全乎美备之域,斯君子之德全然不负一竹名斋之意矣,不然而一节自命一节之士而已断知非。足下之夙愿也,然乎否乎,何如何如。足下书法超妙,小孙辈欲奉以为式,求小楷格言数纸见寄为感,便鸿附此言,不尽意。盩厔同学李颙顿首。[55]
李颙在这封信中,开篇便以一种“比德”的形式展开,谓竹之素有“虚通有间”、“贯四时而不改其劲节”、“不为风雨所扰”以及“珊佩庸雅”的形质特点,这些都合乎君子的“德、操、时、容”,因此竹兼具了君子四德,可谓是君子品德的象征之物。因此李颙文中对于唐宇肩这种托竹寄情的行为非常赞佩,并认为唐宇肩亦具备竹一样的优秀品德,而且发自真心的自然而然,毫无矫情牵强的意图“卓哉志乎!非后世硁硁一节自命之士可及也”。继而李颙又赞道唐宇肩为达到思想上的“全乎美备之域”而与家人、同学倡读儒学,日诵孔孟,其德操之高,绝不会负了这以“一竹”名斋的行为。李颙认为唐宇肩的气节品德得益于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入学习,这一点亦表明了他所倡导的学思基础和方向,即对于理学的弘扬。
李颙和杨瑀一样,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和讲学者,他们的身上带有着更为积极且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学术观点和讲学的行为对于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是有益的;虽然他们没有以决绝、激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遗民情感,但从他们的言行中可以明确地看出,他们都是非常忠于明朝而排斥新朝,他们身上都怀着强烈且深沉的爱国热情,他们的生活和言行是清初遗民文人群体的另一种表现特征。
有关一竹之逸:恽寿平《一竹斋图》卷研究的文章
94图3元赵孟《鹊华秋色图》卷………………………………………108图4明文征明《真赏斋图》卷……………………………151图24清恽向《仿古山水册》之《苇雁图》页…………………………151图25明沈周《画山水图》轴…………………………………………152图27清恽寿平《杂画册》,第二帧,仿董源《独钓图》页…………158图30清恽寿平《摹古册》,第五帧,《惠老江南春意图》页…………......
2023-11-28
6.1.2恽向的画风对恽寿平的影响虽然恽向教导恽寿平研究宋元大师杰作,恽寿平的山水画似乎也是从董巨入手的,而且事实证明,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的确带有强烈的董源风格,如用墨多浓郁润泽,画中湿气重,笔法方面虽兼有侧峰,但仍以中锋为多。......
2023-11-28
第五类,恽寿平美学思想、文化现象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著作和文论。第六类,恽寿平作品的鉴定研究和单幅作品的分析、考察的文论。......
2023-11-28
6.2.3恽寿平创新意识的历史基点恽寿平在大量的临摹学习中,并未将自己永远禁锢在古人的樊篱之中,而是为创取新意而蓄势,早在其32岁时所绘制的《山水小景八幅》中,恽寿平便于画后自题道:小景八帧,东园游戏翰素所得,半出率尔,不全学古法,廷受(董珙)留置案上,时一展对,或与南阳宗少文(宗炳)风流不远也。......
2023-11-28
第三章《一竹斋图》卷的流传经过研究一幅可靠的古代画迹,其特点之一就是画中的印章和题跋,大都不是依着明显的年代和次序排列。因此,通过结合跋文和印章所显现出的历史痕迹和年份特征,我们似能从中梳理出一条《一竹斋图》卷的来踪去迹,以及流传有序的脉络来。......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