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画卷中的云游讲学者1.杨瑀画面题诗者中,有一位曾经和恽寿平的父亲逊庵先生一同于书院杜门授书的人,他便是杨瑀,武进的著名学者,别字雪臣,与恽寿平的父亲是同辈学者且与恽家关系亲密,亦具有浓厚的遗民气节。......
2023-11-28
2.5 恽寿平个人的遗民特质
恽寿平的身世遭遇正鲜明地反映出了这段时代所施与他的烙印,而他的家学身教的渊源亦造就了他一生所必然具备和铭刻于心的忠贞爱国的遗民情感。
恽寿平的恽姓家族乃是武进的世家大族,其祖上便多不乏历史传述中的德才兼备的高士名臣,恽寿平的曾祖父恽绍芳(1528—1579),字光世,号少南,与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同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67)的进士,其后任官“由刑部主事荐擢员外郎中,外转湖广按察司佥事、福建布政司参议”[10]。在刑部任职时,他就与王世贞、李攀龙等“后七子”多有密切的交往和赠答唱和。恽寿平的祖父恽谋(1548—1615),字应侯,号学思,曾为明万历年间的国子监生,书法颇具功力,其风在虞世南、褚遂良之间。恽寿平的父亲恽日初(1612—1678),逊庵先生,字仲升,“为复社遗老,学问节慨,东南硕果,四方声气凑集”[11],恽日初是一位耿直忠义、心怀天下、为国筹谋的饱学之士。他青年时,便博览群书,文采出众“文章纵丽于百氏,无所不窥”。尤为喜爱宋儒理学,曾拜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家刘宗周为师,后又结识了大量的爱国有为之士,加入复社并与其中成员杨维斗、钱吉士等人往来密切。恽寿平的《灵岩山图》卷后就曾有多位复社成员的题跋,正见证了在恽日初的教导下,恽寿平与爱国的仁人义士团体的靠拢。
不仅如此,恽寿平的叔伯长辈中,也多是一些学问成就超于时人的著名学者。他的堂伯父恽本初(1583—1665),字道生,号香山,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补常州府学附生,以例贡国子监,居京师三十年不遇。崇祯十七年(1644)举贤良方正,除内阁中书,弃官归”[12]。返乡后逐更名为向,他是明末著名的山水画家,其存世作品不少,并有《画旨》一书四卷刊行。在其归隐的晚年生活里,恽向成为恽寿平山水画早年阶段的启蒙老师。恽寿平的另一堂伯父恽厥初(1572—1652),字伯生,号衷白,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由行人转户部主事,天启二年(1622)外补浙江按察副使,转福建右参议,擢湖广按察使。崇祯二年(1629)清兵自遵化入口进扰京畿,他便以“督镇筸兵三千勤王”[13],显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因不被明王朝统治集团重视,“乃以疾乞休”归乡。顺治元年(1644),福王朱由崧称帝于南京,曾召恽厥初为光禄寺卿,他因南明政局昏聩“朝党日争”而未赴召,卒年八十有一。恽寿平画题中常出现的“十四叔”是其堂叔恽于迈(1630—1686),字涵万,明崇祯年间贡生,廷试时以推官知县起用,明亡后遁迹空门,云游四方,因其在恽寿平父辈中排行第十四,故南田在其画作和诗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十四叔”。
恽寿平生活在一个聚集着众多深具爱国节操的名士的大家庭中,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文化和思想教育,以及来自父辈们的深刻影响,父辈们的教化和身体力行已经为他奠定了未来审视社会和政局的视角和方向,作为一位世代为明朝效力的家族成员,他的人生方位注定不可能偏离开对于明王朝的痴迷的信仰和依恋,以及那种旧世遗子在面对朝代更迭时所必然经历的悲苦历程。
明崇祯十六年(1643),在恽逊庵最后一次向皇帝“上备边五策”而不被采纳后,“知时事不可为”,遂携恽寿平与次子恽恒遁入浙东天台山隐居,并随后加入了福建南明的抗清义军。在外十多年的战乱流离中,恽寿平经历了常人所难以承受的苦难和艰辛。顺治四年(1647)十一月,由于之前在福建,以王祁等人领导的抗清义军屡战告捷,收复了建宁即所属州县,并拥立明陨西王朱常湖,此一抗清势力使清廷大为震惊,遂革去了浙闽总督张存仁的官职,而于十二月改任陈锦为浙闽新总督,加强兵力准备全面实施对浙闽两省抗清运动的镇压。顺治五年(1648)初春时间,新任总督陈锦率领军队六万,自建宁仙霞岭围攻义军,建宁义军殊死抵抗,守城达百余日,终因寡不敌众于四月的一天清晨被清军破城而入,两军在城市中展开了肉搏巷战,恽寿平和其兄恽恒亦参加了战斗,城陷后,二人失散于乱军之中,从此仲兄便无音信,不知其所终。建宁仙霞岭的这场战役可谓极其惨烈悲壮,“杀声动天地,拒守百日余……短刀夹长戟,格斗血流渠……满城百万户,无一存妻孥”[14]。甚至连在此次战斗中,攻陷血洗建宁城的清军总帅陈锦事后都惊呼到,从未见过有如建宁义军如此“死守难攻者”。这段历史带给当时参加战斗,年仅15岁的恽寿平心中一次巨大的人生创伤和精神磨砺,终生难以释怀,以至于恽寿平在此后有了“正叔”(“正”意为“剩”)这么一个别号,其意即为悼念在战斗中亡佚的两位兄长,悔愧自己的侥幸之生,“我亦江城失职人”。恽寿平内心无论如何痛苦,毕竟作为一名势单力薄的个体,终究扭转不了浩浩前行的历史车轮。
此场战役之后,恽寿平又度过了他人生中的另一段足供他羞耻终生的富贵囚徒的生活。建宁城失守后,恽寿平被陈锦军队俘获,虽心怀视死之意,竟意外地因一次为陈锦妻子“画钗”而得生,获得了陈锦夫妇的赏识而被收为养子,这一段时光中的恽寿平是怀着极为矛盾的心理承受着生活对于他的双重考验,一面是袭爵蒙荫的富贵之路,一面是国破家难,父兄的生死未卜。所幸这段尴尬的时期并未持续很久,顺治九年(1652)七月,郑成功举兵围攻漳州,“浙闽总督陈锦领兵征郑成功,至漳州灌口,为家丁刺杀”[15]。此事一时议论于三院内外,鉴于陈锦屡立战功,清廷为其追封官爵,“赠故浙闽总督,兵部右侍郎陈锦为兵部尚书,荫一子,入监读书”[16]。这一子指的便是恽寿平,然他并没有因贪恋富贵,继承陈锦的爵位进京,而是在灵隐寺具德禅师巧妙的协助下得脱,和于仙霞岭一战之后便苦寻他数年的老父团聚,并于是年冬季一同回转故乡。恽寿平脱离了五年来颇具戏剧化的养子身份,虽然此事成为他一生中一件挥之不去,羞愧谈论的事件,但无论是从血雨腥风的抗清斗争还是到后来的裘马翩翩的锦绣前程,他终究还是经受住了人生的重重考验,并作出了一位坚贞忠义之士所应为的正确的选择。
十几年的身世起伏与跌宕,磨炼出恽寿平更加淡定、坚毅的爱国热情,与现政权抗争的毫无实际能力的贫民岁月是非常难挨的,但是这种困难丝毫未能削弱恽寿平的气节。在清王朝扫平南明和各地叛乱之后,天下统一的大局既已确定,很多明末的著名文人如钱谦益、侯朝宗等人纷纷变节投效清廷,清王朝为拉拢更多汉族学子的人心,更在大考之年颁布诏令,凡是明末“山林隐逸,有志进取,一体收录”,但这种收录是有名额限制的,结果一时间诸生相率而至,挤破了门槛,却又因“以桌凳限于额,仍驱之出”。有人即兴作诗以嘲之曰:
失节夷、齐下首阳,院门推出更凄凉。从今决意还山去,薇蕨堪嗟已吃光。[17](www.chuimin.cn)
此件事实在是令人捧腹而后可叹,但从这件事可以不难想见,在清初的大环境中,唐宇肩言中的“改柯易叶”的现象是非常的普遍,也正是因为这种普遍,才更能显现出心怀故国、恪守清志的真正隐士的可贵来,恽寿平便是这样真正的隐士,他正如唐宇肩所提倡的“一竹”精神那样,特立独行于世,毫无半点取媚当朝的意愿和行为,如他不仅不应科举,不欲仕途,更在其书法、绘画的作品以及信札中,从不署清朝年号,只记天支;他不与清朝官府交往,更将明朝称为“胜国”,而从不称清朝为“国朝”,他将清朝的纪年从自己存在的年代中彻底抹去,揉得异常模糊,使人难以辨别,这一现象在他为唐宇肩所画的这幅《一竹斋图》中亦可明见,画中斋室内的那位隐士,从着装到周围器物的陈设,没有一样使人能联想起清代的世俗特征,倒更隐隐透显出汉代、魏晋时期的文人生活面貌,恽寿平就像自己所绘的这位隐士一样,以魏晋之风的“隐逸”精神来曲折地解决现实的矛盾,并将自己置身在一个完全忽视有“清”的时空中,他以他特有的表面委婉、消极且内含刚毅的行为抗拒着时代的鼎革之恨。
由于绝意仕途生活难持,家贫如洗,恽寿平不得不以鬻画来贴补家用,奉养老父。但他却常因作画过劳,而至疾病缠身,在其致友人董宾实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一日苦雨,萧斋栖索不可支持。造物者谓我太寂,与我以病而呻吟叹息;谓我太劳,与我以足疡卧而爬搔。今膝又发痈溃,此膝不屈矣!膝终不屈者,亦傲客生平之一快也。[18]
从信中看出,恽寿平在贫病的生活中仍以轻松的自我调侃的方式来泰然接受现实所带给他的苦痛,他信中戏称自己是因为上天怕他太过寂寞和劳累才特意赐他了病痛呻吟还有脚疮溃疡,虽语气轻快,但寓意哀婉令人不免欷歔,让人看到了他面对贫苦生活时那种淡定、隐忍和超脱的精神状态;同时他还借由膝盖虽因疾溃烂却丝毫不屈服的表象之语来暗示出他内心深处耿直不屈的遗子气节,他最后在信中宣言到,膝终不屈者,乃是他傲骨人生的一大快事,在恽寿平看来,他宁愿死于贫病交加,也绝不愿屈膝于清廷外夷。这种精神和气节非常人所能拥有。
另外,《东园尺牍》中收录了恽寿平一封曾写给他侄子的信札,其中亦鲜明地表达出了他不与清政府合作的意愿:
吾所以欲汝忍死同守一意,不欲汝出门向匈奴辈丐米粟者,正以汝祖在,勿敢有尺寸逾越耳。不然吾何癖爱此贱与贫,而欲以身殉之至九死,而犹不忍舍耶?而人不能自赡而饿死者有矣,饿而死尝有,不必饿死而竞饿死者不尝有,何则?饿死者身,不死者心,知汝未亮吾旨,故复言之。不然彼采蕨之二子者,则人将病之矣![19]
一句“饿死者身,不死者心”精炼的语句,足以道出恽寿平胸中的志节坚贞,他其中的一段“不然吾何癖爱此贱与贫,而欲以身殉之至九死,而犹不忍舍耶?”的问句颇相似于孔子的一句话“富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得也;贫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人人都有喜富恶贫的本性,但是君子、高士面对富贵、贫贱甚至生死,却是能“舍生取义”,坚守道义的行为准则,他们对道的坚持和捍卫,远远地超越了人对生存需求的本能考虑,是一种高逸的人生观,这正是恽寿平所要使后人懂得的一点,他以忠义之道、孝悌之心选择他人生的道路,并崇尚伯夷、叔齐那样的高洁不屈之士,激励教导后代与他“忍死同守一意”,这个“一”,不正是唐宇肩所托《一竹斋图》诠释以出的,具有忠贞不屈、一心一意的文人“一竹”精神的“一”吗?
恽寿平是一位真正怀有遗民情感的隐士,而正是因为这一种节操品质上的相通,他结交了同为隐士的唐宇肩,以及很多像他一样的怀抱高志而甘受清贫的文人隐士,他尤为欣赏他们那种不齿于“改柯易叶”并与清廷抗争到底的精神。因此,作为具有遗民精神的“一竹”气节正是他所乐于歌颂和刻画的主题。
有关一竹之逸:恽寿平《一竹斋图》卷研究的文章
2.6.2画卷中的云游讲学者1.杨瑀画面题诗者中,有一位曾经和恽寿平的父亲逊庵先生一同于书院杜门授书的人,他便是杨瑀,武进的著名学者,别字雪臣,与恽寿平的父亲是同辈学者且与恽家关系亲密,亦具有浓厚的遗民气节。......
2023-11-28
[69]全文上下描写的是一种隐逸的境界。画卷中的遗民文人还有画中的题诗者蔡元宸,以及画后题跋第一位的问松道者崇原、第三位的钱陆燦(湘灵)、第九位的华允讷,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不再详细展开逐一陈述。......
2023-11-28
隐逸主题的画作还有恽寿平50岁至娄东时为当地知名的隐士蓉峰先生画的《林居高士图》,画中虽然表现的是山林古木、自然清幽的隐逸高士的理想居境,但更是暗含着一种独坐孤峰,孤独冷逸,带有对现实抗争的遗民精神的思想宣言;52岁时,恽寿平为毗陵著名遗民隐士唐宇肩绘制的《一竹斋图》,是凝聚其晚年绘画成就的精品杰作,更具有这个时期遗民情感的典型意义和特征。......
2023-11-28
6.1.2恽向的画风对恽寿平的影响虽然恽向教导恽寿平研究宋元大师杰作,恽寿平的山水画似乎也是从董巨入手的,而且事实证明,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的确带有强烈的董源风格,如用墨多浓郁润泽,画中湿气重,笔法方面虽兼有侧峰,但仍以中锋为多。......
2023-11-28
第五类,恽寿平美学思想、文化现象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著作和文论。第六类,恽寿平作品的鉴定研究和单幅作品的分析、考察的文论。......
2023-11-28
6.2.3恽寿平创新意识的历史基点恽寿平在大量的临摹学习中,并未将自己永远禁锢在古人的樊篱之中,而是为创取新意而蓄势,早在其32岁时所绘制的《山水小景八幅》中,恽寿平便于画后自题道:小景八帧,东园游戏翰素所得,半出率尔,不全学古法,廷受(董珙)留置案上,时一展对,或与南阳宗少文(宗炳)风流不远也。......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