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恽寿平《一竹斋图》卷:一竹之逸调查研究

恽寿平《一竹斋图》卷:一竹之逸调查研究

【摘要】:2.3一竹斋主人与“一竹”精神首先,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这位一竹斋主人唐宇肩,其又名予坚,字若营,号无营散人,江苏常州武进人,是明末著名文学家、抗倭名臣唐顺之的裔孙,唐宇昭的族弟,和恽寿平亦同里,清初的著名学者、书法家,曾为明末孝廉(举人),入清不仕,《江南通志》中称其:性孝,善书法,家贫卖字以供甘旨,与郡中恽格画并珍于时。

2.3 一竹斋主人与“一竹”精神

首先,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这位一竹斋主人唐宇肩(1648—1718),其又名予坚,字若营,号无营散人,江苏常州武进人,是明末著名文学家、抗倭名臣唐顺之的裔孙,唐宇昭的族弟,和恽寿平亦同里,清初的著名学者、书法家,曾为明末孝廉(举人),入清不仕,《江南通志》中称其:

性孝,善书法,家贫卖字以供甘旨,与郡中恽格画并珍于时。[4]

唐宇肩在书法方面的造诣甚为高超,故时有“薛、白、杨、唐”,武进后四大家之称[5]。唐宇肩不仅才华出众,为人甚孝友,而且更是一位虚心劲节的爱国志士,他甘守清贫,不媚清廷仕途,与明末遗老、反清义士交谊甚厚,诗画间投赠之事在历史记载中颇丰,在《过云楼书画记》中曾收录了一幅《顾子怡墨兰卷》,此卷中就有唐宇肩与冷士峻、查士标等20家明末遗老为画作所作的题跋:

墨写兰石,间以墨竹、钩勒竹,款署崇祯癸未,本幅题诗十八家有云,正则篇中第一芳幽人清兴在潇湘庭前纸上盈盈处,知是花香是墨香,金正希先生笔也……其余题隔水绫上,二家别纸题跋。二十家若冷士峻、查士标、唐宇肩皆胜国遗老,足以企踪汐社嗣响谷音,子怡是卷赖以不朽矣。子怡名绍和,润州人,故是卷流传金陵京口间,引首书楚畹清标者,笪重光,署检者汤贻汾也。[6]

文中所提到的“汐社”,乃是元代初年在汉族文士群体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遗民诗社,它的发起和组织者是当时顽强抗元的著名文人谢翱、王英孙等人。“汐社”之命名,大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按时定期聚会之意,更深层之意则是在国破家亡之际,诗社同人应当相互激励,不以衰颓穷塞而屈志改节。何梦桂在《汐社诗集序》一文中充分地解释了汐社结社的根本宗旨所在:

海朝谓潮,夕谓汐,两名也。汐社以偏名何?志感也。社期于信,而又适居时之穷,与人之衰暮偶,而犹蕲以自立者,视汐虽逮暮夜而不爽其期,若有信然者类,此谢君皋羽所以盟诗社之微意也……潮以朝盈,汐不以夕亏,君有取诸此,固将以信夫盟,拟以为夫人之衰颓穷塞,卒至陆沉而不能自拔以死者之深悲也……[7]

汐社中云集着宋朝末年大批著名的爱国文人和遗老,他们好义不屈,节操峻洁,结社咏诗以颂抗元英烈,并又相互激励,坚守爱国清志,抵制屈节改志的行为,因此“汐社”义举成为后世文人面对朝代易祚时所崇仰、模仿的榜样。

文中著录称唐宇肩为首的20位文人学者为胜国遗老,并又以“足以企踪汐社嗣响谷音”一句,来称赞画卷赖此题跋而成不朽之作,其深层的含义即是赞颂像唐宇肩等这些深具爱国节义的遗老们的优秀品格,在当时的文人们看来,唐宇肩正是具备了如“汐社”成员一样的节操峻洁、好义不屈的人格品质;此文更见证了唐宇肩在清初汉人学者们心中的分量,以及他与当时抗清爱国的遗民文人、画家们的深广的友情。唐宇肩的人品和学养得到了隐逸高尚之士的普遍认可和赞赏,无怪乎今释和尚对其称赞道:(www.chuimin.cn)

若营唐子,性高洁,复承其尊人之志,隐居不出,萧然环堵,作字易米以供堂上,予意见其俯视一切必有超然自得者。[8]

唐宇肩的超然自得来自他胸中的“一竹”之志,即他自言的“予胸中之一竹不待种而已亭亭独立”的气节。唐宇肩对于“一竹”有着他自己更深的理解,在其友,清初著名学者杨昌言的一篇文中转述并揭示了唐宇肩的这“一竹”之志,文中言道:

吾友若营唐子,出一图相示,画精舍数椽,舍旁无他草杂树,惟修竹一竿,孤标挺然出云表,曰:“此一竹斋图也。昔许洞所居必植一竹,以表特立之操,吾取以名斋而命恽子南田为之图。”或有评其太少者,唐子曰:“吾闻之物以少为贵,非贱多而贵少也,盖物之贵者,自不可以多有,今天下物失其节,松柏化荆棘,芝兰为萧艾,即号为东南之美,如竹箭者厯冰雪而饱风霜,其不改柯易叶者鲜矣,且真能爱竹者意不在乎竹,故一竿不加少,千亩不加多,如以竹而已矣,则一竹之不植将遂无所表现邪?今吾斋虽以竹名求所谓一竹者,且无有试以是图悬壁间,则目如对亭亭之形而耳如闻萧萧之声,即谓恽子之画为吾所手植之竹,奚不可者,夫诚有得乎特立之意,则竹之有无亦可以弗问,而又何多与少之足云。”[9]

此段话明确地道出了唐宇肩何以求无竹之竹的原因。他认为,在“天下物失其节”的今日,多数人趋媚时流,“改柯易叶”,失去了本色和本心,忘记了前朝旧恨,而能够真正做到高洁无染的人实在少之又少;然清者终究自清,那些内心真正清逸绝俗的人是在什么时代和境遇下都不移其志的,这就如同欣赏竹,真正懂得欣赏竹之虚心劲节的人,根本无须表面求竹之多与少,他们在内心之处是与竹之性灵相合的,即便无现实之竹,心中亦常怀竹之精神,因此这一竹不应求于现实,而应求于心田,乃为胸中之竹,胸中之超逸豪气也。这段话充分地表明了唐子虽处末世新政,却不愿“改柯易叶”、洁身自爱又耿耿忠贞的遗民决心和豪情。杨昌言亦在文中极赞唐宇肩的这种“一竹”精神,并赋诗歌以颂其节:

谓夫一焉而少之者不知竹者也,谓必种竹而后名斋者不知君者也。请识之,以俟知者乃为之赋一竹之歌,曰:子之中兮,廓乎其有容兮;子之节兮,挺乎其不居兮;彼君子兮,夫畴与匹兮,吾与子为一兮。

唐宇肩这种“廓乎其有容,挺乎其不屈”的“一竹”精神品格,便正是他何以吸引了如此之多的高尚隐士与其为友,并又为一竹斋题诗题跋的关键因素之一。

唐宇肩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提倡“胸中一竹”卓然独立的精神,即这种虚心劲节、超逸无染的高尚品质?而这样的精神意志又为《一竹斋图》平添了如何的内在意蕴和特质?从侧面观之,便可略窥端倪。相较于原存于清宫的古代画迹珍品来说,《一竹斋图》卷是幸运的,解放初期从民间收购而来的《一竹斋图》卷,它的画面空余部位没有赫然醒目、填满空间的大清皇帝鉴藏章或题诗题跋,而且整幅手卷中连一枚清代皇族的印章都没有,这样的结果带给我们一种强烈的印象和感觉,那就是它并未获得皇室的喜爱和欣赏,是一件不合乎皇家口味的作品,但是,正是这样的一件作品却备受清代文人的推崇,而在民间被广为欣赏和流传着。从《一竹斋图》卷中所反映出的这股民间的欣赏群体,即画后13家的题跋当中,不难发掘出一个鲜明的阵营——清初遗民团体,他们的题跋为数甚多,且均发思渊博深邃,而且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们不同于13家中其余的后世文人的题跋,他们的题文多是作于《一竹斋图》成图之前,且其意直切“一竹斋”之内在的遗民情感;这些人物与恽寿平和唐宇肩的生活年代大致相近,跨越了新旧政权的两个时期,思想上具有极强的反清意识。这样的一群人,聚合在“一竹斋”这个共同的主题之下,为其大发激赏和迥然高蹈的言论,这一些显著特点和因素决定了《一竹斋图》内容的最根本的含义和特质,即它是一幅典型的体现遗民情节的画作,那画后跋中的遗民文人,或以古代先贤作比,或以竹之高洁喻君子四德,异口同声地称赞唐宇肩所提倡的这种充满遗民情感的虚心超逸、坚守爱国本色和内心清志的“一竹”精神。这种高亢的遗民情怀自然不可能受到清代皇室的垂爱,然而南方文人何以具有如此鲜明深刻的遗民情绪,这又和明末清初的整体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