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先后创作的这两幅《真赏斋图》卷都是属于他的“细文”形式,画面庄重典雅,具有明代斋室画的代表意义。......
2023-11-28
0.1.2 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这些归类远远不能详尽地收录所有学者的研究内容,不过仅从这些列出的专题研究著作文论中,便足可以看出,恽寿平研究课题的惊人的数量和其丰富的程度。但是正是在这种愈见累积和充实起来的考证资料的极大丰富,研究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关于恽寿平研究的工作便不得不面临它的一系列新的现实问题,那就是研究的活力、新鲜度以及深度的不足,这成为目前恽寿平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尴尬的瓶颈现象;同时,研究课题的不均衡现象亦成为其研究中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文论和著作中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下来的大量丰富的考证资料为新一代的青年研究学者们铺垫了非常有力且充足的背景理论基础。但与此同时,正是这样过度依赖于现有资料的习惯,使得研究工作失去了其本应有的活力和深度。在此类的文章中,陈陈相因地借引前辈的考证资料和思想论点,对恽寿平生平事迹和绘画艺术的论述内容进行机械地照搬和挪用,并没有深层挖掘这些资料背后仍可供再次解析的新情况和新含义,文章题目虽然标新立异,但是内容上却总有“旧话重提”之感;同时,文章中的结论和论点都没有十分可靠的实证依据,即没有建立在更多确凿的史料和图片实证的基础上,便对恽寿平的画作含义、艺术风格以及美学思想进行人云亦云、空泛且概念化地评判和论述,这样的文章予人“千人一面”的空洞之感,这种现象便是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研究的积极性和新资料的不足的问题。(www.chuimin.cn)
由于这种过度地套用前人成果和老话的习惯的出现,随之在此类的文章中便又会自然的出现另一个附加的问题,那就是研究深度不足的问题;我们知道,围绕恽寿平所开展的讨论的著作和文论也已经是林林总总,数量极为纷繁浩杂,虽然在广度上似乎有新颖的尝试和扩展,并通过更为特殊的现代视角和学术词汇进行恽寿平的艺术研讨。但是这样的文章却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往往看起来非常“恢宏”,论题宏大却没有落实的结论;这种宏观、空泛论述的习惯有悖于学术研究中“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的主导方针,这样的研究态度是一种不肯花费功力从小处着眼,不能针对一件具体的事情为切入点,努力地深入进去说明白、讲透彻,而往往是以泛论为主、宏观概括、浅尝辄止之后便匆匆跳离到下一个环节。甚至有的文章小小的一篇,却罗列了几乎恽寿平所有研究的课题,试想,那样广泛的涉猎如何可能获得更为深层、精专的研究成果。因此,深度不足的问题亦是现在研究中所必须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
同时,在研究课题的分类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还有一个研究课题不均衡的问题存在;恽寿平(1633—1690)可谓是清初画坛中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他诗、书、画并绝,尤以没骨花鸟画名冠于时,影响后世达三百余年直至现代仍其势不减。因此对于他的研究,学者便会出现一些非常明显的研究课题上的倾向和热点,那就是对于恽寿平没骨画艺术的重复性研究工作,这种一边倒的现象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研究课题的不均衡,以至于恽寿平的其他艺术领域还未得到更为全面地开发和深入地挖掘;比如他的山水画,同样是同时代画家中杰出的代表,但是在现代研究中却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而且国内学界对于恽寿平的单幅画作的研究也多聚焦于他的没骨画作上,对于他的山水精品认识不够。这一点无疑又形成了研究现状中的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关一竹之逸:恽寿平《一竹斋图》卷研究的文章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点,那就是画家们的确是有着绘制同一题目画作的习惯和现象;同时,他们再次以同一名称为题作画时绝不是对前一幅作品进行机械重复性地复制,而是再次构思和创作,是一幅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作品,而不是前一幅作品的复本,这一点从赵孟和文征明的画中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2023-11-28
2.3一竹斋主人与“一竹”精神首先,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这位一竹斋主人唐宇肩,其又名予坚,字若营,号无营散人,江苏常州武进人,是明末著名文学家、抗倭名臣唐顺之的裔孙,唐宇昭的族弟,和恽寿平亦同里,清初的著名学者、书法家,曾为明末孝廉(举人),入清不仕,《江南通志》中称其:性孝,善书法,家贫卖字以供甘旨,与郡中恽格画并珍于时。......
2023-11-28
5.4.1元人斋室画的时代背景何惠鉴先生认为:只是一个方便的词,为了书斋不但是通常作画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作为文人画家的生活中心及其内心世界的反映,书斋在元代往往成为绘画的主要对象和主要题材;例如倪瓒为袁泰写“寓斋”、王蒙为卢山甫写“听雨楼”,或徐贲自画“蜀山书舍”都成为一代名迹。……这是元代文人画重要的一面。......
2023-11-28
这种绘画手法的相似性在元末画家赵原的《陆羽烹茶图》卷中,似乎仍可以找到。图14元朱德润《秀野轩图》卷,纸本,淡设色,28.3厘米×21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15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卷,纸本,淡设色,27厘米×7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23-11-28
[27]壶公钱杜在这幅《一竹斋图》卷中留下了多处的鉴藏印痕,一处是出现在题额、画面中,以及画后二曲先生李颙跋中的“壶中墨缘”朱文方印,另一处是出现在画面中左下角的一款“壶公心赏”朱文方印。......
2023-11-28
《一竹斋图》卷中,今释和尚为“一竹斋”的题诗为:赚煞王家痴子猷,眼光如雪又迷真。[23]因此,文人、画家常有以“龙公”来比喻仙山之竹的寓意。[25]今释和尚用“龙公”和“鹅溪千尺”来表明仙境之物非实有,真正的好竹在绢素之上,其意亦有赞喻画中之竹的妙感超逸的意思。......
2023-11-28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这幅产生于清代的斋室画的风格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找到更为确切的答案和定位,以《一竹斋图》的斋室题材这个点出发,延展开来的相同题材画作的历史追溯和比较工作,似乎成为一条非常必要且可行的探寻线索和手段。从《真赏斋图》到《一竹斋图》,我们也许能够获得明清斋室画“时代风格”的演变态势和过程。......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