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清时期商人地位嬗变与绅商形成:景德镇民窑制度研究

明清时期商人地位嬗变与绅商形成:景德镇民窑制度研究

【摘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认为子贡是著名官商[66]的代表。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商人地位的变化,也导致了社会经商风气的盛行,出现了商、士结合的群体。

一、明清时期商人地位的嬗变和绅商的形成

中国最早的商人阶层的形成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前进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也逐渐频繁起来,商人群体慢慢出现和形成。周文王在程作《程典》以告示周民:“士大夫不杂于工商,商不厚,工不巧,忠不力,不可以成治;士之子不知义,不可以长幼;工不族居,不可以给官,族不乡别,不可以入惠;族居乡别,业分而专,然后可以成治。”[63]明确表示了这一时期商人已经不再作为个体来存在,而是形成了按照职业划分的群体。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旧的统治秩序被破坏,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形成了新的商人阶层,其社会地位随着自身经济势力的强大而得以提高。“周人之失,巧伪趋利,高富下贫,喜为商贾,不好士宦。”[64]表明了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凭借自身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做官的影响力。孔子的门徒子贡就是著名的代表,“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65]”甚至连孔子的成名也与这位弟子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子贡也是著名的外交家,曾经被鲁国和卫国等国聘为相辅。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认为子贡是著名官商(或者称为绅商)[66]的代表。秦朝时期采取了严厉的禁商政策,这一政策在汉朝的时候得以延续,尤其是儒家思想成为政府的主导思想以后,商人的地位也越来越低。汉武帝规定:“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67]”对商人的衣食住行也有了新的规定。“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68]

虽然政府对商人的管理一直没有放松,在社会各等级安排中,商人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之说中总是排在最后面,是政治上最没有地位的群体,但到了唐宋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人生产范围也突破了原来的限制。尤其是北宋时期,城市的商品贸易不再按照行业来划分,而是根据需要分散到城内的各个街区,商人也逐渐形成了保护自己的行业组织,随着长期的自身经济地位的提高,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www.chuimin.cn)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钱对社会结构的变动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标志就是传奉官[69]制度的实行。尤其是嘉靖时期更是社会发展的转折期。“正、嘉以前,南都风尚最为醇厚。荐绅以文章政事,行谊气节为常,求田舍之事少,而营声利、畜伎乐者,百不一二见之。逢掖以 哔帖括、授徒下帷为常,投挚干名之事少,而挟倡优,耽博弈、交关士大夫陈说是非者,百不一二见之。军民以营生务本、畏官长、守朴陋为常,后饰帝服之事者少,而卖官鬻爵、服舍亡等几与士大夫抗衡者,百不一二见之。”[70]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构建的伦理纲常、尊卑少长的情况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商人开始支持文化事业,各地商人会馆也成为本籍学子休息和考取功名的地方。

商人地位的变化,也导致了社会经商风气的盛行,出现了商、士结合的群体。余英时提出了商人“士大夫化”和士大夫商人化的概念[71]。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绅商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