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景德镇街市和里弄|民窑制度研究

景德镇街市和里弄|民窑制度研究

【摘要】:景德镇旧时号称:“两条半街,九十九条里弄”。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共有四十三条弄巷,其中以会馆、姓氏命名的弄巷就达二十五条。图5-11景德镇码头、街市和里弄图5-12三闾庙1.瓷器街的故事瓷器街仳邻沿江东路,是一条与麻石下弄南北走向、与昌江河平行的街市。

三、景德镇的街市和里弄

景德镇城市千年的兴盛和陶瓷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城市的每一处都会打上陶瓷文化的烙印。景德镇旧时号称:“两条半街,九十九条里弄”。从观音阁到小港咀,沿昌江而建,与昌江走向一致的是中山路和中华路两条主要街道,与这两条街垂直走向,一直延伸到昌江的是几十条里弄。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共有四十三条弄巷,其中以会馆、姓氏命名的弄巷就达二十五条。景德镇里弄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宋时期。沿河置窑,沿窑成市,那时的业陶都会已经形成,其街区地处湖田市,小港嘴南河与西河交汇处即十里长街的尽头,其时街市繁荣,窑场汇集。元明时期发展有叶家楼、古阁楼、犁头嘴、杨家弄等巷,并有一条青石板街道,有肉店、米店、油榨坊、杂货等店铺。第二阶段是明代。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起,因在市中心珠山建御窑厂,此时窑场逐渐集中在北侧与东侧。窑场与街道相连。这时,十里长街的北端,从观音阁至中渡口已形成闹市区,逐步向南延伸。第三阶段自明代中叶起至清代直至民国初年。这个时期约有五六百年,尤其是在康熙、乾隆年间,是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鼎盛时期,也是景德镇老街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这十里长街,由中渡口延伸到斗富弄、南门头、麻石弄、戴家弄,直至与唐宋时期形成的自南向北的业陶都会湖田市、小港嘴、瓷器街、黄家洲相连。[58]每一条街,每个里弄都蕴藏着陶瓷的故事,都记述着景德镇陶瓷业辉煌的历史。景德镇现存窑砖里弄遍布老城区,著名的代表有:瓷器街、斗富弄、戴家弄、程家弄、刘家弄、东门头、南门头、彭家弄、三闾庙等。

img32

图5-11 景德镇码头、街市和里弄

img33

图5-12 三闾庙

1.瓷器街的故事

瓷器街仳邻沿江东路,是一条与麻石下弄南北走向、与昌江河平行的街市。据地名志记载:瓷器街南至何家洼北侧,北至麻石下弄南侧;长100米,宽4.5米;水泥路面。据《景德镇陶录》记载:“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武,距黄家洲地半里余。街两旁皆瓷店张列,无器不有,悉零收贩户整治摆售,亦有精粗上中下之分。”[59]清朝此街是瓷器零售街市,两侧设有瓷器店,因品种齐全,花色各异,享有盛名,故得名瓷器街,实际上垄断了当时的瓷器对外大宗贸易。清朝的瓷器街,为一色青石铺路,店房飞檐凌空,店面宽敞高大。为了方便购买瓷器,瓷器街还设有各色百货、杂品、饮食、茶铺、酒楼等各种店铺,昼夜营业,繁华异常。[60]

为了有利于陶瓷生产和贸易的进行,瓷器街周边有徽州会馆、南昌会馆、苏湖会馆、临江会馆等会馆,同时也是各大瓷行的集聚地,外地客商来景德镇购买瓷器都得通过瓷行的老板引见,才能做成买卖。瓷器街邻近的一些里弄比如大十字弄、黄家洲等,当地的住户主要都是从事包装、修瓷等与陶瓷有关的行业,无形中与瓷器街形成了一个网络销售体系,加上原先景德镇的瓷器输出的四大码头近在咫尺,运输相当便利。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瓷器街,渐渐声名远扬,成为了景德镇的“地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在景德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瓷器街也起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由此便可以看出,瓷器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景德镇陶瓷产品集中出售的街市,一个陶瓷对外贸易的集中地,与它周边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斗富弄和龙缸弄的来历和传奇

斗富弄东起中华北路,西至沿江东路,从中山北路一直往里走大概一百米左右的位置就可以到达斗富弄。关于斗富弄的来历有这样一种说法:民国时有一钱庄和两家瓷行,在元宵节各显富贵,大家都不肯认输,并各自斗起气来,于是约定通过比赛放鞭炮来决定胜负。双方坚持放鞭炮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最后双方家道都衰落下去,但“斗富弄”的名字却因此得来。斗富弄位于景德镇陶瓷贸易的核心区域,也是景德镇陶瓷生产和贸易的重要区域。龙缸弄西起中华北路东侧,东接湖口弄,东南接新罗汉肚,南至胜利路北侧,全长一百米。明万历年间,御窑厂的龙缸除官窑若干座以外,其余采取“官搭民烧”制度,烧制全部搭龙缸弄的民窑烧制,此弄慢慢出名。弄东端有湖口会馆,北侧有“师主庙”赵慨旧址。[61]

3.戴家弄的历史(www.chuimin.cn)

戴家弄东通中华南路,横贯中山南路,西达沿江东路的横向马路,分为上下两弄。戴家弄在民国时期是景德镇著名的弄堂,有许多著名的窑户在里面,以戴家弄为中心,连接周边的大黄家弄、陈家弄、浚泗井、烟园里、小塘街、青峰岭一带,是景德镇陶瓷圆器业的枢纽。全镇著名的大窑户几乎有半数以上的人在此挂牌营业,著名的有姚定骐、刘老五、段克庆、余用正、刘经荣、向德、欧阳圣文等。景德镇著名的吉安会馆位于弄堂的北侧,是吉安来景商人集会和休息的地点。戴氏宗祠就坐落在会馆的下首,是浮梁戴姓聚居地。这个也许就是弄堂名字的来历,但祠堂在晚清时期已经废弃。[62]从清朝到民国,这里是景德镇重要的陶瓷生产地,因此每次开窑的时候,弄堂里面就响起火镰敲击瓷器的声音,形成瓷都独特的弄堂文化。但现在随着城市改造,戴家弄已经整体拆迁,戴家弄陶瓷生产的历史可能会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img34

图5-13 景德镇古街道和祠堂

4.李子衡与太白

太白园位于今景德镇市区的南部,属于太白园街道。东起太白园路,西临昌江河,南至西瓜洲,北接曙光路、昌江大桥东端。太白园面积约0.25平方千米。

据景德镇地名志记载,太白园原为一片菜地。直到民国初年,这一地区才慢慢发展起来。在《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中,有一个关于这个广东人的故事。据了解,这位广东人叫李子衡,是广东顺德人,常驻在镇上的广东会馆,替老板采购瓷器,人称“广东小老李”。此人原本并不富裕,但头脑机灵,会算计,慢慢发了家。民国16年(1927年),李子衡在镇上开了家瓷行,牌号“公和安”,为了显摆自己家道殷实,他在富商上弄建了一座小洋楼,屋后又建了一座小花园,自称“小桃源”,吸引了不少商贾的眼球。然而,李子衡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再造个大花园,显示他的富有。有一天,李子衡路过西瓜洲,看中了河岸上的一大片空荒地,便想用廉价买到手。事后,他通过侄女,与小港嘴的著名中医唐云卿结识,并得到唐云卿的支持,如愿以低廉的价格,在此地购买了近二百亩的荒滩地。之后,李子衡盘算着自己可以完成建一个大型的综合花园的心愿,但无奈手头的资金有限,于是他决定到镇上的富商家去借钱。几经努力,他先后得到了冯承就、怡和昌钱庄、广东同乡会、广东亲戚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基本筹齐了建园经费。

有了资金,李子衡特地从广州请来了庭园设计专家设计图纸。不到一个月,一座集酒楼、剧场动物园、花圃、别墅于一体的综合花园蓝图便设计出来了。因酒楼内有泥塑唐代诗人李太白像,故人们按此意将百花园改称太白园,决定将此园起名为“太白园”。该园分南、北两部分。南园是主体,遍植名花异草、果树,饲养动物;园中偏南,有西式别墅一幢,周围有假山、水池、楼台亭阁、绿叶朱栏等景致,除用于居住的地方被铁栅隔离之外,周边都可供游人观赏。北园是酒楼、茶坊、露天剧场等建筑群体。酒楼分上下两层,可各摆八仙桌二十余张,供三百余人同时会宴。茶楼面对南山,可摆八仙桌三十余张。楼前空地是露天剧场,放有条凳数百条,可坐千余人看戏。酒楼、茶楼面对剧场,南北相望,东西相顾,人们在饮酒、品茶的同时还能观赏戏文,设计非常合理。

太白园开张之初,生意兴隆,游人和食客络绎不绝,一下子就成了当时景德镇的一个娱乐休闲中心,名声大噪。然而,在旧社会,经常能来此处消遣吃喝的有钱人毕竟是少数,加上时局动乱,对外乡人敲诈勒索的本地恶棍又多,生意很快就萧条了下来。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也就是太白园建成刚一年的时候,李子衡突然在一天带着全家老小躲债逃到广州去了,留下的债务,由法院缺席判决,以太白园所有的设施作价八万银元,抵押给怡和昌钱庄。

太白园到了民国时期是景德镇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在后来的景德镇十大瓷厂中,有三个在太白园附近。

景德镇里弄的由来和用途都和瓷器有着密切的联系,里弄通常沿昌江而建,弄堂小,弄堂里面的建筑也是前厅后室,形成了独特的江南里弄风格。

手工业生产要维系下去必须有各种独特的资源,陶瓷业生产也是。瓷业生产必须有原料、燃料、人力资源以及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这些优势景德镇都具备,成为近千年来唯一一个靠单一行业支持的城市。原料方面,瓷土、釉料的产地无论是瑶里还是三宝蓬,距离景德镇都非常近,即使是后来的星子和余干都能很快地运达景德镇,保证景德镇进行陶瓷生产的需要;燃料方面,四周多山的环境,为景德镇陶瓷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窑柴,保证了千年以来熊熊窑火的不熄。进行陶瓷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尤其是明清景德镇民窑业的鼎盛时期,附近多山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在都昌,靠种田和打鱼很难保证民众生存,这样就迫使许多民众主动或者被动地离开土地,来到景德镇,为景德镇陶瓷生产提供了足够多的劳动力。进行陶瓷生产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独特的环境,昌江贯穿景德镇而过,为原料和瓷器的运输提供了独特便利的条件,陶瓷生产沿江而设就说明了这一切。此外,昌江还为瓷业生产提供动力,造瓷泥土首先需要经过淘炼,粉碎釉果需要水碓,昌江水提供了这一切便利的条件。总之,所有优越的条件集合在一起,成就了瓷都陶瓷业千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