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景德镇陶瓷业生产的码头情况及研究

景德镇陶瓷业生产的码头情况及研究

【摘要】:对于景德镇这一交通不发达的城市而言,唐宋至明清陶瓷外运的唯一渠道就是昌江。景德镇旧有的四大码头,它们分别是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和刘家码头。加之这四大码头均以姓氏、籍贯命名,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士到景德镇经营工商业,反映了景德镇是一个四方杂处的码头。

二、景德镇陶瓷业生产的码头

景德镇因瓷而兴,也由昌江水运来实现这座城市千年的辉煌。对于景德镇这一交通不发达的城市而言,唐宋至明清陶瓷外运的唯一渠道就是昌江。码头和渡口就成为景德镇陶瓷业的生命线。景德镇旧有的四大码头,它们分别是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和刘家码头。这四大码头反映了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一个工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水运城市,也验证了清代乾隆康熙年间,景德镇曾有“千窑升火、万匠制瓷、商贾盈市、舳舻蔽江”之说。加之这四大码头均以姓氏、籍贯命名,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士到景德镇经营工商业,反映了景德镇是一个四方杂处的码头。景德镇地处皖赣交界处,资源丰富,水运方便的优势得到了体现,也造就了景德镇瓷业兴旺、商业繁荣的过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刘家码头。

刘家码头(俗称窑柴码头),位于今天的刘家弄。东起烟园里,西至沿江东路,以中山南路为界分为上下弄。从明朝末年开始,每天都有浮梁各乡的窑柴由昌江上游及其支流运达;婺源、乐平、鄱阳的窑柴,经信江、饶河、长江下游运达。据《江西经济问题》记载,民国三年(1914年)以前,每年由各地船只运至景德镇的松柴有400万担。民国十七年(1928年),窑柴运量有所下降,运入的松柴仅299万余担。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于水上沿途设卡,柴价上涨,运进的松柴还不到200万担,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更减至150万担左右,这些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景德镇的陶瓷生产的兴衰状况。

中渡口,在宋朝时期就慢慢形成了集市,西临昌江,为过江渡口。因为北面有里市渡,南面有十八渡,此渡口居中,所以被称为中渡口。中渡口东起中山北路,西至沿江东路。长40米,宽12米。[57](www.chuimin.cn)

img31

图5-10 景德镇古码头遗迹

此外,十八渡也是景德镇的重要渡口,位于昌江河西岸。十八渡渡口始建于元朝,道光版浮梁志上记载,此渡原名市埠渡,最初是为了方便两岸居民通行而设立的,后随着两岸制瓷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制瓷原料和陶瓷产品运转的交通要道。据了解,当时吴家村后山有不少槎柴,故有人在此建窑数座,就地利用后山的槎柴烧制瓷器。因东岸缺乏制瓷原料,遂发展为河东的瓷坯通过设有坯架的船只运到河西来烧炼的情况,烧制好后再运回河东销售。清朝时期,此地的制瓷业逐渐兴旺发达,两岸窑厂增多,加上渡送行人,此渡往返繁忙至极,多时达到十八艘渡船,十八渡由此而得名。至今,老一辈的人提到十八渡,都认为十八渡曾是景德镇最负盛名的一个渡口,它承载和见证了两岸制瓷业的发展,为西岸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