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民窑生产也从自发到有为,逐渐形成了一套规则、特定习惯、行业制度。这些制度对景德镇陶瓷业生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的陶瓷制度与瓷业发展和城市生命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造就这一奇迹的诸多因素中,景德镇民窑陶瓷制度和制度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023-11-28
一、景德镇驻军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由于景德镇和浮梁县的特殊关系,景德镇虽然经济发达,但长期在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不是地方政治的核心。再加上景德镇城市沿昌江而建的地理特点,也不可能建造城墙。所以长期以来也不存在驻军的情况,最多是政府为了财政和税收方面的事情才设立专门管理陶瓷生产和税收的机构。但景德镇四方杂居,在长期利益博弈过程中,各种矛盾尖锐,地方政府为了治安方面的需要,才慢慢在景德镇设立驻军,以维护治安的稳定。
为了加强治安方面的管理,历代政府一直在浮梁设立驻军,从宋朝开始,在浮梁县职官的设置中,就设有负责治安的官员,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朝廷为了加强对浮梁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管理治安的巡检司。到了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浮梁县城北部的管理,把巡检司移设到县城北部的桃墅镇。明朝初年,迁到勒功市。到了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景德镇的管理,把巡检司迁到景德镇。
按照规定,浮梁巡检司,设有弓兵十六人,皂隶两人。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大量周围民众拥向景德镇,单独依靠巡检司,治安压力越来越大。明朝给事中徐浦给皇帝上奏章反映了当时景德镇治安复杂的情况:“景德镇利之所在,群奸并集,有可言者如回青,打之无法,散之无方,真青每插于杂石,奸徒常盗于衣囊。”[37]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命令“饶州府军捕厅移驻分防景德镇,弹压地方”。[38]后来在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加大了对景德镇的管理,命令“饶州府同知驻扎景德镇”。[39]按照清朝的职官设置,府是明朝省和县之间承接性的机构。其长官被称为知府,从四品官员,负责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治理百姓、审决讼案、征收赋税等州内所有事务。《清史稿·职官三》提出:“知州掌一州治理。”其下设同知厅和通判厅,其中“同知”为正五品官员,负责管理江海防务、督捕等事务。清朝时期,把饶州府的“同知”移驻景德镇,一方面反映了景德镇经济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各方之间的博弈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发展,进而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此外,景德镇建有九江分道、饶州分府和浮梁知县行馆来加强对景德镇各方面的管理。郑廷桂的《陶阳竹枝词》三十首中的第三首就反映了景德镇驻军和加强管理的变化。“衙门观察改同知,三炮还同开府仪,更有巡厅管窑务,移来桃树驻房司。”(www.chuimin.cn)
在景德镇驻军和管理部门中有一个特殊的机构,就是明代御窑厂成立以后设立的管理御窑厂的官员。明朝初期,由中官(即宦官)负责对瓷器烧造的监督,后由地方官负责监督。到了清朝时期,御窑厂重新设立,对御窑厂的管理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景德镇陶录》中有明确的记载:
国朝御器厂恭记:国朝建厂造陶始于顺治十一年奉造龙缸,面径三尺五寸、墙后三寸、底后五寸、高二尺五寸,经饶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锳等督造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阔二尺五寸,高三尺五寸、后五寸,经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未成。十七年,巡抚张朝鏻疏请停止。康熙十年奉造祭器等项,陶成始分限解京。十九年,始奉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来镇驻厂监督。悉罢向派饶属夫役、额征。凡工匠、物料动支正项,销算公币,俱按工给值。陶成之器,每岁照限解京。二十二年二月,差工部虞衡司郎中臧英选、笔贴式车尔德来厂代督,器日完善,其后渐罢。雍正六年,复奉烧造,遣内务府驻厂办理,以榷淮关使遥管厂事。政善工勤,陶器盛备。乾隆初协理仍内务人员,八年改属九江关使总管,其内务协理如故。五十一年,裁去驻厂协理管,命榷九江关使总理,岁巡视,以驻镇饶州同知、景德镇巡检司共监造督运。[40]
从上述关于景德镇御窑厂记载可以看出,景德镇御窑厂的管理部门发生了多次变化,从饶州守道,再到后来的工部,又发展到淮关,最后又是九江关总理。但不管怎么变化,御窑厂的管理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就是地方大员,另一种就是朝廷派出的工部官员。这两种官员无论从受皇帝信任程度还是地位而言,都要远远大于景德镇的地方官员。这就意味着御窑厂是一个独特的机构,并参与景德镇地方治安的管理,或者会对景德镇地方官员产生影响。明朝时期,景德镇发生民变,通判被太监潘相弹劾,后来死于狱中就是明显的案例。“万历二十五年,巡检方河以内监委督厂事,镇民激变,民放水烧门坊。太监潘相劾通判陈奇可,逮赴京,死于狱。”[41]此外,明朝御窑厂的监官周芳誉在景德镇任上,弹劾饶州通判欺压百姓,被弹劾的通判马上请人疏通,但周芳誉还是向朝廷举报。可见御窑厂对景德镇乃至饶州府地方管理的重大影响。
有关景德镇民窑制度研究的文章
随着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民窑生产也从自发到有为,逐渐形成了一套规则、特定习惯、行业制度。这些制度对景德镇陶瓷业生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的陶瓷制度与瓷业发展和城市生命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造就这一奇迹的诸多因素中,景德镇民窑陶瓷制度和制度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023-11-28
御窑厂的设立改变了景德镇延续千年的陶瓷生产模式,对景德镇民窑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工匠的控制,对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清朝中期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更加辉煌,民窑业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2023-11-28
军窑产品和民窑产品在生产技术、原料、生活的文化时空、产品的目的方面,具有太多的共同性,很难发现其具有明确代表性的特征,再加上史料缺乏,因此长时间被研究者忽视,但军窑的存在应该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2023-11-28
[38]中国行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成了许多特点。在罢工期间,单个工人不能擅自复工,否则可能遭到最严格的处罚,被永远逐出景德镇,终身不能从事这一行业的生产。工人行会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行会组织的冲击和瓦解。......
2023-11-28
民窑制度也是景德镇陶瓷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极具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的一部分。宋元时期是景德镇民窑制度的形成时期,由于景德镇陶瓷生产日渐成熟,陶瓷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单靠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已经无法实现陶瓷生产的需要。......
2023-11-28
那些景德镇本土从事陶瓷生产的可以被称为景德镇当代民窑业。这一方面引起了购买者的不满,另一方面对景德镇陶瓷生产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对景德镇陶瓷生产而言,这个一向以瓷器闻名天下的中等城市,经过国有瓷厂的改制,许多瓷业工人下岗。......
2023-11-28
因此,景德镇慢慢取代北方,成为中国新的制瓷业中心。虽然和北方拥有政府支持的官窑生产相比,景德镇的民窑陶瓷生产仍然没有取得绝对的控制地位。这说明,景德镇当时的卵白瓷器以官方枢密院定制生产的最好。铜红釉和钴蓝釉是元代景德镇又一重要的民窑陶瓷技术创新。......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