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阐述了在当时军队内部以“伍”为基础的联保制度,是当时统治阶级控制军队的另一种手段。通过“什伍相结,上下相联”的制度,可以确保“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但只有纪律严明,才能使军队在战争中取胜,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伍有干③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伍有诛。......
2023-08-04
一、中国古代军队安置制度
中国古代军制不是采取了类似近代的雇佣兵制度,而是采取的“军户”制度,就是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这一制度从南北朝开始实行。“南北朝时期,兵士及其家属不编入郡县户籍而隶军府者称军户。军户子弟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不经放免,不得脱军籍。《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二年诏:“吏民可赐爵一级,军户免为平民。”北魏的军户,有的以俘虏充当。其北方六镇戍防兵士,又称“府户”,原出于鲜卑高门子弟,而数代之后,地位转化为低于一般民户。隋开皇十年(590年),兵士始编入郡县籍。唐前期沿袭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军士也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宋代军户指募充军士的人户。军户非世袭,军士年老退伍。金、元各代,官府指定出军的人户称军户。金户类中的猛安谋克户又称军户,由女真人编入,不与民户杂居。元军户分为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和新附军户。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主要从蒙古各地区签发,汉军户主要在北方农业区签发,新附军户是归降的南宋军士及家属。元军户数量很大。占领中原后,凡军户皆归奥鲁官府管领,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以后改由地方官长兼领诸军奥鲁并管领军户,只有部分蒙古军和色目军保留奥鲁官。军户必须出军,政府发给口粮与衣装。北方军户可免科差,占田四顷以内免交地税,元初还可免当杂泛差役与和雇和买。成宗以后,除边远出征军士之外,其余军户和民户一样承担杂泛杂役、和雇和买。南方新附军户的军士与家属均可支取口粮,但要承担杂泛差役与和雇和买,田土还要纳税粮。汉军户普遍实行正、贴军户制,数户中择丁力强者出军一名(称正军户),其余各户(称贴军户)出钱相助。正军户无丁可出时,由贴军户出军,正军户出钱津助,但正、贴地位不变。明承元制,建立军户,划归五军都督府管理。卫所军士及其子孙均入军户,编入军籍,世代充军。若军户全家死亡,由原籍族人替补。军户必须随军屯戍,既承担兵役,又为国家屯种并缴纳田赋。至清代,所编屯卫兵丁及充配为军者,其随配子孙及到配所生子孙皆入军籍,称军户。《清会典·户部》载:“凡户之别,有民户,有军户。”[51]
元朝时期,实行“诸色户计”制度,把全国的人口按照不同的类别分成十种。“军、民、站、匠、诸色户计,各乡保村庄丁口鼠尾薄一扇,各户留空纸一面于后,凡丁口死亡,或成丁,或产业,孽畜增添、消乏,社长即报官,于各户下,令掌薄吏人即便标注,凡遇差发、丝银、税粮、夫役、车夫、造作、起发、当军,检点簿籍,照各家即目增损气力分数科摊,据即目实在丁口、事产、物力符同,给户贴、造籍册。仍细注元签时属何属,再拨属何属。目今现属何属当役,因而将民籍、站籍、匠籍,诸一切户籍细细目,手持造籍各三本,以为定例。”[52]其中,军户是元朝户籍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元朝时期,军户包括役户并区分为蒙古、探马赤、投下的军户和汉人军户,其数量为720000户。[53]军户因为要服军役,所以不像民户那样服差役,但军户中有一种特殊身份的群体,就是军匠,这个群体隶属军籍,在中央侍卫亲各卫及诸路翼分万户府分别造作,他们的身份和其他为国家服役的工匠一样,终身为国家服务,并劳役繁重,唯一和系官匠户的区别就是他们隶属于军籍。(www.chuimin.cn)
明朝初期,沿袭元朝的政策。洪武二年,政府发布命令,“凡立户收籍,洪武二年令,凡各处漏口脱户之人,许赴所在官司出首,与免本罪,收籍当差。凡军、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三年,令户部榜谕天下军民,凡有未占籍而不应役者,许自首,军拨卫所、民归有司,匠隶工部。”[54]当时军户来源有两种,一种就是原来元朝时期的军户仍然为军户,另外一种就是参加元末农民起义的军队被划为军户,不得回原籍。明朝时期,军户的数量庞大,据永乐二年御史陈瑛说:“以天下通计,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55]军户在明代各类户口中,居第二位,排在民户后面,可见军户在当时全国的地位。
由于军户的数量庞大,在明朝初年,由于土地荒芜等情况,便出现了军户的屯田制度。对于军户屯田的管理,洪武年间的诏令说:“诏诸郡县军户以田三顷为率,税粮之外,岁免杂役,若有余田,计其余役,与民同。”[56]可见在赋的方面,军户和农户相同,只是在役的方面,军户和民户具有差别。也就是说和前朝一样,明朝时期存在着大量的军户。这些军户,尤其是前期的军户,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从事各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他们和普通农户的差别就是他们要服军役,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没有任何的特殊待遇,因此有学者就认为军户的地位要低于民户。这种制度,到了后期越来越不能调动军人的积极性,在明朝后期慢慢趋于消亡,被募兵制所取代。关于景德镇军户的情况,《浮梁县志》有明确的记载,“浮梁军籍有饶所屯军,有淮藩护军一有边卫操军,而运漕者则惟饶所屯军也。屯军之制,洪武间每名给建德县没官田若干亩,屯种充饷,守御郡邑。至成宏中,方领漕运,享此屯利,承彼重役,固裕如也。而建德路遥,且隔省属,日久失业,屯田为巨族占没。隆万以来,已有逃亡,明末士兵之乱,军民十去八九。国朝顺治初有旨,暂借承运屯丁,不准胜任,扯淮藩护军与边卫操军,一同承担。继因护操军亦多贪害,遂波及平民,或同姓氏或共里甲一概株连,始民与军犹相互讦愬,迨构讼无力,民至自愿承运,以解一时之宽,然已子孙之累矣。至若漕膄更造或修正多伐坟宅庇木,居民有无告子苦,易辙良法,浮之军民引领实甚焉。康熙二十一年,署知县陈淯申请都督部院于三款内一款云一军丁之扳害宜除也。查军家民户版籍各殊。每于承造运船之时,动辄妄扳民户,遇一同姓之民则捏己族余丁,控告帮运。见一成才竹树,则云大造价买,竟肆戕伐,甚而兜揽民户,妄称军籍。尤有久死,故绝之军假砌现在,蔓害平民不一而止。及经告发有司,虽分泾渭,剖断是非,而蚩蚩愚民,早为强军骚扰,不堪其苦,所当急请宪示,勒榜严禁者也。奉批示军丁害民,业已徼行粮道,严查勒石通禁缴。”①扎在浮梁的军户特别有势力,对民户百般阻挠或者欺诈。这样,对于景德镇而言,大量的军户或者军匠能够利用的最好资源就是从事陶瓷生产,这样我们可以据此推断景德镇存在的军窑生产的模式。
有关景德镇民窑制度研究的文章
文中阐述了在当时军队内部以“伍”为基础的联保制度,是当时统治阶级控制军队的另一种手段。通过“什伍相结,上下相联”的制度,可以确保“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但只有纪律严明,才能使军队在战争中取胜,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伍有干③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伍有诛。......
2023-08-04
根据上面的叙述,可知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国都,都推行着西“城”连结东“郭”的布局。到春秋时代,中原诸侯中的一些大国,在相互争霸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国都力量,有采用这种布局的。春秋战国时代战争十分频繁,建筑城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军事上的防守设施。春秋时代各国纷纷修筑城郭,都是为了防御。文化区的设置,也是战国时代都城的一个特点。......
2023-10-12
刚才说过,汉代以后的乡治制度,名存实亡,所以下面但就组织上的变化,略为叙述。至于元、清两代,以异族入主中国,则于此制度之中,更寓有防备汉人造反之意。[4](一)古代之传疑的乡治制度,何以与井田制度有关?(二)何以管仲与商鞅所实施的乡治制度,含有军国主义的精神?(三)试述秦汉乡治制度之内容。(五)何以乡治制度与现代民主政治下之地方自治制度不同?汉文帝的诏书,对于这制度的性质,更说得明白。......
2023-08-17
周人相信天,所以他们对人间权力最高地位的称呼,是天子。经过策命礼,天子将一块土地和一部分人民交给一个人去进行武装殖民。封建是分层的,一层一层分封下去,也就是将统治责任与权力一层一层分配下去。亲族称呼转化为爵称,显示了由父亲封给儿子,甚至由儿子封给父亲的过程。分封出去的权力只是暂时交给这个人,他死了,形式上天子就将权力收回,重新任命,重新交付任务。用这种方式,周人才能维系那么久的封建稳定。......
2023-08-28
军队领导体制是指军队领导体系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相互关系等,主要是保证国家或政治集团能够高度集中地控制着军队的领导权、军队建设权和军事训练权。在世界新军事变革中,改革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是军队建设的重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战争,减少领导指挥层次、拓宽领导指挥幅度,打造精干、高效的领导指挥体制是未来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2023-07-07
水权初始配置规定了总量控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统一调度制度和预留份额制度。通过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安全保障。在《意见》出台之后,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用水效率红线确定的目标,组织修订本行政区域内各行业用水定额。......
2023-07-01
南宋临安“行”“市”组织,比北宋东京种类更多,在城内外分布更广,而且在社会经济上所起作用也更大。《咸淳临安志》卷一九“市”条,在列举十七个主要“市”“行”后说:“以上团市,皆四方物资所聚,姑载其大略,余不悉书。”“市”和“行”“团”所以会分得如此多而细,是为了便于官府管理,从中抽税,以及提供官府所需物品和差役,或买卖官府多余的物品。因为每种商品的时价必须由“行”统一规定,市价就有“行市”之称。......
2023-10-12
西周、春秋时代,天子的王畿和诸侯的封国,都实行“国”“野”对立的乡遂制度。“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郊”。因此西周国都的布局有一定的特点,既有贵族的宫殿区,又有“国人”的居住区,更有军队的驻屯地。西周都城的这些特点,是在不断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西周都城有大规模的城墙的建筑,可能是从文王建都于丰开始的。武王克商以后,又建都城于镐,称为宗周,在今西安西南沣河中游东岸。......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