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景德镇陶瓷业的兴起与民窑制度密切相关

景德镇陶瓷业的兴起与民窑制度密切相关

【摘要】:这种发达的陶瓷业生产为景德镇官窑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纵观景德镇官窑,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它的出现和成长完全依赖于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御窑厂的设立,是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史上的标志事件,它的成立宣告了景德镇陶瓷业唯我独尊的地位,而这一地位的确立完全是景德镇民窑业长期生产和创新带来的结果。

三、官窑赖民窑而兴

宋朝时期由于景德镇陶瓷业慢慢闻名于世,政府也加强了对景德镇陶瓷生产的管理。“(元丰五年)八月置饶州景德镇瓷窑博易务。”[24]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景德镇每年上缴国家的税收达三千三百三十七贯九百五十七文[25],基本相当于一个经济强县的税收,可见景德镇陶瓷业在宋朝时期的发达程度。这种发达的陶瓷业生产为景德镇官窑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了元朝时期,政府设立了浮梁瓷局,加强了对景德镇陶瓷业的管理。“至元十五年,置曰浮梁瓷局(秩正八品),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正九品)。”[26]元朝时期,景德镇的税收更是惊人,每年上缴国家的税收至少在25000贯以上,其实际数目是宋朝的七倍略强,说明了景德镇陶瓷业在元朝时期的市场份额也进一步扩大。[27]由于元朝采取官匠制度,使这一时期设置的瓷局在某种程度上就具有官窑生产的性质。至明朝以后,形成了在中国独尊的御窑制度。

纵观景德镇官窑(包括御窑),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它的出现和成长完全依赖于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宋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景德镇民窑业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产品的再次革新,生产出胎薄釉净、色泽如玉的青白瓷。由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使其销售范围也越来越广,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国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景德镇陶瓷业生产的声望和名气。“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28]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的质量远远超过了“如玉如冰”的越窑,使釉的质感几乎具备了与玉器没有差别的质地,受到了各界的欢迎。

宋代由于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陶瓷业的兴盛,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以争夺市场,各地窑场在技术和产品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出现了专门为宫廷生产陶瓷的窑场,比如汝窑和汴京官窑。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对于偏于江南一隅的景德镇而言,无论从交通还是地理位置来说对其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具备特别有利的条件,但景德镇民窑的工匠能不断创新,烧制出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青白瓷,并在景德镇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瓷窑体系,包括吉安永和镇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29]景德镇也在全国陶瓷业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出来,奠定了自身的基础,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出现了在景德年间昌南镇被改为景德镇的事情,这都归功于民窑业的兴盛为官窑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宋朝相比,元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统治手段的落后,在政治控制、商品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倒退,也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制瓷业方面,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蒙古人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对那些抵抗强烈的地区采取屠城的政策,从而使北方制瓷业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南方的窑场却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尤其是景德镇的制瓷业更是逆流而上,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在制瓷原料方面,改变了原来陶瓷业仅仅采用瓷石的单纯“一元配方”,慢慢形成了开采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升了烧成的温度,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并成功烧造出大器型瓷器。在制瓷工艺方面,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成为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高温烧造加上釉下彩的成功烧制成就了景德镇在全国陶瓷业中独尊的地位,在其他地区制瓷业慢慢衰落的情况下,景德镇的陶瓷业能得以发展,奠定了后期各方面发展的基础。

景德镇民窑业长期的不断探索,为自身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功实现了自我的推销,在中国陶瓷业的激烈竞争中突围出来。由于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中,较少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尤其是战争的影响,形成了明朝时期景德镇民窑业的辉煌时期。

相比元朝而言,明政府在各方面的控制开始减弱,尤其是对民间政治经济的强大压力开始减少。这种变化,再次促使了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城市也逐渐繁荣起来。在对工匠的控制方面,也改变了元朝时期工匠长期不得自由的情况,工匠只要在官府服务三个月就能自由地进行生产。“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30]如果不能赴班者,只要交相应的银两就可以获得相应的人身自由。“住匠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31]虽然明朝时期仍然对工匠有严格的人身控制,但相比较而言,明朝时期工匠在人身自由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也促进了景德镇民窑业辉煌的出现。(www.chuimin.cn)

进入明朝以后,全国其他地方的窑场生产进一步萎缩,钧窑体系的窑场彻底停烧,在南方长期和景德镇处于竞争地位的龙泉窑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单纯的青釉瓷已经不能和景德镇陶瓷业生产百花齐放的局面相提并论,最后也慢慢衰落。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业生产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首先,元朝时期开始出现的青花瓷器,在明朝时期受到了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进入了批量生产的历史时期,并成为景德镇陶瓷产品杰出的代表之一。其次,这一时期,景德镇工匠在吸收前代彩瓷烧造的基础上,烧造成功釉上彩,并结合前期烧造的釉下彩,创新出斗彩。景德镇明朝时期的这一制瓷业工艺方面的创造成为中国陶瓷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和青花瓷器一起奠定了景德镇世界瓷都的地位。

景德镇民窑业的长期发展和创新赢得了官方的认可,在明朝洪武年间,明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生产宫廷瓷器的御窑厂。御窑厂的设立,是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史上的标志事件,它的成立宣告了景德镇陶瓷业唯我独尊的地位,而这一地位的确立完全是景德镇民窑业长期生产和创新带来的结果。

御窑厂的设立,对景德镇陶瓷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御窑厂在景德镇的设立对景德镇来说是巨大的荣耀,任何产品打上了景德镇印迹就成为一种精品的象征,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可以因为这一机会带来自身地位的再次提升;另一方面,御窑厂的生产霸占了景德镇陶瓷业生产中大量的优秀工匠,独占景德镇制瓷业高质量的瓷土和最好的原料,并设置了各种规定来限制民窑业的发展,对民窑业发展也是一种阻力。“正统三年十二月丙寅,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嫡戍口外。”[32]随后,宫廷再次禁止民间烧造黄、紫等颜色的瓷器,“正统十二年十二月甲戌,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喻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稿者连坐。”[33]大量的限制和对优秀工匠的征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

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御窑生产体制落后,工匠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管理制度僵化,存在贪污浪费的情况且浪费日益严重。嘉靖年间,由于燃料价格的上升,民窑的窑炉经过改革,在燃料消耗等量的情况下,产量却是官窑的几倍。“陶官窑五十八座:除缸窑三十余座烧鱼缸外,内有青窑系烧小器,有色窑造颜色,制圆而狭,每座止容烧小器三百余件,用柴八九十扛;民间青窑约二十余座,制长阔大,每座容烧小器千余件,用柴八九十扛,多者不过百扛。官、民二窑藁柴一之,埴器倍之。”[34]因此到了后期,官窑生产陷入了困境,采取了“官搭民烧”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民窑业生产的兴盛,景德镇民窑生产通过长期的努力维护了自身地位,并再次得到官方的高度认可。

清朝前期,由于战争的破坏,景德镇御窑生产和民窑生产几乎陷入了停顿。直到康熙时期才迅速发展起来。因为御窑生产仅仅供宫廷使用,所以大量的官员所使用的瓷器也只有靠民窑的生产供应,从而促使民窑生产中的仿烧瓷器和霁红器慢慢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和官窑生产形成了相呼应的局面,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业的兴盛。

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经过民窑的不断努力以及生产技术和材料上的创新,使其在千年陶瓷生产过程中总能引领陶瓷业发展的方向,并引起了官府的重视和支持,出现了景德镇陶瓷业官窑和民窑生产共同繁荣的局面。与其他地区的官窑相比,景德镇陶瓷业的兴盛更少依靠政府的支持,相反更多的是民窑业的发展带来了官窑的设立和兴盛。由于民窑业出现的繁荣局面,才为景德镇官窑业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不断促进官窑生产在各方面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