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景德镇民窑制度:历史械斗分析

景德镇民窑制度:历史械斗分析

【摘要】:随后,被激怒的都昌人迅速组织起上千人,带领枪械,在城区进行游行示威,到里村的时候,双方发生大械斗,造成上百人死亡、数百间房屋被焚烧的惨剧。在漫长的景德镇制瓷业历史上,各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出现了多次的罢工运动。

二、景德镇历史上的械斗分析

大量的外来人口为了经济利益涌入景德镇,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纠纷。按有关经济学理论的解释,由于资源稀缺、利益差别、价值观念冲突等原因,人们在交往和经济活动中常常会发生冲突,而冲突太多必然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也必定影响团体和个人利益。若不对冲突加以限制,冲突双方就会处在无休止的争斗中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由于各种复杂的关系,包括同乡和血缘关系、行业利益,长期以来,形成了景德镇自身的冲突文化,也使得这个城市的发展打上了自己独特的烙印。“查景德镇四县接壤,诸省商民流寓业聚杂处,中间善恶难分,该镇巡抚捕事务原属附近桃树镇,巡检不足弹压。嘉靖四十二年,饶州府通判方叔猷建议本镇统辖浮梁县里仁(即今日景德镇)长香等都一十三里,居民与所属鄱阳、余干、德兴、乐平、安仁、万年及南昌、都昌等县杂聚窑业佣工为生,聚居既多,盗贼间发,旧规设有巡检专管巡捕事外,又于十三里每里设约副保总四名,就本里人户僉点,半年更换。其捕盗事宜委管厂官总理。如附近县不服勾摄钤束者,许本官指实呈道重责问遣。万历十年以来,会议将本府督捕通判改驻景德镇兼理烧造。”[49]

外来人口在逐利过程中,与饶州本地七县产生了利益冲突,于是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相互博弈,便有了某种势力和实力划分的范围,比如行业垄断。而在冲突过程中,任何个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依靠同乡、同族的势力才行,以同业停工和对方斗争。行为方式是齐禁,以集体力量来对抗,这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和最有效的方式。“然镇官民窑户,每窑一座需工数十人,一有所沸,辄哄然停工。虽速须贷不计也。白土行把持尤甚;窑户不合,客遂齐禁,而无一人敢以贷售户;牙行不合,遂齐客禁,而无一人慑贷投牙。此又镇俗之最刁者。”[50]

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瓷业发展史上,为了经济利益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罢工和械斗。“嘉靖十六年大浸水涌,浮乐之民相角聚众杀掠,副使杨绍芳抚戢逾岁月而定。三十六年推官范永官署厂设法严肃诸仁,赖其甚惮之。四十三年,通判陈学乾,每里设约副四名,严令捕盗别县民有犯而逃归务在必提。万历三十年又洪水临流,架宇者崩滚而下,伤民无数,附河窑俱倾傭,无所依游于街市喧呼,周起元严平杀之,禁幸遂。靖三十二年,饶七邑民与都昌人为斗,忿彼地善诉也,鸣锣攘臂以逐都昌为辞,而亡赖者乘以抢夺。适通判杨论至,申明保甲法,期以必行,民始肃。”[51]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景德镇的瓷业工人曾经发生多次的械斗,尤为典型的是饶州七县和都昌人发生的大械斗。由于都昌人在景德镇的迅速发展,逐步取代了饶州本地人在景德镇制瓷业中的地位,饶州七县联合起来,开展了驱逐都昌人的械斗,械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因为政府的强制介入,才平息了这场械斗,但对后来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www.chuimin.cn)

民国时期,发生了著名的都乐大械斗,也对后来景德镇的制瓷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在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以后,整个江西动荡的情况下发生的。景德镇里村是旅景乐平人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乐平马姓、方姓、童姓为主,其职业有务农的、烧石灰的、制造匣钵和开采制造匣钵土的。由于民风强悍,连警察也很少到这个地方抓丁。1927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饶州会馆聚众赌博,政府出动警察抓人,但他们竟然打死警察。打死警察后他们发现罪责难逃,为了扩大事态,就怂恿里村一带的农民,说政府禁止饶州会馆(主要是乐平人)演戏,大约五六十个人携带大刀、煤油向城区进发。当他们经过都昌会馆的时候,发现都昌会馆在演戏,不明真相的民众认为都昌会馆可以演戏,饶州会馆不可以,是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于是冲进都昌会馆焚毁了该会馆,并杀死几个都昌人才返回里村。随后,被激怒的都昌人迅速组织起上千人,带领枪械,在城区进行游行示威,到里村的时候,双方发生大械斗,造成上百人死亡、数百间房屋被焚烧的惨剧。

事态扩大以后,为了防止乐平人的报复,政府派出了工人纠察队、人民自卫团、商民自卫团封锁了里村出入城区的道路,阻止乐平人进入城区。但部分都昌人仍然在市区里面杀人,秩序相当混乱。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江西省政府派出一个宪兵营来景德镇维持秩序,这才慢慢稳定下来。

长期形成的瓷业制度受到冲击或者破坏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罢工运动。在漫长的景德镇制瓷业历史上,各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出现了多次的罢工运动。各方来到景德镇的目的都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漫长的博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行业制度,要想实现经济利益,必须把冲突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否则各方会出现“共输”的情况,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形成的景德镇瓷业制度中就明确地规定了如何处理各方的关系,或者可以说在长期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慢慢促使大家按照制度规范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对民窑制度和制度文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