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行会形成和发展历程-景德镇民窑制度研究成果

中国行会形成和发展历程-景德镇民窑制度研究成果

【摘要】:[38]中国行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成了许多特点。在罢工期间,单个工人不能擅自复工,否则可能遭到最严格的处罚,被永远逐出景德镇,终身不能从事这一行业的生产。工人行会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行会组织的冲击和瓦解。

一、中国行会形成和发展历程

行会也称行帮,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逐渐发达的产物。隋唐时期,由于国内环境安定,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中出现了手工业作坊,为了排斥外来的竞争者,保护有限的市场,便出现了同行业之间联合的组织。为了维护行业团结,确保行会目的实现,便产生了由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习惯法,对会首的职责和会员的条件也有明确的规定。

两宋时期,行会法进一步完善,行会也建立了更严密的组织体系,规定了自身运作的行业纪律。它通过习惯法对行业经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对内组织和分配货源;对外在经营上排斥非用户。这一时期,官府的管理也渗入到行会,通过行会对工商业者进行管理和征税。

明朝中期以后,会馆开始出现,这时期的行会就具备业缘和地缘的双重功能。会馆的出现和建设对工商业也就意味着他们有固定的场所来讨论和执行行会的规定和措施。清朝时期,是行会发展和完善的鼎盛时期,行会的习惯法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某一行业的开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履行相关的手续;第二,市场、价格、产品的质量规格式样都有明确的规定,来限制市场竞争;第三,招收徒弟和帮工也有明确的数量限制,不许多收;第四,权利和义务,行内成员的相互关系,工资以及倒闭、疾病死亡的救济帮助;第五,罚则与执行,对违反行会规定的习惯法的处罚由谁执行,凡诸商业与手工业活动所涉及的商事活动、商业生产的各方面都有规定。[38]

中国行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成了许多特点。(www.chuimin.cn)

首先,行会设立的目的是防止来自行会内外的竞争,维护行业自身的利益。因此在行会习惯法的制定方面无不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进行,行会通过习惯法来限制开业,对新开业者收取数量不菲的费用,甚至不开放新开业者的从业资格,统一分配市场和原料、统一市场定价等来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在景德镇陶瓷圆器业生产制度中明确规定了“过帮”制度,也就是各行业的工匠不得跨行,如果需要跨行的,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在琢器业授徒制度中也是如此,只能雕削工授徒,每五年一届,平时不得收徒,期满后叫“开禁”;如果有的年份缺人,也要满三年,叫开“放脚”,但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收徒,每次只能收一个徒弟,还需要到行会那里缴纳购买名额的费用,才取得招收的资格。

第二,行会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每个等级的人员有合乎自己身份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报酬。圆器业中包括地下头、画坯头和装坯头。地下头领导打杂、做坯、印坯、利坯、剐坯、刹合坯,然后每个头又能带自己的徒弟,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在他们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要完成一个等级鸿沟的跨越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第三,习惯法的形成。到了清朝晚期,行会的数量迅速地增多,慢慢改变了原来单纯保护本行业的作用,尤其是后来出现了工人的行会。其习惯法指向了作坊主、商户,目的是增加工人工资和提高待遇。这种行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单个工人在自身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得不到维护的现象。景德镇在各个行业都存在着大量这样的工人行会。当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工人会去寻找“街师傅”来解决问题,一般小的事情,双方到茶馆去讨论问题如何解决,最终确定解决的方案。如果方案不能满意,工人可以在“街师傅”的带领下进行罢工,进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在罢工期间,单个工人不能擅自复工,否则可能遭到最严格的处罚,被永远逐出景德镇,终身不能从事这一行业的生产。工人行会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行会组织的冲击和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