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景德镇本土从事陶瓷生产的可以被称为景德镇当代民窑业。这一方面引起了购买者的不满,另一方面对景德镇陶瓷生产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对景德镇陶瓷生产而言,这个一向以瓷器闻名天下的中等城市,经过国有瓷厂的改制,许多瓷业工人下岗。......
2023-11-28
四、景德镇民窑业的辉煌时期
元代景德镇民窑业的成熟为景德镇陶瓷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明朝时期,虽然全国仍然有许多地方进行陶瓷生产,但无论从生产规模、产品质量、陶瓷工艺等各方面都无法和景德镇相比。在这种情况下,景德镇陶瓷业生产在全国形成了垄断地位,成为中国唯一的陶瓷生产中心,体现这一中心的最特殊的标志就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御窑厂的设立。
元代以前的景德镇陶瓷生产,都属于民窑陶瓷生产的范畴。即使存在为官方生产瓷器的事情,也仅仅是按照官方的要求,生产出官方需要的产品。虽然目前没有史料表明这种生产是以赋税的方式来进行交换,或者就是简单的商品交换的关系,但可以确认一点,官方不介入具体的生产过程。
御窑厂的设立改变了这一生产方式,御窑厂从明朝初年成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长达500年之久。它采取由官方投资建厂,由官方挑选优秀的工匠进行生产并由官方进行管理的生产模式。生产的产品仅仅为了满足皇家生活的需要,或者是用于赏赐,不以商品的模式来参与市场交换。
御窑厂的设立改变了景德镇延续千年的陶瓷生产模式,对景德镇民窑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御窑厂把陶瓷生产的优秀工匠尽可能地纳入自己的生产模式中去,并通过制定政策来进行技术的保密,使得民窑业生产的自由创造力受到了限制。其次,御窑的生产垄断了优秀的陶瓷资源,上等的瓷土原料被官方垄断,民间不能使用,如果使用被发现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德镇民窑业的蓬勃发展。
但这种限制是短暂的,到了明中期以后,由于官窑生产的极大浪费,政府难以为继,便把部分御窑生产的产品分派给有实力的民窑来生产,形成了“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一方面放开了对民间使用陶瓷原料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窑业生产的水平。要想达到御窑瓷器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从而更进一步加速了民窑业的繁荣。
图2-5 建设中的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
图2-6 龙珠阁(www.chuimin.cn)
图2-7 观音阁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反抗,明政府在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被迫废除了匠役制,采取了对工匠的“以银代役”或“当班”的灵活制度,在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更是一律采取“以银代役”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工匠的控制,对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与此同时,明政府也放松了明朝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海禁政策。在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开放海禁,实行对外贸易的合法化,这对渴望中国瓷器的亚洲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是一个福音。
明朝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在元朝的基础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明朝初期由于御窑厂的设置,限制了景德镇民窑生产高端精美瓷器的道路,但并没有完全影响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陶瓷用品成为普通民众的重要生活用品,因而在明朝初期,景德镇民窑生产的低端陶瓷产品成为国内市场的重要产品。到了明朝中期,随着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景德镇成为世界陶瓷业的中心。
明朝后期,虽然有战乱的影响,但景德镇陶瓷业在海外贸易的刺激下,继续发展。到了清朝初期,景德镇仍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在海外贸易的继续影响下,景德镇民窑业也继续发展,并学习引进西方技术,创新地实现了粉彩瓷器的制作。采用黄金为颜料,使得粉彩显得富丽堂皇,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和世界接轨的趋势。
清朝中期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更加辉煌,民窑业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就民窑生产的产品而言,也开始出现了分化,一种是专供社会上层使用的奢侈品,这些产品不惜成本地追求新奇和昂贵,满足人们的虚荣心,另外一种仍然是以青花为主的民间普通生活用品。
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生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体现西方元素的产品越来越多。随着西方社会进入近代,许多欧美瓷商来到景德镇或者通过对外贸易公司来定做符合西方审美观点的瓷器,这些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慢慢影响了景德镇的陶瓷创作风格。
清朝晚期是整个中国传统经济的衰退期,由于西方国家也掌握了制瓷技术,并采取了现代的生产方式,在陶瓷生产上慢慢通过现代科技解决了自身原料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对中国产品不再过分地依赖。景德镇的陶瓷业也开始走向衰落。“中国之销数日绌而外洋之浸灌日多,揆厥所由,实缘窑厂资本未充,不能与之相竞。盖该镇(指景德镇)自军兴以后,元气未复,又一熸于火,再沦于水,于是年复一年,利日以微,货日以窳,期行销内地,即通都大邑亦少精致之品,迄无人维持而补救之,遂一蹶不振。”[12]缺乏足够的资金,再加上技术上的落后,不能生产出当时各方需要的精品瓷器是造成景德镇陶瓷业衰落的核心原因。清末陶瓷业的衰落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几千年的陶瓷生产到了清朝晚期,其制度上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桎梏,限制了景德镇陶瓷业生产的自由创造力;另外一方面日本陶瓷业迅速发展,开始取代中国成为陶瓷的出口国;再次,不公正的条约也影响到了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到了清朝后期,西方国家所有的产品仅在中国征收百分之五的进口统一税,而中国产品却要征收各种繁重的赋税。这样,失去国外市场的景德镇陶瓷业也逐步失去了国内市场,进而使得具有千年辉煌历史的景德镇最终成为近代世界陶瓷业发展的局外人。
有关景德镇民窑制度研究的文章
那些景德镇本土从事陶瓷生产的可以被称为景德镇当代民窑业。这一方面引起了购买者的不满,另一方面对景德镇陶瓷生产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对景德镇陶瓷生产而言,这个一向以瓷器闻名天下的中等城市,经过国有瓷厂的改制,许多瓷业工人下岗。......
2023-11-28
民窑制度也是景德镇陶瓷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极具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的一部分。宋元时期是景德镇民窑制度的形成时期,由于景德镇陶瓷生产日渐成熟,陶瓷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单靠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已经无法实现陶瓷生产的需要。......
2023-11-28
因此,景德镇慢慢取代北方,成为中国新的制瓷业中心。虽然和北方拥有政府支持的官窑生产相比,景德镇的民窑陶瓷生产仍然没有取得绝对的控制地位。这说明,景德镇当时的卵白瓷器以官方枢密院定制生产的最好。铜红釉和钴蓝釉是元代景德镇又一重要的民窑陶瓷技术创新。......
2023-11-28
近代以来,虽然景德镇陶瓷业的生产没有间断,但由于受战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景德镇陶瓷业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劣势造成了景德镇瓷器的销售受到极大的影响。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商赴京请撤销关税,力求减轻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负担。再加上其他各种名目的税收,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业发展步履维艰。......
2023-11-28
据《浮梁县志》记载,浮梁在东晋时期被称为新平镇,意为新平定地区的意思,归鄱阳郡管辖。1988年,重新恢复设立浮梁县。据康熙刻本的《浮梁县志》记载,浮梁县共辖十个乡共56个都,此外还包含县城内部的4个隅。设县令一人,管理全县的事务。......
2023-11-28
两大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互不干涉,形成自身独特的行业制度规范。花朝,即农历二月十二日,是圆器行业规定开工的日期。“歇手”,农历十二月十三日,圆器行业规定这天停工,工人不再做坯,故叫“歇手”。[29]圆器行业采取严格的招徒制度。由于自身特殊的利益,以及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模利行便慢慢形成了严格的行业制度。......
2023-11-28
它不仅论述了当时景德镇陶瓷业的生产、市场、税制、装饰等情况,还论及了国内其他名窑生产的情况,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乃至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宝贵史料。同一时期对景德镇的陶瓷论文和专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