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厂的设立改变了景德镇延续千年的陶瓷生产模式,对景德镇民窑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工匠的控制,对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清朝中期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更加辉煌,民窑业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2023-11-28
一、民窑制度概念的界定与形成
景德镇制瓷业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宋代开始,景德镇便成为全国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制瓷业不仅是一方民众的衣食产业,同时还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政务。而后,随着陶瓷业从业人员的增多,陶瓷生产规模日渐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传统景德镇陶瓷生产包括官窑和民窑两大体系,而民窑陶瓷生产更是景德镇陶瓷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石。随着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民窑生产也从自发到有为,逐渐形成了一套规则、特定习惯、行业制度。这些制度对景德镇陶瓷业生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的陶瓷制度与瓷业发展和城市生命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五大名窑先后式微,唯有景德镇千年窑火生生不熄且越烧越旺,并且独领风骚数百年,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在造就这一奇迹的诸多因素中,景德镇民窑陶瓷制度和制度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1.制度的含义
制度,按《辞海》有三种含义:第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第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第三是,“旧指政治上的规模法度。”[1]而《辞源》就“制度”一词则拥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指“法令礼俗的总称。易节:‘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书周官:‘考制度于四岳。’《汉书元帝纪》:‘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第二指规定、用法。[2]此外《新华词典》对制度也有两种解释,第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章程。”第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3]
马克思在论及制度时说:制度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从人们的交往和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才有存在和发展”[4]、“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5]。此外,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将制度定义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总和。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6]而对“制度”一词做出更明确的解释则是旧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著名代表人物康芒斯,“如果我们要找出一种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一切所谓属于制度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为控制个人行为。集体行动的种类和范围很广,从无组织的习俗到那许多有组织的所谓‘运行中的机构’例如家庭、公司、控股公司、同业协会、联邦储备银行以及国家。大家所共有的原则或多或少是个体行动受集体行动的控制。”[7]
新制度经济学家虽然不认同旧制度经济学家的许多观点,但就制度的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著名代表人物诺思在其代表作《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能约束主体福利或效应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8]德国学者柯武刚和史漫飞在其《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对制度进行了分类。他们根据制度的起源把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所谓内在制度是群体随经验而演化的规则,而外在制度是外在地设计出来并靠政治行动由上面强加于社会的规则。[9]
从以上不同的概念可以看出,制度无非是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按照不同的性质来说,它包括两种类型,即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包括宪法、法令、产权等方面的内容;非正式规则包括道德约束、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内容。
2.景德镇民窑制度
所谓“民窑制度”是相对于官窑制度而言的,指在长期陶瓷生产过程中,各行业根据生产的需要,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它是景德镇陶瓷生产各方面利益长期博弈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属于内在制度的范畴。(www.chuimin.cn)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解释,由于资源稀缺、利益差别、价值观念冲突等原因,人们在交往和经济活动中常常会发生冲突,而冲突太多必然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也必定影响团体和个人利益。若不对冲突加以限制,冲突双方就会处在无休止的争斗中同归于尽或两败俱伤,这样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利益。
清道光《浮梁县志》记载:“嘉靖十六年大浸水涌,浮乐之民相角聚众杀掠,副使杨绍芳抚戢逾岁月而定。三十六年推官范永官署厂设法严肃诸仁,赖其甚惮之。四十三年,通判陈学乾,每里设约副四名,严令捕盗别县民有犯而逃归务在必提。万历三十年又洪水临流,架宇者崩滚而下,伤民无数,附河窑俱倾傭,无所依游于街市喧呼,周起元严平杀之,禁幸遂。靖三十二年,饶七邑民与都昌人为斗,忿彼地善诉也,鸣锣攘臂以逐都昌为辞,而亡赖者乘以抢夺。适通判杨论至,申明保甲法,期以必行,民始肃。然镇官民窑户每窑不下数十工,一工有事,故必扯累,窑户以为利或板以盗贼或诬以人命。在地 理犹易辩而告者,必求批越境提累,迁延隔岁,意不在结,惟以勾摄未斋挨托耳。至审结后即罪不过一杖,而被告家已尽破矣。周起元尝条其议于当事,谓在镇所犯之事,得请回归,结议可刁风稍息。近又有匿名诡名诬告,及至 准则。逃归本籍屡提不至,奸民各有所恃,每悬未了之案,而无形可寻,狡猾益甚,最难 伏者也。大都镇民土著者十之一二,余皆商旅客寓,虽有 并非浮邑纳赋当差之民,而四乡当因末作利厚,荒废本业,反为浮累云。”[10]
根据上述文字我们可得知,在历史上景德镇是一个土著人口只占十之二三,外来人口却占了十之七八的城市。作为一个工匠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城市,外来工匠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制瓷技术,还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然而,外来人口在逐利的过程中,与饶州本地七县[11]产生了利益冲突,由此引发了一场场大规模的冲突。相互博弈的同时,便出现了由某种势力和实力划分的范围,比如行业垄断。而在冲突过程中,任何个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依靠同乡、同族、同行的势力才能突破重围。而同行业动辄以停工和对方斗争(行为方式是齐禁,以集体力量来对抗和解决),这也是景德镇陶瓷业中行帮制度产生很大影响的一个原因。在外来人口中,都昌、抚州、徽州、南昌等占了较大比例,因此,景德镇民窑制度中也较多地印上了这些相对集中的外来人口的影响和习俗。从所谓“五府十八帮”的称呼中可以推断,他们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组织概念,更是一个生成制度的重要因素。如景德镇民窑分工制度就染上了很浓的地域色彩,具有强烈的帮派性。这显然与民窑工匠的人际交往圈和文化传统有关,也与利益博弈存在直接关系。在封建社会,手艺是一种社会资本,这注定了它的传承也带有很强的排他性。因此,出现将制窑业的技术“传子不传女”的习惯,也就不难理解了。
要使合作得以存在和维持下去,就必须把冲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内,这就产生了规则和制度。可以这样理解,合作使制度出现有了可能性,而冲突则让制度产生成为必然。景德镇陶瓷业在长期生产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为了生存需要和生产的正常进行,从业人员和团体把交往关系、社会关系、行业关系进行规范,使其成为约束和指导、规范相关人员的规定,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窑制度。与景德镇官窑制度相比,民窑制度没有了鲜明的政治性、等级性和命令性,却更多的具有地方色彩、宗族印记和民间行为,带有更多习惯法的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熟的行业运作机制、高度的分工和协作、行业自律意识、完善的销售渠道、以诚经商理念、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等。
从民窑制度产生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民窑制度本质上是社会化了的瓷业人员的一种结合方式,是稳定、规范了的社会关系,包括人员结构、利益关系、共同的活动规范和行为准则。有正式制度方面的章程、准则、规定;也有非正式制度方面的风俗、习惯、传统、道德等,而后者在景德镇民窑制度中显得更为重要,是民窑制度的主要方面和内容。这种制度一旦形成,就成为景德镇民窑生产和发展中的组成部分,成为民窑相关人员的一种存在方式和民窑业本身的发展方式。
3.文化与制度文化
“文化”,按照《辞海》的解释也有三种含义,第一种,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伴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第二种则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第三种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12]《辞源》对文化的解释为“文治和教化。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晋束微(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13]它一般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次。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和定势,并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制度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含有体系、规章、系统、体制、方法、秩序、条理等含义)。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社会活动要求人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社会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制度文化是解决和规范人与人之间行为的文化,具有很强的调适性。
一个社会和群体组织的正常运转,都依靠于某些规章的实施,以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符合要求。远古时代主要靠道德来约束,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主要靠法律制度来约束。制度本身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和体系,是一种运作方式,目的是要达到一种秩序。但制度的形成、运转、演变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并反映了人类的文明。虽然制度本身和文化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在现实生活中,制度体现了一种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与中国封建政治文化、中国家族文化、中国的道德文化、中国器物文化以及地方民风民俗文化等都有密切联系,在景德镇陶瓷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独具特色的景德镇陶瓷的制度文化也同时生成。
有关景德镇民窑制度研究的文章
御窑厂的设立改变了景德镇延续千年的陶瓷生产模式,对景德镇民窑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工匠的控制,对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清朝中期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更加辉煌,民窑业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2023-11-28
那些景德镇本土从事陶瓷生产的可以被称为景德镇当代民窑业。这一方面引起了购买者的不满,另一方面对景德镇陶瓷生产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对景德镇陶瓷生产而言,这个一向以瓷器闻名天下的中等城市,经过国有瓷厂的改制,许多瓷业工人下岗。......
2023-11-28
民窑制度也是景德镇陶瓷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极具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的一部分。宋元时期是景德镇民窑制度的形成时期,由于景德镇陶瓷生产日渐成熟,陶瓷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单靠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已经无法实现陶瓷生产的需要。......
2023-11-28
它不仅论述了当时景德镇陶瓷业的生产、市场、税制、装饰等情况,还论及了国内其他名窑生产的情况,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乃至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宝贵史料。同一时期对景德镇的陶瓷论文和专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2023-11-28
此外,景德镇建有九江分道、饶州分府和浮梁知县行馆来加强对景德镇各方面的管理。在景德镇驻军和管理部门中有一个特殊的机构,就是明代御窑厂成立以后设立的管理御窑厂的官员。可见御窑厂对景德镇乃至饶州府地方管理的重大影响。......
2023-11-28
因此,景德镇慢慢取代北方,成为中国新的制瓷业中心。虽然和北方拥有政府支持的官窑生产相比,景德镇的民窑陶瓷生产仍然没有取得绝对的控制地位。这说明,景德镇当时的卵白瓷器以官方枢密院定制生产的最好。铜红釉和钴蓝釉是元代景德镇又一重要的民窑陶瓷技术创新。......
2023-11-28
近代以来,虽然景德镇陶瓷业的生产没有间断,但由于受战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景德镇陶瓷业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劣势造成了景德镇瓷器的销售受到极大的影响。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商赴京请撤销关税,力求减轻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负担。再加上其他各种名目的税收,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业发展步履维艰。......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