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主动经验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动经验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建构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高度重视学习者的积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的经验进入学习情境的。

在我国教育学术语中,“教学”的概念同时包含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这两个方面。然而,在客观主义教学观的长期影响下,“教学”常常被片面理解为“教授”,即教学的意义在于由教师向学生灌输或传授知识,教学理论或方法的目标仅仅是如何提高这个传授过程的效率。这样的教学观不仅轻视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构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高度重视学习者的积极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传统教学设计首先是确立教学原则,例如,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③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④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与独立性的原则;⑤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⑥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⑦量力性原则;⑧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原则;⑨少而精原则;⑩统一要求教材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1]也有人提出高等教育的教学原则为:①科学性、思想性统一的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⑥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⑦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⑧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2]对于教学实践者来说,这些教学原则也许能够防止极端偏执的教学观和教学行为,但对实际教学过程基本上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教育理论,尤其是基本研究成果,必须通过一个或一系列中介环节,才能转化为教育实践。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应在中介环节上下工夫,相互接近,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避免实际工作的盲目性。”[3]

在以上原则基础上进行的传统教学设计,大体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下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www.chuimin.cn)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是必须明确,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是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建构主义下教学设计的步骤为:①教学目标分析;②情境创设;③信息资源设计;④自主学习设计;⑤协作学习设计;⑥学习结果评价。

CDIO工程教育改革模式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出发,秉承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工程教育的目标、课程、教学学习方法、教学实践环境、教师能力、考核与评估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规划。CDIO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建构主义指导下进行教与学。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CDIO调查了学生对改善教学方法的意见、采用符合培养模式要求的“最佳教学实践”和主动学习方法。作为CDIO改革模式的特别要求,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

建构主义视野中有许多教学模式与方法,CDIO特别关注“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或译作体验学习)。大卫·库伯(David Kolb)总结概括出了经验学习的基本特征。第一,经验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对杜威、勒温、皮亚杰的学习模式的回顾,库伯把学习描述为一个起源于经验并在经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教育不是“银行”,教学不是知识的存放,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学生只有通过质疑、实践才能成为主动发展的主体。第二,经验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的经验进入学习情境的。面对这样的事实,作为一个教育者,他不仅要传授新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处理或修正学生的原有经验。第三,经验学习是运用辨证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在库伯看来,学习本身充满了紧张与冲突,学生既要积极经验,又要反思观察;既要经历具体经验,又要实现抽象概括。第四,经验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完整过程。“它发生在所有人类环境,从学校到工厂,从研究实验室到管理会议室,也存在于私人关系和某地杂货店的过道中。它体现在人生的所有阶段,从童年到成年、中年和老年。”第五,经验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传统教育断定学习是个体的内部过程,把学习局限于书本、教师和课堂,而经验学习强调个人与环境关系的“交互作用”。第六,经验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库伯援引杜威的话说,社会知识是先前人类文化经验的客观积累,而个体知识是个人主观经验的积累,经验学习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知识与个人知识之间的转换,并把学习定义为“经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5]

库伯造性地提出了“经验学习圈”,将经验学习程序化、科学化。所谓“经验学习圈”,是由四个基本阶段构成的完整的学习系统,即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主动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经验学习圈不是一个“单纯的循环”,即平面循环,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基于经验学习,CDIO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个人、人际关系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也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技术基础知识,实现CDIO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