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摘要】:目标模式是至今最权威、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也是运用最普遍、影响最广泛的课程设计模式。(二)课程设计的其他模式1.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针对目标模式的局限由英国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课程设计以工艺学模式为主线,并兼其他模式,以一体化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及社会实际需要而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涉及指导思想、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组织开发、方法应用和评价反馈等,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构成了课程设计的不同模式。

(一)工艺学模式

工艺学模式又称“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的产物,以教育目标为核心来建构课程编制过程。

拉尔夫·泰勒(Ralph W.Tyler)及其学生希尔达·塔巴(Hilda Taba)发展了由博比特(Franklin Bobitt)和查特斯(W.W.Charters)所提出的科学管理课程与教学理论。泰勒认为课程编制过程可以概括为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四个阶段,即“泰勒模式”。塔巴在对泰勒模式进行修正后,提出了课程管理的八个步骤,即①诊断需要;②形成具体目标;③选择内容;④组织内容;⑤选择学习经验(活动);⑥组织学习经验(活动);⑦评价;⑧检查平衡性和顺序性。[1]塔巴的修正使泰勒模式更贴近实际,因而更具有操作性。他把课程领域划分为生成系统、课程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统三个部分,明确了目的与目标之间的区别,并将实现目标的手段也相应地区分为一般内容和具体内容或活动。

在国内,胡弼成在其博士论文中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作了系统的研究与梳理。他认为,知识、学生和社会这三大要素制约着培养目标的确立,而培养目标进而又制约着课程结构(图4-1)。[2]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如何,直接关系能否培养出即全面发展,又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不同的专门人才,来适应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如果课程结构不合理,必然使既定的培养目标不能完美地实现,从而不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陶冶的任务。

图4-1 三大要素、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

唐德海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论述了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王伟廉教授《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唐对课程管理的范围和关系作了如图4-2所示之界定。[3]

图4-2 课程管理系统基本领域

潘懋元、王伟廉教授指出,目前高等学校课程编制还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如果对过去和当代高校课程编制作一个经验性的归纳,可以归结出两种主要模式。一种可称作“经验演进模式”,另一种可叫作“科学设计模式”。经验演进模式延续了几代专家的经验,因而风险小,教学秩序不易遭破坏,但也有可能继承陈旧落后甚至错误的经验,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科学设计模式强调理性思维,主旨在于以一种新的课程结构代替旧的。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给课程设计者提供一个重新思考课程结构、用科学方法编制新课程的机会和动力。但其风险也大,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检验,同时又要做大量工作来进行方方面面的协调。但其若能获得成功,常常能给整个高教界带来一股朝气,使高等教育产生质的飞跃。他们同时指出,以上两种模式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在实践中这两种模式常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在课程编制的步骤上,他们归纳出4个组成部分:①确立目标和表述目标;②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形成体系;③实施课程;④对课程进行评价。[4]

可见,在高等教育课程研究领域,各位专家对课程编制的范围、内容和过程都有类似的观点。目标模式是至今最权威、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也是运用最普遍、影响最广泛的课程设计模式。

(二)课程设计的其他模式

1.过程模式(www.chuimin.cn)

过程模式是针对目标模式的局限由英国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提出的。目标模式的理论依据可追溯至反理性主义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现代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过程模式确立了总体教育过程中的一般性的、宽泛的教育目标,引进彼得斯的“程序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立足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原理及方法的详细分析。斯腾豪斯还认为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表现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赋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2.自然模式

沃克的自然模式实质上倾心于对成功的课程研制的自然过程的摹写,追求以自然科学的态度、思维和方法来认识和把握课程研制过程。自然模式共有三个要素:立场、研制、慎思。

3.情境模式

斯基尔贝克在对具体的学校情境进行微观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校本位课程研制模式,他提出的情境模式被认为是课程研制情境模式的典型代表。这一模式由五个具体阶段构成:分析情境,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解释与实施,检查、评价、反馈与重建。

4.实践与折中模式

施瓦布以对传统的“理论的”课程研制模式批判为契机,提出了一个在研究方向、过程、手段及指导思想上带有根本性转变特点的具体方案,即课程研制探究的实践与折中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审议作为一种方式,构成了实践与折中课程研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审议主体构成上,施瓦布阐明了一种“集体审议”的思想,即由学科专家、教师、学生、校长、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社区代表等人组成课程审议小组,共同评议、确定课程方案,以避免课程方案脱离实践情境,确保其平衡性。

5.批判模式

批判取向的课程论者,提供了对传统教育意识形态提出挑战的各种分析的模式。具体为三个问题:知识是如何通过学校来生产的;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来源于何处;学科要学生养成的世界观和技能是为谁的利益服务的。由于批判模式批判有余而重建不足,使课程研制陷入深深的困惑。

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要求的伴生物,是教育对社会发展要求所作的回应。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在我国经济转型、政治与经济地位改变的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无疑要在课程设计考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还必须考虑到社会责任、社会道德的教育,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深度,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矛盾,平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获取的关系。因此,课程设计必须平衡各种理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用综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工艺学模式、过程模式、自然模式、情境模式、实践与折中模式的合理之处都可以吸收到课程设计之中。

CDIO工程教育模式课程设计以工艺学模式为主线,并兼其他模式,以一体化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及社会实际需要而进行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