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2005年,我国作出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而培养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无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这些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基础科学问题既是我国下一步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在世界竞争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很多挑战。我们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形成新的国家竞争优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进行自主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我国作出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我国的国家科技大会上指出要在2020年前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

2005年底,国务院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国务院组织了全国科技界、经济界、理论界和其他方面的2000多名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历时两年编制完成的。《纲要》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培养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无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纲要》确定了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从中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11个重点领域是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国防。《纲要》还瞄准国家目标,实施16个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16个重大专项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纲要》还重点安排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实施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这8个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空天技术前沿技术。这些前沿技术是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这些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基础科学问题既是我国下一步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南。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工程教育可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www.chuimin.cn)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国科技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2006年6月5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并且归纳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和品格。一是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努力做到德才兼备,坚持在为祖国、为人民勇攀科技高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坚定意志,对新事物、新知识特别敏锐,敢于挑战权威传统观念,为追求真理、实现创新而勇往直前。三是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构建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养成比较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善于对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出关键性对策。五是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善于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调动多方面的知识,领导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六是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忍不拔,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挫折失败,勇于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经历磨炼,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对照这些素质和品格,我们在教育培养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01年,中国工程院的一个课题组对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体上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在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方面尚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1]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受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工作环境的影响,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与时代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百折不挠的创新毅力都十分缺乏,因此原始性的创新成果较少。高水平、原始性创新成果少,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少,造成企业参与国际技术的竞争力很低,经济效益低。企业领导普遍反映企业缺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最缺少的是既懂技术,又会经营和管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