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陕西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建设目标实现

陕西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建设目标实现

【摘要】:(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规划投入30亿元,基本实现园区“七通一平”,确保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二、思路目标

(一)发展思路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本和有实力的农机制造企业,培育壮大农资环保机械园艺机械、植保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五大主导产业,推进关键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带动相关加工配套业、金融、物流及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速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企业集约,加快发展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力争经过5—10年努力,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机产业集群,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农机研发、生产、销售及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辐射引领陕西乃至周边省区农机工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引导、政策导向和协调服务,扶持龙头企业、关键产品,迅速壮大产业发展基础。

——坚持承接产业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政策、体制、技术优势,积极承接农机优势企业和产品,实现技术和生产本地化。统筹科教资源,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

——坚持发展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相结合。立足国内外市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我省及周边区域农业以及农艺要求的新型农机装备。积极发展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维修保养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与农业、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注重突破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引导产业向产业园集中,加大支持专业园区内的龙头企业,优先发展高效、节能、环保、大型农机装备,以点带面,带动配套农机具及零部件产品发展,建立较为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规划投入30亿元,基本实现园区“七通一平”,确保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加快现代农机产业园支撑平台和农机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入园农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亿元。

——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主营业务超10亿元的现代农机企业集团2户,聚集一批专业化农机具及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以节能环保、农艺机械为主的现代农机产业集群。(www.chuimin.cn)

——农机研发制造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5个,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显著增加。创建国家农机节能环保机械设备及配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

——初步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农机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培训体系。

(四)功能分区

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五个中心”功能分区。即:一个基地:农机产品制造基地。五个中心: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国际合作中心。

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围绕国际化、产业化、集团化,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农机制造企业,培育壮大农资环保机械、园艺机械、植保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产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农机展销交易中心。依托杨凌农高会,以“展示成果、扩大交流、推动合作、促进发展”为目的,建设完善农机产品展销中心,展示各类农业机械、运输机械、动力机械、农用工程机械及农田水利施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机械、园林机械、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等。

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施农业机械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筹集并管理农机科技开发基金,资助和组织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推广。举办各种类型培训交流会,加强农机、教学、科研单位与生产厂家的联系,开拓农机科技市场,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发展技术贸易。建立农机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合作交流。

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加强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其在“三农”建设中标杆、示范作用。

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按照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要求,坚持技术推广和维修服务并举,切实抓好新机具、新产品、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同时,注重农机售后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机4S店连锁服务推广模式,完善农机产、供、销、售后服务网络体系。

国际合作中心。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积极争取国际农机巨头企业来杨凌设立制造业基地、办事处、研发中心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争取国际合作项目,不断开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合作层次。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促进农机机械化工程技术创新;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管理、服务经验,跟踪国外先进技术,组织引导竞争优势的技术和机具出口,鼓励有实力的农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