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打造幸福潼关

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打造幸福潼关

【摘要】:“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一体化,基本实现教育强县发展目标。

八、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打造幸福潼关

(一)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科技创新为主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引进、应用和转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创科技创新载体,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用科技创新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积极推广“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推广农业实用先进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强科普工作,加大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力度,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在县城建成一所高中、一所职中、三所初中、四所小学,重点抓好四知中学、四知小学建设和农村小学进城工程,调整形成“1134”中小学分布格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一个乡镇建设一个高标准幼儿园,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加强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提高教师素质及教学方面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加大教师队伍培育力度,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一体化,基本实现教育强县发展目标。

3.加快发展文体广电事业

彰显我县绿色生态、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突出民间艺术、历史文化遗产、文艺创作三个重点,全力打造文化品牌。

重视申遗工作。努力展开我县“古战船”、“背芯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万盛元”酱菜、“梁喜娃”肉夹馍等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加快城乡文体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县城大型体育活动中心。加强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强化广电事业。投资1.7亿元建设县文体广电中心、潼关影院、潼关县乡村调频广播覆盖网三大工程,完善广电基础设施,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突出文化特色,增加公益文化事业投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面精神文化需求。

(二)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十二五”期间,要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加强建设和管理,重点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土地资源的发展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交通设施

“十二五”时期,公路建设以农村公路为重点,兼顾产业园区路网建设、县乡公路升等改造和通村路建设。

农村公路升等改造。投资2.7亿元,重点改建通乡镇公路56.34公里,实现3条县道二级化。改建乡道30余公里,争取50%的乡道实现三级化。

路网及园区产业路建设。重点抓好城北路、蒿岔至桐峪、太要至洛南、310国道至桐峪镇等九条路网建设项目,基本消除断头路,完善县域路网体系。

通村路建设。新改建四级通村水泥路128.5公里,通自然村水泥路(沥青路)比例达到90%,通村四级路比例达到65%。通过五年努力,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新增公路里程237公里。全县县、乡公路技术等级、通行能力、抗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全县公路网络化。通行能力进一步增强。(www.chuimin.cn)

客运站场建设。新建县城二级汽车客运站一个,五级客运站三个,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及主要客、货运集散地拥有一个五级客运站。进一步发展通村客运,配套实施农村客运招呼站、遮雨棚等站点建设,基本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出行需求。

2.加强水利设施

“十二五”时期,投资2.18亿元,实施防洪工程、城乡供水工程、水保生态、灌溉工程及其他建设项目五大工程、17项重点项目,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防洪减灾工程。投资3650万元,通过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防洪工程项目、防汛撤退路工程、渭洛河下游综合治理项目,初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在南山支流、黄河、渭河等重点河段,初步建立山洪灾害防治区防灾减灾体系和减灾风险管理机制与完善的防洪预警和防洪指挥系统。

城乡供水工程。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农村,建设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十二五”期间,分别投资500万元和2643万元,实施县城供水与农村饮水安全两大工程,使县城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解决4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水保生态治理。投资9338万元,实施陕甘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陕西东大门水保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列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与潼河川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强水保治理。到2015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全县水保监测网络,进一步改善生态条件。

节水灌溉工程。投资6977万元,实施灌区改造、基本农田及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基本口粮田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到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

其他供水工程。完成陕西潼关物流港供水工程、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县城东西沟水面建设以及设施农业供水等建设任务。

3.完善能源保障设施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改造,不断改善供电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扩大电网覆盖面,逐步实现综合自动化管理为主导的运行体系。继续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建设天然气管道,扩大区域内天然气的使用范围,增强区域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

4.积极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市场化相结合,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成。构筑高速信息网,大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完善卫星传输网络和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3G移动通信网和新一代高速无线接入网,形成天地合一的信息传输网络。推进城乡用户和宽带拉入,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十二五”时期,不断推进潼关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数字潼关”。

(三)不断进行城乡统筹制度创新

实行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联动,对全县城镇组群和县域城镇体系进行系统规划编制,并以规划为指导,有序推进潼关城乡统筹与城镇化的有序发展。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探索农民土地流转模式,促进经营土地集中,促进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模式,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培育土地二级市场。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强镇扩权试点工作,逐步搞好撤乡并镇。推进县城城中村和镇、乡改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顺利进展。

创新建设方式。采用BOT、TOT等市场化建设方式,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鼓励父母随子女入学进城落户,鼓励企业职工进城落户,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对进城农民给予补助和适当“过渡期”,在一定时间内同时享受城市各项待遇及在农村各项权益。力争五年转移转化户籍农民3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