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着力引进优质企业集团,推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

着力引进优质企业集团,推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

【摘要】: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与卫星应用、新能源、新光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及文化创意产业上下产业链关联的名优企业集团。实施蓝天工程,着力推进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确保每年区域空气质量标准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在300天以上。

五、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基地要着力实施以下八大工程,推进千亿元新区建设。

(一)产业能级跃升工程

——提升优势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制定培育和发展先导型、成长型、保障型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地价补贴、配套资金、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和扶助作用,进一步优化资源的空间和产业配置,创新产业推进模式,大力推进“卫星应用+动漫”产业运营模式,着力提升核心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大力实施“两大两化”战略(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通过抓龙头、抓项目、抓园区,着力提升优势产业综合实力。重点扶持航天六院、航天五院、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九院7171厂、陕西神光新能源等龙头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战略结盟、产权重组、上市融资等多元渠道做大做强;着力支持西安长远电子、陕西斯达实业、陕西天惠、西安恒达微波、西安祺创太阳能等中小“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归核化”做强主业,通过配套大企业大集团壮大规模,培育形成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的良好局面。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与卫星应用、新能源、新光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及文化创意产业上下产业链关联的名优企业集团。优化改善产业生态环境,延伸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聚优势。

——加强优势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地及专业园区与各类能源供应商的经常性联系协调机制,确保企业能源供应。重视企业技术申报、政策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服务,严格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落实零收费政策,确保基地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行业协会组织和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证券、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提升专业园区的承载功能。

(二)融合发展工程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积极实施“双百工程”,加快军民融合的基础能力和科技平台建设,在规划、土地及政策等方面支持军工单位、民营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或共建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积极建立军民结合技术服务、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信息发布等转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防科技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试验环境等科技资源的作用,采取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军工和地方科技资源共享。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不同行业融合,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信息技术与商业服务融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加快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装备的数字化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大力应用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民用航天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以CAD/CAM/PDM(计算机辅助设计)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在制造阶段,以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智能控制提升制造能力;在供应链管理阶段,以SCM(软件配置管理)提高效率;在销售阶段,以电子商务降低营销成本。通过信息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促进整个产业链上各环节有效配置资源,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运行效率。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推广应用绿色生产信息技术,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信息化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发展理念,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有机互动结合起来,既要聚集财气,实现产业的支撑,又要聚集人气,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合理规划布局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商业等,既要围绕专业化产业园区而服务,又要围绕城乡一体化人口的吸纳而服务,通过产业来吸纳就业,以就业来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城乡一体化来推进新型工业化良性循环发展,从而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和城乡一体化先导区。

(三)平台优化升级工程

——打造专业化产业承载区。按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统筹科技资源、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要求,以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着力细化专业园区产业定位,大力提高项目投资强度、技术含量、产出水平,创新园区功能品牌,把中加卫星产业园、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园等专业化产业承载区,创建为具有较高水平、较大影响的创新型园区、生态园区和品牌园区。

——提升综合承载力。统筹基地供水、供电、供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可靠安全的城市防洪保安、地质灾害防御、公共应急、社会治安等保障体系。加快航天大道、东长安街等主干道的绿化美化进度,大力推进航天运动公园、星河公园、第四军医大学航天医院、热电联产等重点项目及生活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地综合配套能力,拓展承载力。

——优化提升人居环境。以四城联创为契机,大力推进“蓝天”、“绿地”、“清水”、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市容市貌综合整治专项工程,优化提升基地人居环境。实施蓝天工程,着力推进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确保每年区域空气质量标准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在300天以上。实施绿地工程,围绕“绿色亲水航天”的目标,加强基地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水平,形成覆盖城区的绿色网络和绿化体系。结合旧城改造,围绕主次干道、广场,按照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一批绿化精品工程,通过拆墙透绿、拆违建绿、拆旧增绿,增加绿化总量,到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清水工程,全面实施区域综合整治,通过污染源治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等综合措施,彻底预防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确保环境安全。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综合治理,辖区主次干道、大小巷路面全部达到二级标准,有效解决城中村环境卫生“脏”、交通“乱”的问题,使基地环境形象大为改观。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推进管理物业化。将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市政维护、治安巡查等事务承包给具备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维护。推进管理数字化。利用城区监控网络资源,建设城管操作指挥平台,建立与之配套的协调联系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推进管理市场化。巩固现有市场化成果,推动辖区环卫清扫承包和环境治理公司化运作,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推进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打造一支素质高、纪律严、执法公、服务优的城镇管理行政执法队伍,提高城市执法水平。推进管理精细化。以管理示范街的标准为基础,扩大精细化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重点针对管理过程实施标准控制,促进城管工作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四)扩容强区工程

按照以航天产业为支撑,以城乡和谐发展为主旨,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生态建设,辐射引领周边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扩区升位战略,稳步拓展基地发展空间,增强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大幅度提升基地综合竞争实力。

——大力推进拓展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坚持横向多元化和纵向延伸化发展相结合,做到新型工业和现代商贸产业、主导产业和配套服务产业、优势产业拉伸和同类产业聚集齐头并进的原则,深化细化专业化承载功能区,积极培育发展空间应用产业、应急物流装备产业、物联网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形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高点谋划,努力构建拓展区一流综合配套水平。多渠道、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加大拓展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建立和完善拓展区路、水、电、讯、热、气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逐步实现集中供热和集中治污,提高承接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大项目的能力。在科学合理确定拓展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划分各种不同类型的功能区,使规划具有超前性;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合理确定环境容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适度提高建筑容积率,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建筑如多层标准厂房,搞好绿化、美化规划,提高文化品味。同时,推行产业化、专业配套服务,营造与国际接轨的环境平台。

(五)开放引领工程(www.chuimin.cn)

——大力营造一流开放环境。加大跨区、跨界重大基础设施的合作共建,整合公共设施资源,营造与国际惯例和标准相适应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人才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人居环境,大幅度提升基地发展软实力。充分依托我省驻外办事处、省内外商会资源,广泛引入外部力量,形成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紧密合作的招商工作新格局。

——进一步完善招商项目库。围绕三大产业板块七大功能分区,建立基地“十二五”重大项目库。瞄准跨国公司和大型国企、民营大公司,大力推进载体吸引投资、合作促进投资,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投入基地,进一步完善基地经济体的相互配套、对接工作,促进企业增资扩产。

——完善招商政策体系。在梳理基地现有政策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特点和发展思路,分别完善针对各主导行业的专业化投资促进政策体系。进一步整合和强化招商力量,组织精英招商团队,专业兵团作战,完善招商队伍架构

——强化招商绩效考核机制。优化招商资源配置,探索并尝试资源投入与招商成果挂钩的考核办法;细化招商工作目标体系,将新增项目相关的经济指标贡献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案例分析,深入总结项目引进的成功经验和竞争失利的教训。

(六)可持续发展工程

——推行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优化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行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鼓励工业用地合理增加容积率,保证提高工业项目单位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土地供应,保证发展用地,同时,开展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未批即用土地清理活动,到2015年,完成征收报批土地15000亩,实现土地投入产出强度达到3500万/公顷。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实施资源循环式利用、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和措施,完善清洁生产的评价体系,推进清洁生产示范和审核,增强企业互动共生发展。抓好西安热电供热公司、西安隆基硅等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实施西部慧谷集中供热工程,天然气管网工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工程,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工程,垃圾中转站、收集站及运输工程,绿色社区创建工程,切实提高基地生态环境质量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基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85%。

——严格项目环保审批。坚持“四节约一环保”的建设理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工业项目环评制度,坚决控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项目进入基地。同时,对于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预开工项目、前期工作项目,要督促项目单位积极落实环评工作,强化环境保护规划监测。深入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快创建低碳产业示范区。

(七)幸福指数提升工程

——努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妥善处理好基地开发建设和富民安民的关系,更加关注民生,更加致力民富,建立健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机制,努力提高辖区居民收入水平,人居环境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平方米。

——进一步完善公共教育体系。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来基地兴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稳步提升各类培训机构办学质量,不断满足基地内企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全面巩固和提高中小学基础教育,率先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到2015年,建成省级重点高中1所、省级实验小学3所、省示范幼儿园4所,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70%。

——大力推进平安基地建设。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大技防设施投入,完善技防设施功能,有效提升治安防控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着力构筑全方位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到2015年,建成13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着力解决辖区内蕉村、高望堆等17个城中村人口安置。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文明修养、公益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控制外来人口数量,提高务工人员素质,积极倡导文明言行,广泛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道德素质

——大力培育“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文化。鼓励和支持各种创新活动,大力培育“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八)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创新开发管理体制。加大管理方式创新,强化引导服务功能,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继续走管理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相分离的路子,探索经营性开发公司按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开发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发展由政策资源驱动型向体制机制驱动型的转变。

——探索建立以土地开发,房产租赁的招商发展模式转向以参与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多种创新要素集聚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国际化水平。建立体制外投诉,体制内监察、自上而下的问责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评估制度。建立统一互联电子政务平台,推行网上办公,政务处理和政务公开。

——加大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健全促进军转民、民进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

——创新社会事业和市政公共用事业领域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构建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