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地十二五科学发展总体要求

基地十二五科学发展总体要求

【摘要】:二、基地“十二五”科学发展总体要求(一)发展思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总体要求,坚持“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数字航天繁区”的发展理念,加快统筹科技资源与军民融合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实施 “43786”战略计划,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中国卫星应用之都、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千亿元航天产业新城。

二、基地“十二五科学发展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总体要求,坚持“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数字航天繁区”的发展理念,加快统筹科技资源与军民融合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实施 “43786”战略计划,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中国卫星应用之都、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千亿元航天产业新城。

——“4大战略”。积极实施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协调、园区带动战略。

——“3大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以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先导型产业、以新能源新光源为主的成长型产业,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为主的保障型产业。

——“7大功能板块”。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中区、科技及孵化创业区、一体化物流承载区、生态居住区、高尚消费区、旅游景观区、城乡统筹先导区。

——“8大工程”。产业能级跃升工程、军民融合发展工程、平台优化升级工程、扩容强区工程、开放引领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幸福指数提升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6大保障体系”。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投融资支撑体系、创新驱动支撑体系、人才保障支撑体系、政策保障支撑体系、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二)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扩大基地经济总量,提升综合承载力,到2015年,基地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5%,工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建成区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万,城市化率达到60%,区域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

——产业组团目标。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标志性项目,提升专业化园区承载,着力打造两大百亿、两大50亿、三大10亿产业组团。到2015年,培育形成航天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新能源新光源产业规模超过220亿;服务外包与创意产业规模超过80亿;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0亿;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20亿;物流产业规模超过10亿;特色旅游产业规模超过10亿。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占比超过50%,培育形成以航天民用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产业链。(www.chuimin.cn)

——企业发展目标。大力实施“3763100”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提升企业规模,到2015年,引进和培育形成百亿元企业集团3户,50亿企业集团7户,10亿元企业集团6户,包装推介3户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基地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增加到100户以上。

——创新能力目标。大力构建创新支撑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加速20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个,培育和形成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7—28个,R&D(科技研发投入)占基地经济总量的4.5%以上,初步建成功能完善的产学研支撑体系,创新驱动支撑基地发展的动力体系初步形成。

——资源环境目标。深入实施“四节约一环保”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保障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十二五”期间,基地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投资规模累计超过200亿元,到2015年年底,基地土地投入产出强度超过3500万/公顷,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累计下降15%,万元GDP增加值水耗达到60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9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大于40%,初步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航天产业新区。

——幸福指数目标。加大改革发展成果民享、民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美化优化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三)实施战略

——高端引领战略。坚持高端化战略取向,锁定更高目标的定位,瞄准新兴产业高端产品,加速融入高端产业体系,辐射引领区域超常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全方位创新,特别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重视创新观念的先导作用,大力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夯实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深化各项改革措施;突出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采取切实措施,引进培育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战略转变。

——融合协调战略。优化基地功能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和现代服务体系,促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

——园区带动战略。依托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加大资源错位整合,着力培育和打造专业化产业承载区,辐射引领产业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