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陕西产业发展研究:基础与环境分析成果

陕西产业发展研究:基础与环境分析成果

【摘要】:一、基础与环境分析(一)发展绩效基地成立以来,抢抓战略机遇,加大理念、体制、机制、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创新,基地逐步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投资环境改善、特色产业明晰、综合实力增强的发展态势,基地“三年建立优势”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概括和总结近年来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与环境分析

(一)发展绩效

基地成立以来,抢抓战略机遇,加大理念、体制、机制、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创新,基地逐步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投资环境改善、特色产业明晰、综合实力增强的发展态势,基地“三年建立优势”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概括和总结近年来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三年以来,基地呈现跨越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5%以上。2009年,基地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40%,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同比增长35%,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9.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71.8%。目前,基地规划面积实现有效拓展,由原来的23.04平方公里拓展到86.3平方公里,基地综合承载力大幅度提升,区域辐射引领作用逐步凸显,全国战略地位稳步提升。

2.资源聚集效应明显,特色优势产业明晰

基地资源聚集效应明显,截至2009年,基地累计注册企业300余家,吸纳就业人口达到2万人,聚集了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六院、五院分院、九院(771所、7171厂)等2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地已经成长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航天民用产业、太阳能光伏和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产业、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集群程度较高,高位势差明显。

3.军民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典型示范意义明显

基地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实践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推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理念及发展模式创新,着力构建军转民、民进军、军民融合保障支撑体系,军民融合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目前,基地已经成为国家军民融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在成长为破解军民融合发展先行先试实验区。

4.综合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示范区特质初步显现

三年来,基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02亿元,年均增长173%以上。已经建成雁塔南路、航天大道、神舟三路等17条道路,通车里程达到37公里,道路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6%,城市用水普及率10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0.9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达到100立方米,大气与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优化,宜居宜业的生态产业基地特质初步显现。

5.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品牌形象大幅度提升

基地营造的与国际惯例和标准相适应的政务环境、商务环境,人才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大幅度提升了发展的软实力,增强了产业的吸引力、影响力、集聚力和竞争力。丰富的创新资源,超强的综合承载力以及快速崛起的航天品牌优势吸纳了国内外大量的商业资本及产业转移。截至2009年,基地累计招商引资项目超过80个,其中外资项目15个,实际利用内资10.6亿元,利用外资突破3000万美元。

(二)面临问题

1.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www.chuimin.cn)

目前,基地航天民用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较短。卫星应用、太阳能光伏和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新材料生物医药及服务外包产业多处于培育发展期,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2.园区二元性突出,协调发展面临挑战较大

目前,基地一期规划区内共有城中村17个,农村人口7908户,28619人,占地共计4.6平方公里。基地开发建设如火如荼,而农村区域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均等化、文明融入等问题相对较突出。

3.投资驱动依赖较强,内生增长能力较弱

从基地发展增长态势分析来看,三年以来,投资拉动基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外贸、内需拉动能力有限,内生增长能力有限。

4.环境资源约束以及产业同质化竞争,制约了基地超长发展

资源环境倒逼压力逐步加大,用地指标的限制,再加之,同区位开发区、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加剧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争夺,制约了基地超长发展。

(三)战略机遇

1.国家层面

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及国家大力发展以卫星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区域层面

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以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基地跨越升级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3.基地层面

基地面临着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速军民融合、走特色新型工业化先行先试探索实践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