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陕西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陕西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重视再生利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发展

按照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形成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和食品医药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等提高产业,形成梯级推进的产业格局,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积极壮大优势产业

——能源化工产业。坚持大型化和现代化,采用洁净技术,低碳环保技术,优化能源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现代煤及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电力、盐化工和精细化工;突出发展石化新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稳定发展农用化工;形成油气化工、甲醇化工、合成材料及树脂加工、盐化工、橡胶加工、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陕南矿产生物化工八大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800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工业增加值4700亿元,完成投资7000亿元,力争现代煤化工全国领先,精细化工在能源化工中占比达到30%以上。

专栏1 能源化工产业

重点园区。打造5000万吨油气当量生产基地,建设延炼-杨庄河千万吨炼油化工园区,咸阳千万吨炼油化工园区,靖边油气煤盐综合化工园区,榆神煤化工园区(神华陶氏煤化工);榆横煤化工园区,府谷煤化工园区,延安油煤综合化工园区;西安炼化工业园区;彬(县)-长(武)-旬(邑)煤化工园区,兴平综合化工园区,咸阳橡胶化工园区,蒲城煤化工园区,韩城煤化工业园,华县煤化工业园(含蒲城农化园区),宝鸡煤化工园区(徐矿集团MTO),西安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汉中、商洛、安康三个矿产和生物资源利用化工园区,杨凌生物化工产业园等20个园区。

重点企业。延长石油集团,到2015年,投资2800亿元,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50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产量2500万吨(其中:原油开采1500万吨、天然气开采100亿方),原油加工能力2000万吨,煤炭产量4000万吨,化工产品产量1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利税530亿元。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型石油化工集团,进入世界企业500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到2015年,投资1500亿元,建设20个重点项目,形成七个煤化工园区,煤炭产量2亿吨,煤化工产品产量1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利税400亿元,进入世界企业500强。长庆油田公司,到2015年总投资1832亿元,销售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原油产量2500万吨,天然气产量350亿方,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

重点项目。美国陶氏化工、延长集团、省煤化集团、大唐集团、兖矿集团、鲁能集团、徐矿集团的多个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延长集团、长庆油田、长庆石化、西安石化原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项目;西化热电、北元化工、金泰化工等企业的多套电石、离子膜烧碱和PVC项目;渭化集团、兴化集团、华山集团等大型化肥项目;华电集团杨凌热电联产项目、延长集团商洛氟硅化工项目、汉中镇巴天然气开发项目、华能铜川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发电项目等重大项目等。

——装备制造业。以信息化、集成化、成套化为突破口,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抓住关键领域,瞄准高端前沿,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输配电设备、石油冶金煤炭重型装备、新能源和环保装备、船舶设备、工程机械、轻纺印刷机械和农用机械等产业,着力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产品,建设一批提升重大装备技术水平和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的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一批关键基础零部件配套企业,努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成套化水平,提高配套率,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6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专栏2 装备制造业

重点企业。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3户(陕汽、比亚迪、西电),其中超过1000亿元的1户(陕汽);超过200亿元的7户(法士特、陕鼓、宝钢管、西飞、西航、西船公司、航天六院);超过100亿元的8户(秦川、中铁宝桥、宝石机、航天四院、中联重科、西安金风科技、陕飞、光电科技)。

重点项目。陕汽重卡从12万辆扩大到25万辆、陕汽30万辆微型车、比亚迪70万辆轿车、法士特90万台重型变速器项目;秦川机床集团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复杂刀具产业化项目,汉川机床大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项目;中航飞机公司综合建设项目、西飞公司新舟700新型涡浆支线飞机项目、西航公司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项目、宝成公司航空装备产业园建设项目、航天六院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项目、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卫星有效载荷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西安泾河工业园石油专用管加工制造项目;西重所2万吨难变形合金卧式挤压机和12000吨铝合金张力拉伸机项目;西电集团超(特)高压产品系列产业化项目;西安重工集团煤矿与建设机械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项目等。

(二)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有色冶金。有色产业,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种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钛、钼、镁等优势品种,突出发展面向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电、新型能源等领域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形成钛、钼、铝镁、铅锌、钒、稀有及贵金属六大产业链,到2015年,全省有色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年均增长14.87%,实现工业增加值500亿元。主要产品产量达到200万吨,年均增长15%。冶金工业,加大推进行业兼并重组,使省内钢铁达到千万吨级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钢材、焦炭铁合金耐火材料等。突出发展高洁净度、细晶化和均匀性为代表的超级钢,高强度汽车钢板、非晶合金带材、高品质特殊钢、不锈钢复合材料、船用特种耐蚀钢、高强度螺纹钢、高磁感取向硅钢等。加速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开发新产品,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重视再生利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冶金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00亿元,年均增长21.7%,实现增加值300亿元。

专栏3 有色、冶金产业

重点企业。陕西有色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重点基地。宝鸡、西安钛金属及稀有金属加工基地;西安、渭南、商洛钼产业基地;汉中、安康、商洛铅锌产业基地;榆林、铜川、渭南铝镁产业基地。韩城高强度抗震建筑钢材生产基地产业基地;汉中新型优特钢生产基地产业基地;榆林兰炭生产基地;渭北冶金焦产业基地。

重点项目。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特种材料工业园项目;五洲公司钒系列生产项目等;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新材料产业园扩建项目;宝钛集团宇航股份公司钛合金管、万吨锻压机项目;金钼集团钼金属深加工项目。龙门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0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项目;陕西钢铁集团汉中百万吨优质钢材综合项目;陕西钢铁集团汉中公司500万吨钢技改项目;华鲁伟业冷轧薄板生产项目等。

——食品医药。食品产业,充分利用原产地农产品资源,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支持骨干企业进行高起点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拓展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建立产品标志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做大优势品牌,努力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重点培育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乳制品、饮品、果品、肉制品粮油加工、酿酒及特色食品产业,建设西部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重要的出口基地。到2015年,食品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600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增加值750亿元,年均增长20%。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化学制药产业,着力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稳定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积极支持医药辅料、包衣材料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园区和品牌建设。到2015年,医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40亿元,年均增长19%,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年均增长18%。

专栏4 食品、医药产业

食品产业重点。果蔬、饮料加工产业以陕西华圣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中鲁果汁、康师傅、海升为龙头,重点开发生产高档鲜食果蔬和无水果蔬丁、果蔬片等新型罐头及冻干产品,果蔬胶、糖,碳酸、果汁、茶饮料及瓶(桶)装纯净(矿泉)水产品。粮油加工业以陕西西瑞集团公司、陕西石羊集团、益海嘉里等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发生产多品种专用面粉、小杂粮、冷榨营养调和复合油等产品。乳品加工业以西安银桥、陕西光明乳业等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发生产以牛乳、羊乳为原料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强化乳制品、功能性乳品、干酪、低乳糖乳制品、复合营养奶等产品。肉、蛋加工业以雨润集团、杨凌本香、西安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开发生产多品种保鲜肉、冷冻肉、分割肉、低温肉和蛋粉(液)及有效成分提取物等综合利用与深加工产品。酿酒产业重点发展黄酒葡萄酒及其他果酒生产,白酒制造业以西凤、太白酒厂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发生产多品种复合香型白酒产品。特色资源加工业以现代化的中小企业群为基础,以巩固和开拓区域市场为目标,重点开发生产马铃薯、绞股蓝、魔芋、板栗、蕨根等深加工产品。方便和焙烤食品加工业以华龙、米旗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发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品种方便小食品,带动烘焙行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医药产业重点。化学制药产业依托西安杨森、利君集团、西安万隆等重点企业,研发引进满足我国疾病谱的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创新性化学药物,推广应用膜分离、手性合成等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中药产业依托陕西步长、西安碑林、东科麦迪森、盘龙制药、大唐制药、郝其军制药等重点企业,建设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提升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的应用力度,加快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步伐,打造一批陕西中药大企业、大品种、大市场;生物制药产业依托西安力邦、金花集团、西安迪赛、艾尔肤组织工程、杨凌岱鹰等企业,提升多肽类药物、血液制品、疫苗和生物芯片等生物医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工程皮肤等项目产业化进程,争取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突破发展;医疗仪器设备制造产业依托西安蓝港医疗、陕西秦明仪器、西北医疗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磁共振成像系统、心电类产品、心脏起搏器、牙科治疗机、数字诊疗仪器等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和产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国产化。

重大项目。江苏雨润集团肉制品加工项目、西凤酒集团扩建技改项目、银桥乳业集团二期项目、伊利集团西北冷饮生产基地项目、康师傅集团方便面生产基地项目;陕西步长医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西安大唐制药医药工业园建设项目、西安万隆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制剂生产线系列改扩建项目、西安碑林现代中药生产线建设项目、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皮肤产业化项目等。

——建材。依托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新型金属建材制品业、建筑管业塑料型材业、复合材料制品业,现代建材装备制造业、陶瓷玻璃、特种玻璃制品及其他非金属制品业,着力打造六大产业集群,推进建材业、建筑施工安装业、房地产业“三业联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建材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19.9 %,增加值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新型建材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50%。

——纺织服装。以发展高新功能性纺织服装产业为方向,做精做强棉纺织业,大力发展时尚和创意产业,推行现代化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先进技术,建立质量保障、技术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体系。实施产业用纺织品示范工程,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加快发展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过滤分离、建筑交通、复合材料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品牌优势显著、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全面提升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工业增加值9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

专栏5 纺织服装产业

重点基地。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乾县棉纺织工业园、宝鸡市渭滨服装科技产业园、宝鸡市虢镇、岐山、眉县、扶风棉纺织工业基地、榆林市西沙轻纺产业园。

重点项目。丰泰纺织公司15万锭纺纱技改项目、陕西金盾纺织公司九万锭精梳及五百台喷气织机技改扩建项目、灞桥纺织产业园建设项目等。(www.chuimin.cn)

——其他轻工。重点发展家具家饰、智能节电型家电、节能照明电器工艺美术制品、工艺建筑陶瓷、绿色日用化学品、高档皮革、工业缝纫机及造纸包装业。加快制浆造纸、塑料等重点行业关键技术产业化,推进节能减排治污。加大实施轻工产品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增强研发设计、经营管理、创意营销。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家电、电池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增加值200亿元。

(三)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抢抓机遇、强力推进、示范引领、跨越发展”的发展方针,着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主导产品培育和发展,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规模、产业化水平,在若干领域跻身国内乃至世界前列,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8500亿元,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6%以上,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占全省GDP的15%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我省比较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的航空装备、航天及卫星应用设备、特(超)高压配电设备、高效高精数控机床及高效复杂刀具、新型海洋陆地石油钻采设备、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综合机械化煤炭采掘设备、高速列车城轨设备等重点领域优势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25亿元,增加值588亿元,初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新材料。发展化工新材料,形成特种纤维材料、氟及硅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新功能材料等产业链。有色金属及冶金新材料,发展钛合金、镁铝、锌合金等新型合金材料,培育发展钼、钒精深加工、镁锂基复合航空材料及锂电池、钒电池产业,力争在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复合材料、稀贵金属催化剂、特种粉末冶金等领域有所突破。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新型建材,重点推动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金属建材、特种玻璃、新型墙体材料、建筑保温材料和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努力构建西部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能源。重点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及太阳能光伏产业,不断建立和完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保障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推动节能减排,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打造太阳能电池材料、专用设备研发、电池组件生产产业链条,构建以西安为龙头,商洛、咸阳、渭南产业聚集区等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快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推进陕南水力资源和关中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实施礼泉、蒲城、陇县、周至、凤翔、吴起、黄龙、宁陕等地生物质能源项目,建立示范工程。到2015年,新能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增加值600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握高速度、数字化、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发展趋势,重点在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实现突破发展。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2650亿元,增加值约700亿元,培育规模过百亿的行业龙头企业7个,培养上市企业4个,力争引进全球领军企业3—4家。

专栏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物联网。依托陕西电子集团、航天恒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世纪互联公司、陕西西微软件科技公司、西安大唐电信股份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西部最大的基于云计算国家级灾备中心;以2.4G射频核心芯片的规模化量产为突破口,带动芯片研发制造企业尽快成长;以“飞邻”系统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在示范工程中的推广应用为标志,尽快形成国内独树一帜的商业应用模式;以多品种智能传感器模块规模化制造为带动,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传感器旗舰型企业;以特色行业应用示范为主线,形成一批能够复制推广的标准化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不断完善物联网全产业链体系。

新型平板显示。依托彩虹集团、偏转、瑞联、彩晶等企业,重点发展光伏玻璃、平板电视玻璃基板、LCD面板、显示控制模组、彩色液晶显示材料等产品,建立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依托美光公司、西安华新丽华公司、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西安骊山微电子研究所等企业,发展大功率半导体照明芯片和封装、碳化硅外延片、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整流器模块、快恢复二极管、大功率晶闸管与GTO模组等产品。开发新型集成电路产品、绿色能源核心芯片、功率/射频器件、高压模拟电路器件、半导体设备、高密度集成电路。

关键技术。平板显示器件,高性能数字芯片和平板显示器用玻璃生产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等汽车电子关键技术,数字家庭智能终端技术,多载波技术,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射频识别(RFID)自动识别技术;晶圆测试软件技术、快速自动测试技术、测试信号增益技术、探针台控制技术,以及数字、模拟、混合、射频集成电路晶圆测试技术与工艺发展。

重点支撑项目。美光公司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线项目、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半导体工业园、西安华新丽华大功率LED外延片生产和芯片制造基地、西安电力电子研究所特高压大功率六英寸晶闸管产业化项目、骊山微电子集成电路封装二期和混合集成电路生产项目、西安卫光MOS晶体管、IGBT芯片基础研发建设项目等、中兴公司西安研发和生产基地、华为公司全球交换技术中心、西安龙旗科技园项目、中航自控所导航制导与控制产业园项目、彩虹集团玻璃基板二期项目等。

——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装备、环保装备和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在轴流压缩技术,余热(压)发电技术,半导体(LED)照明节能技术,煤层气、焦炉煤气、炼油厂干气回收利用技术,工业重金属污染防治、烟尘回收利用、脱硫(硝)回收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500亿元,增加值230亿元。

——新能源汽车。以陕汽集团和比亚迪汽车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油气、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磷酸铁锂等动力电池、大功率车用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制开发,逐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加速产业化步伐,力争我省新能源汽车研制生产走在全国前列。到201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能力争达到2万至6万辆,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增加值6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依托金花集团、西安力邦、西安迪赛、杨凌岱鹰、杨凌绿方、艾尔肤组织、西大北美、汉江制药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以及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不断建立和完善生物医药创新支撑体系,着力培育优势品牌竞争力,重点实现生物技术药物、生物组织工程和现代中药三大领域突破发展。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40亿元;培育10个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形成年产值超4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亿元的企业5家,超10亿元的产品3个。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服务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大力培育发展信息及软件服务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创意设计、节能环保服务业、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到2015年,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值6000亿元,增加值达到26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40%以上。

——信息及软件服务业。重点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物联网应用及软件外包服务、高性能计算和基于云计算技术服务业。

——现代金融。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发展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拓展资产证券化、离岸金融、外币商业票据、中间业务等金融新业务和新产品,加大西安金融中心及配套服务区建设,探索资本市场融资运作方式,扶持有发展潜力和有实力的企业上市。

——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区位特点与优势,大力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制造业物流,以物联网为导向的一体化物流。在各类集中区配套发展物流产业,完善提升园区功能。培植骨干型现代物流企业,引导和扶持传统运输、仓储、代理企业与工商企业结成联盟。努力在硬件建设、软件运作及管理方面做足做好做优,吸引各类物流管理公司聚集,形成西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流枢纽中心和国际供应链服务基地。

——创意设计。构建与完善符合区域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链条,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包装设计、广告与咨询策划等创意设计。加强对创意产业项目的引进、辅导和推动,突出创意对经济的渗透和贡献,认真组织创意宣传推介、创意成果展示、专业论坛等主题活动,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创意企业联合建设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创建若干个特色鲜明的创意产业聚集区域。

——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企业为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大力发展生态效率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环境保险理赔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总部经济。重点培育发展依托重点产业、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

专栏7 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组团发展工程。大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产业联盟推进工程、高端人才引培工程、品牌市场推广工程、服务资源共享工程、新兴业态抚育工程,着力打造西安高新区创新金融集聚区、西安高新区总部经济聚集区、西安经济开发区创意产业聚集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保税物流聚集区,形成以西安(咸阳)为核心,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为节点互补配套、联动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工程。依托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势,以延伸重点领域产业链为切入点,加快完善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服务环节,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在核心产业聚集区、特色产业基地、大型综合配套市场建设过程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技术及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和拉动作用,推动产业发展的社会专业化分工,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并重发展的产业融合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