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陕西十二五产业发展与新兴产业构想

陕西十二五产业发展与新兴产业构想

【摘要】:“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1.产业结构合理化明显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5年第三产业占G

五、“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设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几个结论:一是区域产业结构是长期演进形成的,进行调整即优化升级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包含的内容很宽泛,既有结构优化问题,又有结构升级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抓住关键、进行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是替代关系和融合关系,通过新兴产业发展调整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等,进而达到产业升级、结构升级的目的;四是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目的是尽快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未来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逐步替代原有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支柱产业,以达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五是“十二五”时期,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内涵广泛分布在三次产业之中,重点是第二产业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科技服务业之中。上述分析结论,为“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总体思路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开区、示范区和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等基地为载体,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改变“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状况;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统筹区域科技资源,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打造大功率激光器及显示装置、新一代涡桨式支线飞机、太阳能光伏发电及LED、钛及钛合金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五大产业链,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我省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要统筹区域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进行优化重组。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打破科技资源、生产要素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基础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对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同时,政府要强力推进,积极弥补“市场失灵”,对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引导产业发展,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层次,增加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缩小三大地区结构性差异;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集中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确定若干个重点产业,在每个产业当中再选择若干重点企业或者产品,设立若干重大项目加以重点扶持,体现产业发展中的“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连锁效应;鼓励现有企业通过上下游环节渗透、水平方向拓展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原则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存量调整,包括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条是增量调整,包括扩大原有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能脱离现有的工业基础,另搞一套新的产业体系,要高度重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借助传统产业的资源要素和产业基础,将新技术、新产品做成产业,将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支柱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新技术,只有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并不是要封闭发展,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要扩大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有选择地承接国际、国内的高新技术转移和产品转移,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扩大新兴产业规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走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之路,兼顾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同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目标任务

立足陕西现有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和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充分考虑国际、国内、省内各种发展环境因素和我省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十二五”与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改变或弱化以能源化工为主体的重型化工业结构,促进区域工业化进程由工业化中期的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向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转变,提高新兴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先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0%左右。到2020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

1.产业结构合理化明显进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1.5%;三大区域结构性差异逐步缩小,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服务业比重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增加,陕南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与全省的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工业中,轻工业比重上升,轻重工业比重由目前的1:4调整为1: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其中服务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超过60%。

2.产业结构高度化逐步推进

在三次产业内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加新兴高技术和实用先进技术产业的比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一产业,在稳定粮食、油料等种植业农产品产量的同时,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林、牧、渔及相关服务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稳步提升资源型和一般初加工型产业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中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在稳定传统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和基本布局的同时,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为制造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的科技创新型服务业。(www.chuimin.cn)

3.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将部分已经能够掌握了核心技术,产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尽快做大,并保持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增加国内市场占有率,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初步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五大产业。在这五大产业领域中,力争在大功率激光器与第四代显示器、新舟700型涡扇式支线飞机、钛及钛合金系列材料、风电设备关键部件、太阳能电池板、混合动力汽车等六大行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走在全国的前列。对于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并逐步形成产业,延长产业链,力争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到“十二五”末,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省。

4.其他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三次产业中其他高技术产业领域和传统产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发展。从增加城乡就业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具有一定知识、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新兴产业,如软件服务外包中的软件程序编写、物联网建设中的数据信息处理等;从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将新的创意、构思做成产品,将技术、产品研发做成一个产业等;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项目,并逐步形成产业,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生活需要。总之,通过新兴产业发展,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构建替代产业,实现区域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四)发展方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以及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结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和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如下:

1.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一是大力开发节能、节材、节水、节气等产品,形成产业化规模;二是积极开发推广新兴环保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治理能力;三是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重点是:以大力降低高耗能企业的能源消耗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LED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陕南矿产资源开发为载体,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以城乡垃圾、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以节水、节电、节气和煤炭清洁利用为载体,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以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物联网建设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为目标,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以西安炬光科技公司为依托,加快开发大功率激光器及显示装置,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以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为重点,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

4.高端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以新舟700型涡浆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积极承担国产大型客机部件研发生产任务,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承担新一代运载火箭等航天设备的研发生产任务,开发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为各行业的优化升级提供装备保障。

5.新能源产业

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为重点,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以研制开发风电设备关键部件为重点,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加快靖边、铜川等风电场建设,推进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以陕南建设核电厂为契机,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设备,发展核电产业;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和生物质能。

6.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以高性能碳纤维和陶瓷材料为主的复合材料,以硅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材料为主的新型功能材料;以汽车电池为主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积极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7.新能源汽车产业

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以比亚迪公司和陕汽集团等企业为依托,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新燃料卡车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