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1.产业结构合理化明显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5年第三产业占G......
2023-11-28
二、陕西产业结构演进与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陕西产业发展与结构演进
古代的陕西,在中国产业发展史上曾经历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这里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中国产业最发达的地方。近代的陕西,传统产业基础十分薄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陕西的现代产业基础,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建设高潮,逐步构建了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次建设高潮,是“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陕西被列为国家重点投资和建设的省份之一,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陕西有24项,项目数仅次于黑龙江(25项),与辽宁并列第2位。沿海一批骨干工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内迁陕西,使陕西的产业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各省区市中的地位明显提高,成为我国内地新兴的工业基地和科研高教基地。其中,航空、兵器、电子等军事工业和高压输变电、精密机床、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第二次建设高潮,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地处西部地区的陕西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以交通设施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的区域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改善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主的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全省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2009年,陕西生产总值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且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仍达到1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各省区市第6位。
纵向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陕西的产业总量不断增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三二”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二一三”,90年代初至今的“二三一”。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由1952年的65.4%,下降到2009年的9.7%。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的14.9%,上升到2009年的51.8%;第三产业比重由1952年的19.7%,上升到2009年的38.5%。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5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3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8.8个百分点。陕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和演变趋势详见表1、图1和图2。
表1 1952—2009年陕西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10《陕西统计年鉴》。表中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数据为当年价格。
图1 1952—2009年陕西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2010《陕西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2 1952—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与此同时,陕西三次产业就业情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保持在20%左右。1978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71.0%、18%和11.0%。到2009年,第一产业下降到41.8%,第二产业上升到23.5%,第三产业上升到34.6%。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布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1978—2009年陕西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2010《陕西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横向看,陕西产业在全国各省区市的地位大体上经历了“W”型的发展过程——四个变化阶段。即古代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自唐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地位下降;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的产业地位上升,成为内地新兴工业基地和科研高教基地;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开放区位、产业基础等原因,虽然自身发展较快,但在各省区的地位有所下降,而一些优势产业在国内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陕西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全国的地位呈上升趋势。国内生产总值在各省区市中的排位,由1999年的第21位,前移到2009年的第17位,居西部12个省区市的第3位。
回顾陕西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有一定的起伏。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基本上遵循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呈现出产业结构的重心明显按第一、二、三次产业的顺序转移的变动趋势。与全国三次产业演变趋势基本一致,但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变化略有差异。主要表现在2000年以来陕西的第二产业增速加快,比重大幅增加,而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趋势的差异,主要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陕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工业的高速增长引起的,也是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层次决定的。
(二)结构现状与基本特征
1.与全国的比较:一产趋同,二产较高,三产较低
2009年陕西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全国对比,第一产业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出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6个百分点。
陕西产业结构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发展趋势大致同步,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发展较慢,说明陕西服务业发展仍显落后。
陕西产业结构与全国其他省份产业结构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对比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2.内部结构比较:传统产业仍占主体,重工业化趋势明显
2009年,陕西第一产业增加值中,农业增加值占64.5%、林业增加值占3.6%、牧业增加值占26.4%、渔业增加值占0.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5.0%,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体。
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增加值占82.6%,建筑业增加值占17.4%;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占20.1%,重工业总产值占79.9%,轻重比例约为1:4。工业八大支柱产业中大多是重化工工业,其中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6%。
第三产业仍以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从总体来看,陕西产业结构的传统产业仍然是产业的主体,重工业化趋势明显。
3.区域结构比较:关中、陕北、陕南工业化呈降序排列
从2009年三大地区GDP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来看,关中为8.9:47.3:43.7,陕北为6.2:67.8:26.0,陕南为22.3:36.4:41.3。
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关中的第一、第二产业比例较低,但第三产业比例高于全省5.2个百分点;陕北的第一、第三产业比例明显较低,但第二产业比例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陕南的第一、第三产业比例高于全省,但第二产业比例低于全省15.4个百分点。
总体来说,陕西三大区域产业发展差异很大,关中地区工业基础良好,产业体系完备,以绝对的优势引领陕西经济的发展。
由于陕西三大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性,目前,陕西三大区域中的关中、陕北、陕南的工业化程度呈递降排列。2009年,陕西三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情况,见图3。
图3 2009陕西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比重图
4.产业组织结构:集中度不够高,省内产业链条较短
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我省一半以上产业的集中度不高,主要表现在 “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较多,缺少专业化分工,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缺少大型企业集团,“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省内产业协作配套率较低,相当行业产业链的主体在省外,省内的产业链条较短,省内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较少。由此导致区域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规模经济效益较低。
5.所有制结构:非公经济比重提升,二产国有经济比重较大
近年来,陕西非公经济得到了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区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2009年,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8.6%。与2008年相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31.5%;第二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47.2%,;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54.9%。与2008年相比,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了5.2个百分点,而第一、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分别下降了1.1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8470.4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5221.6亿元,占61.6%;建筑业总产值为2309.3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为1674.1亿元,占72.5%。工业和建筑业中,生产规模较大、竞争实力较强的非公有制企业较少,国有经济仍然是第二产业的主体。(www.chuimin.cn)
综上所述,我省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与总体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较低层次上是基本吻合的,与仍属于国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判断是相适应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上述区域产业结构有望得到进一步调整,但优化升级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
(三)陕西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陕西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促进了新兴产业发展。2009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4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7.8%,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鉴于目前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还无法获取准确的统计数据。根据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推算,2009年,我省新兴产业的产值(营业收入)约为22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营业收入)约为1800亿元。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面起步,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正在逐步做大做强。
(1)节能环保产业
——在节能产业领域。半导体照明(LED)相关企业50多家,开发专利技术40多项,形成了包括设备研发,外延片、管芯、封装生产,应有产品开发、经营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由民营资本组建的陕西神光集团建成了年产10万盏LED户外灯具生产线。在大功率光源封装、行业应用产品和高效电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对高耗能、高载能行业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对耗能大户的设备进行了改造。
——在环保产业领域。大多集中在现有设备的减排改造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上。一方面,加快了现有工业设备的更新改造,“四废”(废气、废水、废渣、废料)的处理和循环利用逐步展开;另一方面是环境综合治理,包括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减少有害烟尘排放,河流水质、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培育了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的研发生产、示范推广与环保服务企业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都比较小。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微电子技术。邮电部四所与电信科研院共同研制开发的程控交换机技术被誉为20世纪十大信息技术之一。在此基础上组建的大唐电信公司已成为中国通信产业的主力军,研制开发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CDMA移动通信系统、SCDMA无线接入系统,公用IC卡、SIM卡和UIM卡芯片等微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通信公网和水利、电力、公安、铁道、广电等专网及民用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方案被国际电联和3GPP接纳为国际标准,TD-SCDMA所代表的先进技术方向,不仅赢得了各方的关注与支持,同时带动了中国3G产业的发展。
——激光显示技术。由数名留学回国人员组成的团队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共同创办的西安炬光科技公司,研制开发了以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和激光显示为代表的大色域投影显示技术,是国内首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够独立设计和批量生产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企业,其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国产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零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树立了民族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民族品牌。西安炬光公司成立两年多的时间内,成功开发出八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产品,其中多数型号产品已经批量生产并进入市场。2009年企业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
——物联网产业。据统计,陕西的物联网领域拥有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61家,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7家,传感器企业98家,芯片企业2家,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2009年10月,陕西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推出了国内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物联网的“中国芯”在西安宣告诞生。
(3)生物产业
在生物芯片、抗体药物、干细胞、基因克隆、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生物技术装备等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全省现有各类生物企业800多家,重点在生物制药、生物农业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009年,生物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400亿元。动植物育种优势突出。小麦常规育种、远缘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以苹果为代表的果树新品种选育及其标准化、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以黄牛、奶山羊为代表的家畜遗传育种与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推动了陕西农业产业化和畜牧业的发展。体细胞克隆和干细胞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皮肤干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角膜缘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研究上获得重要进展,其中人胰腺干细胞研究、表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与移植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冷存角膜缘干细胞构建角膜上皮及移植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看,我省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除了生物制药和生物农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以外,其他产业基本上属于实验研究阶段,尚未形成有规模的产业。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航空工业。陕西是我国航空工业的第一大省。形成了集飞机设计、试验、生产、试飞、产品支援、综合保障及教学培训为一体的航空工业体系,是全国唯一拥有客机、运输机两个整机生产企业的省份。先后研制生产了700多架大中型飞机及干支线飞机部件。新舟600型支线飞机已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 “适航证”,投入民航运营指日可待。开始着手研制开发新一代涡桨式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中航工业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西安签署了中国C919大型客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合作意向书,共同承担C919飞控系统研制任务。
——航天工业。陕西是我国的航天科技大省,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在运载动力、卫星及卫星应用、微电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部分领域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在航天主导产业技术优势的延伸下,衍生了一批颇具实力的航天民用生产企业。国家民用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正式成立,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资源勘探、气象预报、广播电视等应用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卫星导航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已广泛应用在汽车导航、手机定位、电子地图、掌上电脑等领域。海天天线等企业参加研制生产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导航系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卫星导航产业。我省的卫星应用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并进入全面起步阶段。此外,在高精密机床、超高压输变电设备、重型卡车及齿轮、大型鼓风机、深井石油钻机等装备的研发制造方面,位居同行业领先或先进地位。
(5)新能源产业
——风电产业。陕西不属于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风电场建设在全国比较落后。华能集团靖边龙州风电场项目,规划总容量20万千瓦,一期工程计划于2011年3月建成投运。风电设备制造业起步较早,在风电技术和设备研发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在风电设备制造方面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西安维德公司是国内第一批中外合资专业研发600千瓦风机并生产53套风机设备的企业。西安理工大学与西安永电合作研发成功的1.5兆瓦风机变频装置弥补了国内的空白。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相继开发研制了640千瓦、1.5兆瓦、2兆瓦系列风电机组的增速器、回转偏航减速机、风叶变桨传动装置等关键风电设备。宝鸡秦川集团拥有生产高复杂难度铸件的技术优势,批量生产的750千瓦至1.5兆瓦风电设备用的轮毂、底座、轴承座等铸件表面及内部质量等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西安永电电机具有1.5兆瓦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变频器的生产能力。西安宝美公司具有风电控制系统的开发生产能力。西安捷力生产的兆瓦级直驱型永磁风力发电机整机、直驱型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异步双馈风力发电机年产量达到1000多台,产值达10亿多元,成为金风、东汽等风电龙头企业电机的主要配套企业。目前,我省风电设备核心部件和重要配套件生产企业已有20多家。除了风扇叶片、配套轴承等少数关键部件之外,其他风电成套设备重要部件都有生产企业,但是至今没有在省域内形成完整的风电设备紧密协作配套的产业链,尚未成为风电设备的整机供应商。
——太阳能光伏产业。西安、咸阳、商洛是陕西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设计和生产的主要基地,产业链条比较完整,达到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现有50多家太阳能光伏研发生产企业。2009年,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位于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的比亚迪公司,太阳能电池项目一期100兆瓦工程已建成投产,2010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远期规划将达到1000兆瓦规模。陕西已成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大省之一。
——其他新能源开发。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地热能主要是用来洗浴和取暖。咸阳被誉为我国著名的“地热城”,因地热应运而生的洗浴、休闲、养生行业方兴未艾。生物能的开发也已经起步,生物质柴油已经小规模生产。核设备制造具有一定的基础,正在规划建设大型核电站项目。
(6)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导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
——高性能结构材料。陕西是钛工业大省,钛及钛合金研发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位居国内领先地位。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宝钛集团不仅是我国钛及钛合金材料研发生产龙头企业,而且是国标的主要起草制定单位。超导材料、大飞机高性能钛合金材料及复合材料的研制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钛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钛材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20%,国内产量的80%,能够生产世界钛材75%的牌号产品,钛设备设计制造业也达到一定规模。
——新型功能材料。对钛合金的研究中发现其有记忆、超导、贮氢等三种特殊功能,西北有色研究院在钛及钛合金、钼及钼合金材料领域已开发各种功能、规格的新产品近500种,获得相关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先进复合材料。碳纤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在高性能碳纤维、碳/碳复合材料及制品、树脂基复合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T300碳纤维生产、高温炉用碳/碳热场材料和飞机刹车盘材料等方面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主导地位。西北工业大学陶瓷基复合材料开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7)新能源汽车产业
西安比亚迪公司和陕西汽车集团是我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两大龙头企业。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2008年推出F3DM双模电动车(混合动力),2009年推出e6纯电动汽车。截至2009年10月,累计生产混合动力汽车超过300辆,已经形成年产2万辆的产能。陕西汽车集团成功开发出液化天然气(LNG)和压缩天然气(CNG)燃料大马力重卡和客车底盘,电动码头低速牵引车、混合动力城市清洁车、二甲醚燃料汽车等绿色环保商用车已经进入研发试制阶段。陕汽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落户内蒙古乌海,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5万辆LNG重卡。陕重汽和榆林市签订了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建设年产5万辆的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一期工程2011年投产并下线5000辆新能源专用汽车。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现代物流、软件外包、文化创意、服务型制造业、创新型服务业等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西安高新区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出口超过1亿美元;文化创意企业数量达2000多家。其中,动漫、游戏、影视制作企业14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陕西鼓风机集团的服务型制造业,西安高新区的创新型服务业,走在国内各省区市的前列,其产业规模有望继续做大。
2.分析结论
综上所述,我省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部分成果转化为产品,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部分产业的先导产业地位已经显现,发展形势令人欣喜。但总体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经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部分领域尽管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但还没有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
如西安炬光公司的大功率激光器及新一代显示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有望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又如西安比亚迪公司生产的F3DM混合动力汽车,充电一次续驶里程达到60公里,性能参数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该车型已列入工信部推荐的车型目录,具备了在示范运行城市享受销售价格补贴的资格。但由于西安市未列入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城市,已经生产的300多辆车由于不能在当地享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销售价格补贴政策(每辆补贴最高为8万元),只好销往已经列入示范运行的试点城市。尽管年产能已经达到2万台,但由于支持政策不到位,汽车市场需求所限,而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影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部分行业尽管具备了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和扎实的产业基础,但继续做大产业规模缺乏主导产品支撑
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航空工业,陕西具备研发设计制造大型客机、运输机和支线飞机的能力。但由于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总装地落户上海,在零部件研制生产中只占有较小的份额。做大做强陕西航空产业,还必须研制开发以飞机制造为主的航空主导产品,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产品支撑。又如新材料产业中的钛及钛合金材料,尽管具有较强的研发生产能力,钛材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钛化合物应用产品、钛设备产品和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比较滞后,尚未形成产业规模。由于缺少钛材以外的主导产品来支撑,钛产业很难再继续做大。
(3)部分产业尽管拥有区域综合优势,但产业资源要素整合不够、产业集中度不高、总体竞争力还不强
如太阳能光伏产业,我省的硅原料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科研教育机构众多、基础人才雄厚,行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部分领域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综合优势。但由于产业资源要素隶属不同系统,进行优化组合难度很大。尽管企业数量不少,但缺乏有机联系,各自为战、自成体系,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规模还比较小,总体上还处在国内的第二梯队。又如硅材料行业,省内初步形成了涉及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棒)等硅材料生产环节,但未形成区域内统一的产业链条。
(4)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既存在诸多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我省目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省的12%,广东省的27%。节能环保产业占全国的1.8%,生物医药产业占全国的3.3%。“十二五”时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予以重点扶持。我省能否列入重点支持行列,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是赢得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来自国际、国内的产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风电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多晶硅等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这些都会给我们这些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5)新兴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动力不强
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所有新兴产业总体规模还显得比较小,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到10%,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路程还比较遥远。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来看,除新材料中的钛及钛合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航空产业已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外,节能环保产业中的LED产业,新能源产业中的风电装备制造、太阳能光伏电池组还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在国内还处在第二梯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规模。除此以外,通过传统产业改造、科技成果转化、承接产业转移、社会公益性事业转型、制造业衍生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拓展等途径涌现了一批新产品、新业态,但这些产品、业态并没有形成新兴产业或产业还没有做大。新兴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
综上所述,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处在产业起步和正在成长壮大阶段。与国家对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我省的科技人才和产业基础实力相比,还显得很不相称,潜在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大力培育和加快发展。加快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有关“十二五”陕西产业发展研究的文章
“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1.产业结构合理化明显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5年第三产业占G......
2023-11-28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前提条件。同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也总是一定高度基础上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
2023-11-28
“十二五”时期,加快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的使命感与危机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陕西经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三)强化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与培植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2023-11-28
2.现代农业产业效益分析现代农业种植效益分析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生态化”发展标准经营,楼观新区特色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会较高。(二)产业项目策划根据产业规划及产业链设计,按类分别进行项目策划(见附表)。现代服务业项目9项,投资额6亿元。......
2023-11-28
截至2010年6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全部CDM项目有2597个。随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国家生物产业日益发展壮大。......
2023-11-27
英国是产业革命的模范国,在产业革命史上,由今日看来,它确实是个老大的国家。要明白英国产业,何以走到停滞的这条路上去的这一问题,首先便要明白英国产业的两个共同的要素。这一点也是使英国产业呈现停滞状态的原因。但是,英国资本主义为欲维持其地位计,绝不任其产业如此停滞下去,而必拼命以谋最后之挣扎,这是无疑的。以下我们再从统计上,以说明英国产业停滞的状态及新兴产业之向上。......
2023-08-17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拟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政策。上述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对于陕西这个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产业正在起步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无疑仍然是严峻的挑战。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生产要素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竞争加剧,给陕西新兴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带来严峻的挑战。......
2023-11-28
纺织产业于1924年至1925年呈现急激的发展状态,以后其发展便极其迟缓。棉花消费量,影响于纺织产业的消长最巨,由此观之,最近纺织业实呈现一蹶不振的状态。总之,占世界棉花消费量的60%的世界四大纺织国,近来都表示减少的情况,这就是证明纺织业的不振。(下表所示,仅美棉一部分,然美棉既占全棉花消费量之过半数,仅以美棉证之,亦足以明白去年度纺织业恶化的趋势。......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