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1世纪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成果

21世纪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成果

【摘要】:新形势下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摘要研究生教育应当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应用化学专业这样的传统学科,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协作式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化学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的需求。笔者将以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对面向实践的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新形势下应用化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济南大学,王立国、王秀菊、王仲鹏、张永芳、孙国新)

摘 要 研究生教育应当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应用化学类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明确了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位,提出了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于应用化学专业这样的传统学科,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协作式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化学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应用化学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得到空前发展,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模式一直是众多专家和学者探讨的热点课题。

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需要为受教育者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其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它反映的是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以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以及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协作式”培养模式。“学徒式”培养模式的主要环节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科研论文写作,其培养目标是以“一带一”或者“一带多”的方式培养教学与科研工作者;“专业式”培养模式则更强调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其培养目标兼具理论性和基础性、应用性和功利性;而“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是指现代大型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开发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不同模式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

然而,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沿用近30年不变的传统培养模式。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由于定位于精英教育,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多定位于高层次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强调“专才”的培养,即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突出对专业理论深度的培养而忽视了较宽知识基础的教育及操作能力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硕士生培养单位与社会需求的人为脱节。因此,如何制定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将以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对面向实践的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传统的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应用化学类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要求研究生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使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使毕业的研究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始终游离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之外,顽固地将自己紧紧地禁锢在狭隘的“象牙塔”之内,对外部激烈的社会实践与变动及其强烈的社会需求漠不关心,也无法及时作出有效的回应。目前,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空前发展,不少单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如大多数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和科研论文、毕业论文都有明确要求,而对实践能力却没有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两耳不闻、埋头钻研、脱离实际的“纯做学问”者,而非密切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博而专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二、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1.应用化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定位

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质量和水平事关整个国家的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其创新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将直接决定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和服务经济社会的主动性,理应成为我们衡量和考量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失的重要依据。

应用化学类硕士研究生与一般理科类的相比,更加注重的是“学问的能力”的一种延伸,也就是“学问的生产力”。因而,应用化学类研究生所面向的研究领域更加具体化和有针对性,它的培养核心是强调将科学技术更直接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发挥服务市场和面向时代进步的应用职能,探寻实用的科学规律而不是局限在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法则等层次上。也就是说,对于应用化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使之做到躬行实践、联系实际。即使其尽快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发挥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产生直接的社会效益。因此,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在成才过程中要借鉴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定位于下列能力的培养:(1)要有坚实的工程科学理论水平,具备科技开发的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2)具有进一步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潜在能力;(3)具备在生产现场进行专门攻关的科研能力;(4)对于社会及工作现场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1)课程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传统的应用学科一般都有其明显的行业特色,同时具有研究实力雄厚和工程性强的特点。因此,应用化学类研究生的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定位,即定位为“基本要求加特色”的模式。要求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在完成必要的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性技能。针对各学科培养传统工业领域生产、设计、试验研究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充分考虑人才就业去向存在的明显行业特色,应设计工程技术型、工程与研究复合型等多种培养模式,而每种类型应设置多个方向[6]。课程体系中应该增大选修课的比例和课程门数,提高实践性、职业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体现拓宽专业和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2)理论教学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教学的改革,关键是要抓好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也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其次,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实行“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锻炼学生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应用等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最佳方法。通过将科研课题研究、工艺试验、工程设计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课程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学习、消化、吸收专业知识;同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

3)科研能力培养的改革(www.chuimin.cn)

研究生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最根本实现就是创新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论断精辟地概括了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样,作为人才教育的高层次特殊群体,应用化学类研究生的创新最终就是要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需求。近年来,为了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培养脱离社会实践的弊端,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高校采取了兼职导师制度和协作式培养研究生的局部探索,积极探索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最终是要面向社会,满足某一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用化学类研究生更应结合实际、参与实践活动。目前,在实际培养应用化学类研究生过程中,应该积极融入实践的因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的“与实际现场缺乏足够的联系、使研究生难以对目前所处的研究领域和将来面对的科研环境有足够的认识,以致在碰到一些具体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的现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应用化学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一,以具体的课题或工艺、工程项目为基础,提升应用化学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社会交往、团队合作、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得以迅速提升。第二,结合理工科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模式。除了通用的校内“三助”制度外,可以组织研究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或进入公司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对课程体系、教学和科研过程进行改革,开拓教育培养的新途径,发挥高校、企业、社会各界的各自优势,走多种投资、多种形式联合培养的道路,进而达到高质量、高效益地培养服务于我国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办学、校内知识的传授和有限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向,而要根据企业、社会的急需,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方向,与企事业单位挂钩,把知识传授的场所扩大到企事业单位,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实际交际能力,激发科研兴趣,为以后踏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对新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为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达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的目标,对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进行探索,将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等积极引入理工科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来;并从研究内容、培养方式等各个方面回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呼声,使所培养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够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在知识、技术方面创新的生力军。

培养过程中,将应用化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完成理论学习的研究生提前进入社会,全面地参与到工艺设计或工程项目的招标、设计、施工及售后服务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际应用中消化吸收;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了了解社会和研究现实问题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解决多数学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增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会竞争力,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才。下面以某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为例,介绍所探索的理工科应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必须坚持基础理论、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大型工程为背景,提炼有应用前景的技术难题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拓宽研究方向,还可以使研究手段和实验平台得到大大延伸,满足科学研究对大型施工设备和现场测试仪器的需求。同时,对工艺流程或工程设计、安装、调试资料的分析又是判断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也是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的重要条件。按照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无疑会很快适应应用化学科研和设计、施工的需要,也会大大提升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

首先,对所指导的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并结合拟进行的工艺、工程实践,为完成学习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课程的研究生选择需要增加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安排研究生进入合作企业(化工公司、工程公司),参与该公司的日常科研、设计工作,如科技计划申请、应用试验、常见化学工艺或水处理工程设计等,在实践中学习、消化理论知识。再次,与合作企业一起指导研究生参与一大型化学工艺设计或化工工程的招标、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工作,真正进入到实践中去。将在学校学习、公司里消化的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并指导工艺设计或工程设计、安装和调试。最后,指导研究生对所参与的工艺设计或工程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为以后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

本实验室从2006年开始与山东省内的化工公司合作,按照上述培养模式,进行了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所培养的研究生通过提前走入社会,亲身参与化工公司的日常科研、生产工艺研究及大型化工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能够很好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日常的科研和应用实践中得到消化、吸收和应用。同时,通过一年多的社会实践,使其具有了较好的掌握和使用科技信息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科学实验的动手能力、社会调研能力、科学论文的写作能力、组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以及科研规划、项目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等。

四、结语

在人才、智力等方面得天独厚的高校与具有技术、设备等方面优势的企业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采用让研究生提前进入社会,与社会沟通,将理论与实践合理融合,提高了研究生科研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对理工科应用化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学习—工程实践—理论总结和实验验证”新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对探索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必将对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李世彬,傅毓维.英美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17-119.

[3]刘世清.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2):34-36.

[4]孙崇文.“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10-14.

[5]侯健,赵辉,于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定位与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3):41-42.

[6]管祎.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研究,2005(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