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林“现代化”斗转星移,与时俱进,在历史长河的推进中,传统“园林”势必走向现代化,才能得以存续、发展。本书所讨论的中国园林“现代化”即始于“近代园林”的发生。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园林”现代化,则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综上所述,“公园”的出现是传统园林“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基于“私园”的“公园”化,便必然是传统园林“现代化”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2023-11-28
论“园林”
1 缘起:由学科正名反思“园林”
世纪之交关于学科与行业名称到底是“风景园林”还是“景观设计”的争鸣,至2011年上半年“风景园林学”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已基本画上句号。比对这两个词组,“风景”与“景观”相似,“园林”与“设计”不同。显然,“园林”属于更具涵盖性和历史感的学术范畴。
事实上,将历史回溯到古代,历经岁月的洗礼,“园林”至少在明末已成为指代造园活动及其成果的最为重要的核心词汇,在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中出现的频次最多,可为明证[1]。之后直至近代,许多造园专著的题名都沿用了“园林”一词,如莫朝豪的《园林计划》(1935年出版)、童雋的《江南园林志》(1937年成书)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学科与行业的名称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明确和稳定,先后出现多种提法,其关键词除了“园林”,还包括“造园”、“绿化”等。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造园”与“绿化”之争,其结果凸显了“园林”的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大跃进”期间所提出的“大地园林化”号召的影响[2]。而陈植先生一直极力举荐“造园”,呼吁首选用于学术与实践的名称,并曾多次撰文辨析上述三个关键词的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认为“造园”为“综合性科学”,“具有建造园林或营造园林的意义”[3]。由此可见,在陈植先生的定义里,“园林”仍是无法回避的一个概念。数十年后,90年代直至世纪之交的“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之争,经过各方学者之间的探讨与争鸣,使得“园林”这一传统概念拓展为“风景园林”,并获得了更为稳固的学科地位。
如此,“正名”问题伴随着近现代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对于“园林”这一耳熟能详的传统概念的深入理解,则是剖析、认识中国园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种纷繁错综问题与现象的一个关键。
2 “园林”概念的本质
对于“园林”一词,学术界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具体定义,但基本上是将其理解为运用各种造园要素(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山石等),经营、构筑而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美学品质与精神境界的空间环境或生态境域[4]。本文无意重复“园林”定义的讨论,而是关注“园林”这一概念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其概念的内在本质为何?
张家骥先生曾指出,和其他关于“园林”的传统词汇,诸如“园池”、“池亭”、“林亭”、“园亭”、“亭园”等相比,“园林”没有从具象、具体的形式特征上对“园”进行定义或规范,反而“更能……体现出园的内在本质,有利于区别中国造园与外国造园的不同特殊性质[5]”。的确,考察诸多与“园”组成复合词的单字,多为无生命的造园要素(如“亭”、“宅”),或有相对确定的形态(如“池”、“圃”);几乎唯有“林”代表有生命、无定式的造园要素,在自然状态下,“林”在形态上的大小、高低、广狭均不确定。也许正是由于“林”没有对于特定具体形象的指定性这一属性特征,使得“园林”具有更大的广延,从而使其作为一类事物的统称(或通称)成为可能。需要指出的是,取“园林”舍“林园”,大概仍然在于后者其含义的落脚点还是“园”,它至少在地域范围上有局限性和限定性。
受到青睐的“园林”一词消解了对于特定具体形象的指定性,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客观事物进行“非物质理解”的倾向,正如老子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描绘万物的极致状态。而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的各种营造活动中,外在形式并不是首要的问题[6],“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7]。表现在造园活动中,对于具体形式、功用的考量则远远不及对于风景品质、意境阐发的关注。造园家亲身参与造园过程,强调的是身心体验、物我交融,没有所谓外在于,或事先于营造的、基于理性分析的设计图纸,更没有西方世界那种从古至今对造园形式的“自然式”与“规则式”的反复论争。
明计成在造园名著《园冶》中揭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清钱大昕也在《网师园记》中从另一方面总结城中园林的功能是:“虽居近尘,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此外,在从古至今的造园活动中,“园”内的天然要素渐少,而人工营造成分渐多,即以人工模拟自然之态,抽取、抽象自然的片段作为造园的灵感之源,所谓“一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从这一点看,尽管“园”内的人工痕迹越来越多,明清以降反而对“园林”一词愈加重视,正反映了中国传统造园对于“自然”的追求。“园林”实体与含义的这种“能指”与“所指”的反相关关系,恰在本质上反映了“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化传统,正如诗人想要表达的,很多时候并不是诗中直接说到的,反而是诗中没有说的[8]。这或为朱有玠先生曾认为“园林”一词较其他词汇“更适用、更完美”的、在文化上的深层原因[9]。
其实“园”与有着自然属性、生命属性的“林”自古即有不解之缘。《说文解字》中释“园”,“所以树果也”——“园”最初的含义便是种(果)树的一方土地;而“林”即“平土有丛木曰林”[10]。“林”所蕴含的自然属性、生命属性是耐人寻味的。“园林”因之暗示并揭示了园林营造包含着随时间生长的过程,也包含了人为干预的因素和规划设计的过程。“‘林’既可毁之,又可建之”[11],成为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媒介。因此,经过漫长的历史筛选,“园林”最终取代其他词汇成为此类事物的主要称谓,并非概念之争,而是基于“园林”现象最贴近其内涵深度的选择,即园林内涵中永恒的部分,在于一个基本的事实:“林”乃“园”之“主”,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园林这个有限的载体之内,“自然”自始至终都是主角。一方面,有“林”(绿色植物)方构成“园”之基础;另一方面,“林”承担着“园”超越“观赏对象”、作为生态系统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自然和生命的双重属性体现了它生长、发展过程的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复杂性,这与现代系统科学所揭示的系统的规律相一致,而区别于非生命体的线性、封闭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学者在中国园林传统中发现了“现代性”[12],而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园林营造则早已完美地表达了西方现代科学所发展起来的系统方法[13],也应是“综合性”被认定为“园林”的本质特点的根本原因,同时是“园林”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能够继续获取新意的传统文化基础。
3 结语
曾有学者不约而同地指出“园林”含义的模糊性,如:“‘园林’是什么?也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若深究其义,却又混沌模糊。可谓人人心领神会,又难以明确道出其含义来。[14]”又如:“何谓园林?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中国古代,园林与苑囿、名胜并列,各具内涵,其义清晰。现代,与绿化事业有关的许多专有名词中,如绿化、绿地、城市绿化、城市绿地、风景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园林、公园等,唯园林一词,其义含混。[15]”实际上,这种“模糊性”正是“园林”所蕴含和反映的中国文化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征。由上述辨析可见,其概念的本质主要体现在:(1)对于客观世界的“非物质理解”倾向;(2)“园林”营造中对于“自然”的追求,且特别是在“形而上”层面的再现;(3)“园林”实体本身所具有的或力图表达的生命属性。而另一方面,上述学者提到的“绿化”、“绿地”等概念,都是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或引进的,由此也可进一步理解“园林”这一概念依托中国文化背景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注释】
[1]在《园冶》中,“园林”一词出现11次,“林园”5次,“园圃”3次,“田园”、“花园”、“林泉”各1次.(www.chuimin.cn)
[2]林广思.回顾与展望——中国LA学科教育研讨(2).中国园林,2005(10):73-78.
[3]陈植.陈植造园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11,118.
[4]陈植先生(1899—1989)在《长物志校注》一书的注释中提到:“园林——在建筑物周围,布置景物,配置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孙筱祥先生在《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中定义“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的统一体。”杨鸿勋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结构原理》一文中定义“园林”是“在一个地段范围之内,按照富有诗意的主题思想精雕细刻地塑造地表(包括堆土山、叠石、理水的竖向设计),配置花木,经营建筑,点缀驯兽、鱼、鸟、昆虫之类,从而创作一个理想的自然趣味的境界”。汪菊渊先生(1913—1996)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分别参见:(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杨超伯校订.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4;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杨鸿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结构原理.文物,1982(11):49-56;汪菊渊.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515.
[5]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20.
[6]吴家骅,著.叶南,译.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57,312-315.
[7]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2.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5.
[9]朱有玠.“园林”名称溯源.中国园林,1985(2):33.
[10](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126,129.
[11]李铮生.从庐山风景区的发展看“林”的重要.城市规划,1983(2):60-62.
[12]李开然,央·瓦斯查.组景序列所表现的现象学景观:中国传统景观感知体验模式的现代性.中国园林,2009(05):29-33.
[13]王绍增.叠图法和简易科研法.中国园林,2010(9):36-37.
[14]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1.
[15]乐卫忠.九十年代上海园林规划构思新探索.中国园林,1994(4):48-52.
有关中国现代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文章
论园林“现代化”斗转星移,与时俱进,在历史长河的推进中,传统“园林”势必走向现代化,才能得以存续、发展。本书所讨论的中国园林“现代化”即始于“近代园林”的发生。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园林”现代化,则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综上所述,“公园”的出现是传统园林“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基于“私园”的“公园”化,便必然是传统园林“现代化”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2023-11-28
“绿化祖国”:新中国的园林绿化愿景“绿化祖国”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动全民植树造林的一个口号,最初在《人民日报》1956年2月17日的社论中正式提出[1]。本书将乡村与城市一并探讨,试图对“绿化祖国”运动发生的背景与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与再评估。发展生产与自力更生相关,力求平等与集体主义相应,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相联,所有这些统领于政治的觉悟与意识形态的诉求,决定了“绿化祖国”运动的背景及其实践。......
2023-11-28
本书主要探讨“苏联经验”对如此广泛的风景园林实践与研究内容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其实际操作、运用中所凸显的困难与相应的修正,从而探讨“苏联经验”在中国园林现代化过程中的得与失,及其经验与教训。......
2023-11-28
论“绿化”1从传统“园林”到现代“绿化”我国传统园林经历千百年发展,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精益求精,臻于极致。笔者认为,在这其中,“绿化”堪称传统“园林”的一种现代化过程和形态。这些事实提示我们将“绿化”概念及其实践放在中国园林传统与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追溯其历史源流与本质内涵。显然,“绿化”一词所表达的这两层含义至少已存续数千年。与上述对“绿化”词性的考量相应,本书主要关注后两者。......
2023-11-28
“中而新”:新中国园林营造理念及其反思1解读“中而新”“中而新”这一短语,是1958年建设国庆“十大工程”之际由梁思成先生提出的。而在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中,“中而新”不仅是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建筑学界所关注的问题,园林学界亦然。本书以“中而新”的思想理念为基本框架,关注与考察“中”(传统)与“新”(现代)在新时期园林设计实践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以期深化对新中国园林营造理念与实践的认识。......
2023-11-28
“园林革命”:“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下的造园始于1966年5月、终于1976年10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特殊的一页。“文化大革命”发动三年后,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其会议公报中激扬地宣告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本文尝试在这种语境下对“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下的园林营造作一些初步的剖析和探讨。......
2023-11-28
“百年辛亥,一方园林”:武昌首义公园历史变迁研究100年前,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首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化历程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事件、缅怀伟大事件中前赴后继的英烈,1924年在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武昌建成“首义公园”。这从“民国崇勋纪念园”原计划开发武昌南湖荒地,转而利用已有园地营造首义公园,即可见一斑。......
2023-11-28
现代风景园林在其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中,与现代建筑的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现代风景园林在发生了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又保持了对古典园林明显的继承性。现代园林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拓展。现代园林设计顺应这一趋势,在保持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理论等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大众的多元需求和开放式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对现代园林进行了重新定位。......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