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研究林业发展及保护对策

研究林业发展及保护对策

【摘要】:蔡国军《甘肃林业科技》 1999 第A1期对甘肃省经济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潜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蔡国军《甘肃林业科技》 2003 第4期天然林保护工程,不仅需要对森林进行保护,而且需要永续培育和经营,不能一刀切地封禁了之。蔡国军,张仁陟,柴春山《草业学报》 2009 第6期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安家沟小流域5年的综合治理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蔡国军《林业科技开发》 1998 第1期

【摘 要】在论述甘肃的自然条件、甘肃枣树品种及生产现状基础上,提出发展甘肃枣树的设想,包括:(1)加强对枣树产业化的认识;(2)增强科技意识,加强科技服务;(3)培育良种壮苗,狠抓枣苗生产;(4)必须进行综合培育;(5)以生产促科研,走生产型科研的路子;(6)注重采贮加销,促进林工贸一体化发展。

蔡国军《甘肃林业科技》 1999 第A1期

【摘 要】对甘肃省经济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潜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蔡国军,张继业(兰州市达家台苗圃);优化配置西部资源坚持高效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2001

【摘 要】在分析甘肃农村能源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薪炭林是解决农村能源的重要途径。提出了营建薪炭林的技术,同时强调发展薪炭林时必须坚持多能互补,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及沼气等。

蔡国军,朱红斌;载《中国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杨俊平主编;2001;第61页

【正文】封山育林(包括封沙育草)是利用树木的天然下种和根株式地下茎萌蘖能力,通过人为的封禁培育,便疏林、灌丛、残林迹地以及荒山、荒沙休养生息,迅速繁衍演替成森林或灌草植被。封山育林是恢复和建设植被最快、最省钱省工的办法,其效果是森林结构最好、森林生态功能最大、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在我国南方已实现全面绿化的省(区)中50%以上的森林植被是通过封山育林恢复的……

蔡国军,陈晓妮,魏晓兰,朱红斌《甘肃林业科技》 2002 第3期

【摘 要】通过温室炼苗试验研究表明 ,三倍体毛白杨组培苗温室炼苗选用的最佳基质为 :蛭石粉 +泥炭土1∶1,既有利于组培苗的成活及生长 ,又可以简化管理程序 ,节约育苗成本 ;三倍体毛白杨的两品系 96和 73,其组培苗在温室炼苗时 ,可以采用相同的炼苗基质和管理措施。

蔡国军;载《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甘肃省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魏万进,罗祖孝主编;2003;第360页

【摘 要】在分析了河西绿洲防护林建设的成就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的原则及目标,并就树种更新、林网格局、建设的具体措施及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的生态用水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蔡国军《甘肃林业科技》 2003 第4期

【摘 要】天然林保护工程,不仅需要对森林进行保护,而且需要永续培育和经营,不能一刀切地封禁了之。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采用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手段,加速森林的恢复和更新,提高其生态和社会功能,并科学合理地经营利用多种资源。在天保工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应加紧研究和运用实用性、速效性、可操作性和普遍性的技术;另一方面采取更加综合的方法,研究所有的森林功能、价值和潜能,诸如各种类型森林经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树木和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健康关系,不同时期森林状态(包括生物多样性和其它环境贡献与价值等)的监测和评价,森林价值(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评估,社区参与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蔡国军,朱红斌,陈晓妮,魏晓兰,刘鸿源《西北植物学报》 2003 第12期

【摘 要】采用1年生三倍体毛白杨优质苗木单芽茎段,研究其组织培养技术和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组培苗增殖与生根同步进行,通用最佳培养基为:H+NAA0.15 mg/L,生根率80%~98%,年增殖次数8次,繁殖系数为5.蛭石粉+泥炭土(1∶1)是三倍体毛白杨组培苗炼苗的最佳基质.通过组培苗生产、温棚炼苗和大田炼苗试验,研究出了包括接种培养阶段、移栽和苗圃管理阶段3个连续过程的三倍体毛白杨工厂化育苗的工艺流程.

蔡国军,柴春山,孟少童,陈炜青,薛睿《草业科学》 2005 第10期

【摘 要】从澳大利亚引进优良饲料灌木树苜蓿Chamaecytisus palmensis种源1个,种子25 kg。经种子主要指标测定表明,种子千粒重23.92 g,净度93.17%;采用安全、简便、有效的沸水加洗衣粉浸泡种子的催芽方法,发芽率85%以上;容器育苗出苗观测表明,树苜蓿播后3~13 d出苗,4~10 d出齐,平均出苗率90%以上;生长量观测表明,树苜蓿生长曲线呈“S”形,一年生平均苗高1.25 m,平均地径0.86 cm;营养价值测定表明,树苜蓿枝叶营养丰富,是很好的饲草饲料;光合强度测定表明,树苜蓿较饲料灌木和草本植物光合速率大,蒸腾速率较小,光合物质积累较多。

蔡国军,张仁陟(甘肃农业大学),莫保儒,魏强,柴春山,于洪波;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2007

【摘 要】本文针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自然特点,提炼出了3种典型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即:林-粮复合经营模式、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和庭院经济复合经营模式。分别对3种模式的组成、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蔡国军,张仁陟(甘肃农业大学),莫保儒,魏强,柴春山,于洪波《水土保持研究》 2008 第5期

【摘 要】针对定西安家沟流域的自然特点,提炼出了3种典型的农林复合模式,即:林-粮复合经营模式、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和庭院经济复合经营模式。分别分析了3种模式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对3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坡地农田系统相比,3种典型的农林复合模式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庭院经济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最大,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次之,林-粮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最低,但均高于对照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营建相应的模式,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对各种农林复合模式的经营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并提出了科学、高效地开展栽培、经营、管理及利用技术。(www.chuimin.cn)

蔡国军,张仁陟(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柴春山《草业学报》 2009 第6期

【摘 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安家沟小流域5年的综合治理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较2001年,流域综合效益指标值提高了168.57%,生态效益值增加了56%;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由2001年的10.1%增加到2005年的21.3%,水土流失治理度由72.6%增加到84.0%,土壤侵蚀模数由4627 t/(km2.a)下降到1300 t/(km2.a);农业投入产出比由2001年的0.95降低到2005年的0.82,劳动生产率由8074元/(人.a)提高到9167元/(人.a),土地生产率由267元/667 m2增加到343元/667 m2,平均增幅为28.46%;流域内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620元增加到2005年的1748元,提高了7.9%。据此认为,通过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流域内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流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农林牧各业得到了协调发展,小流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正在向持续、稳定和协调的方向发展。

蔡国军,陈利顶《中国科技成果》 2011 第23期

【摘 要】该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重大项目的课题之一。课题由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定西市水土保持研究所、甘肃省林研科技工程公司协作完成。本研究是以生态保育和流域治理为主,兼顾区域产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项目。研究目的旨在通过综合考虑水土流失治理技术体系和生态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探讨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一体化的途径,从而达到改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民的人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蔡国军,杨成生,赵瑞花,王有元(甘肃省林业厅生态公益林办公室),张功勋(甘肃省林业厅生态公益林办公室)《甘肃林业科技》 2012 第2期

【摘 要】按照甘肃省公益林所处的5个生态区位(江河源头区、江河两岸区、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水库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别阐述各生态区公益林的资源分布、林地类型、树种组成和生态功能。以此为基础,对全省的公益林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省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为673.36万hm2,占森林总面积的68.63%,表现出了"相对数量较多,绝对数量偏少"的特点;灌木林占公益林总面积的49.15%,占公益林的主体地位。要采用3S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资源的监测与管理,开展公益林组成、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与科学经营,实现公益林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蔡国军,张仁陟(甘肃农业大学),陈利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柴春山,王子婷《生态经济》 2012 第4期

【摘 要】在分析生态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从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自然特点出发,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及资源环境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分析了影响生态产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在流域尺度内,提出了适宜发展的三大产业,即旱作农产业、草畜产业和林果产业,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前景与策略。在建设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具体实践中,要充分考虑生态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生态建设融于产业发展之中,在发展产业中实现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蔡国军,张仁陟(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柴春山《草业学报》 2012 第5期

【摘 要】为了提高退耕地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并延缓其衰败期,对定西安定区龙滩流域退耕地播种5年后的紫花苜蓿,于2007-2008年连续2年开展氮肥和磷肥混合撒施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N肥对促进苜蓿生长并提高生物量没有明显的效果,施P肥效果明显,2年的施肥苜蓿平均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的1.62和1.15倍,可显著促进苜蓿生长并提高其生物量,其中P肥最大用量为12kg/667m2时的生物量最高。栽培第7年的苜蓿鲜草产量平均可达18 240kg/hm2。研究区阳坡的苜蓿比阴坡的苜蓿生长好、生物量高,其鲜草和干草平均生物量是阴坡的1.49和1.43倍。在年降水量400mm左右的半干旱黄土区,苜蓿产量主要由第1茬苜蓿产生,约占全年总产量的75%,第2茬苜蓿产量较小,约占总产量的25%,所以在该区域苜蓿1年适宜收割2次。

蔡国军,张广忠,张宝琳,王三英,仲玲玲,武蕾《林业实用技术》 2012 第7期

【摘 要】对1年生枸杞进行盆栽配方施肥试验,使用N、P、K不同用量和比例,测定了枸杞的营养生长和果实品质、产量,通过分析得出了对枸杞生长结实的最佳N、P、K配比,以及枸杞在不同时期对N、P、K需求情况,为枸杞不同时期N、P、K施用量和比例提供参考。

蔡国军,张广忠,张宝琳,王三英,仲玲玲,武蕾,胡秉芬,魏强《西南农业学报》 2013 第1期

【摘 要】为了研究N、P、K施肥量与枸杞果实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提高肥料效率,使用N、P、K对盛果期枸杞进行配方施肥试验,测定了枸杞的多糖、总糖、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结果表明,N、P、K对枸杞多糖、总糖、类胡萝卜素3种化学成分的差异显著,3种化学成分均随着N、P、K的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量时不再增加,N、P、K肥对3种化学成分达到较大值的组合配方分别为N2P2K3、N4P4K2、N4P3K1,综合分析得出N、P、K对3种化学成分影响加大的组合配方分别为N4P3K2,以期为配方施肥对枸杞多糖、总糖、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等提供理论依据。

杨永东(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张建生(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蔡国军,莫保儒,王子婷,柴春山《水土保持研究》 2008 第4期

【摘 要】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择典型植被油松林、沙棘、苜蓿、农田和自然草地,对其土壤水分进行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观测期内植被类型、土壤剖面和生长季节对土壤水分具有显著影响(P沙棘苜蓿油松。

杨永东(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张建生(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蔡国军,莫保儒,柴春山,王子婷《草业科学》 2008 第10期

【摘 要】研究了定西市安家沟流域不同立地条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阳坡土壤水分均小于阴坡土壤水分,紫花苜蓿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其顺序为阴坡台地>阴坡坡地>阳坡台地>阳坡坡地。不同立地类型各土壤层次的月变化存在显著差异,阴坡台地和阴坡坡地第1茬(4-6月)的土壤水分极显著高于阳坡台地和阳坡坡地的土壤水分,二者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7月后,阴坡台地极显著高于其他立地条件的土壤水分。不同立地条件下紫花苜蓿每层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分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整个垂直剖面上都在降低,4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降低最多。

杨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卫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利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蔡国军,贾福岩(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理研究》 2012 第1期

【摘 要】科学评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干化效应是目前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14种典型人工植被为例,通过构建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PCSWDI,定量评估了不同植被深层土壤干化效应。研究发现:除农地和撂荒草地外,各植被深层土壤水分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同土层深度之间呈一元线性关系。不同人工植被深层土壤相对干化程度存在差异,以油松林地最高,杨树侧柏混交林地最低。不同植被类型受其自身蒸腾耗水、根系特征和耕作等影响,土壤干化的程度在剖面上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为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针阔叶植被配置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要稍好于阔叶纯林的配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