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影响对社会需求的影响

文化影响对社会需求的影响

【摘要】:人们一直用“需求是发明之母”来说明大部分的技术活动,奥格本否认需求直接导致发明。虽然需求依然是发明的动力,但是发明社会学研究者已经否定了“需要是发明之母”的观点,因为需求只是发明产生的诸多动力因素之一。其次,若没有现存的关键技术要素,即便社会有需求,发明依然不能产生。需求也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需求不同。需求的产生也必须要有文化的准备。

发明是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一部分发明满足了人们广泛的需求,一部分发明仅仅满足狭窄的需求。人们一直用“需求是发明之母”来说明大部分的技术活动,奥格本否认需求直接导致发明。虽然需求依然是发明的动力,但是发明社会学研究者已经否定了“需要是发明之母”的观点,因为需求只是发明产生的诸多动力因素之一。奥格本对于需求的观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发明的需求将能力和文化要素结合到一块,它是发明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需求是发明出现的一种动力要素,没有需求,发明的出现就没有意义,需求的思想和发明的概念往往是相伴而生的[9]

其次,若没有现存的关键技术要素,即便社会有需求,发明依然不能产生。需求无疑对发明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需求并不能创造出发明所必需的潜在的文化基础[10]。古代人也需要稳定的食物供应和防止婴儿死亡,却没有通过发明满足这种需求。原始的医学尽管不断发展,仍对许多疾病毫无办法。

再次,有时发明的使用暗含了新的需求[11]。新发明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在使用时并不能充分实现这个新发明的价值,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发明的价值逐渐呈现出来,并催生出使用者的新需求。这种需求可能因时而异,是一种文化变量,而非生物变量。科学史家乔治·巴萨拉在若干年后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巴萨拉揭示出发明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发明的潜在功用和直接功用并不是不言自明的,不知新设备有何具体用处的尴尬时常出现[12]。所以,新发明出现以后,很可能会催生出之前人们没有预期到的新需求。(www.chuimin.cn)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1877年)以后就遇到了上述难题。第二年,爱迪生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说明了这项发明对大众有用的10种途径:用它来做听写记录,而不需要借助速记;为盲人提供“说话的书”;教人学习演讲术;复制音乐;保存家人重要留言、忆旧的话语和垂死者的临终遗言;为音箱及音乐玩具创造新的声音;制造能发布时间或信息的钟;保存外国语言的正确发音;教拼写和其他需要死记硬背的材料;以及记录电话的内容。这份重要的清单反映了爱迪生自己是如何对留声机的潜在用途进行排序的。音乐复制排在第四位,因为爱迪生觉得这只是他的发明的一个较小用途。当10年后爱迪生进入留声机市场时,他仍拒绝把留声机作为一种乐器推向市场,而是将它作为听写机器来出售。关键在于,其他人看到了留声机的娱乐应用前景,就改进了留声机,只要投入一枚硬币启动这种机器,就能自动播放流行乐曲专辑,并让它在大众场合展示,立即受到了欢迎[13]。由此可见,有些需求是在对新发明的使用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需求也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需求不同。需求的产生也必须要有文化的准备。几百年来,对发明的需求远远多于以前,在任何时候需求都是有选择的:需要一些东西,而不需要另一些东西。史前时期,需求的种类也许不多。现在,社会需求则引导学习过程,也许在某一部分文化中,其需求远远大于另一部分。所以现有的文化是发明之母可能更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