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问题及解决方案

创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因此,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往往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对受教育者双重身份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其原因来自企业和受教育者自身。

三、双方在创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发现的问题

借助研究国外已成型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成功经验,我国各地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也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创建适合我国现教育体制下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而在这近五年中,我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也与以中苑宾馆为主体的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通过不断了解兄弟院校的运作模式及总结我们自己在这方面实践的经验教训,我们越来越清晰的感觉到在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创建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形成对这种模式继续发展的阻碍,从以下两个角度,我们归纳出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整体宏观运行的角度看

1、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以来,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央到地方,普遍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创新。我们看到,几乎每种职业教育杂志的期刊中都会出现几篇有关校企合作的论文;几乎每年从各地级、省部级到中央国家级的科研都有校企合作的课题研究,而且,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表达了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强力推进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实现更加融合的急迫意志,为此从 2002年10月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这一个专题连续数次召开全国性的大规模、高规格会议,并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我们还缺乏建立在理论高度分析和教育哲学层面上的以全面、系统总结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的专门著作,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手册。

2、国家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缺乏政府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不够。企业是以经营为主体,讲究投入与回报的关系,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如长期投入而得不到预期的回报,就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和继续投入,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个长期投入和运作的过程,很难在短期见到明显收益,因此就需要国家建立相应的对企业的奖励机制,以起到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3、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于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缺乏多个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www.chuimin.cn)

4、学校体制改革滞后,由于校企合作必然会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容易形成对校企合作的阻力。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与发展。

(二)从具体操作角度看

1.学生往往处理不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关系。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因此,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两者缺一不可。在理论学习中,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基本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为掌握职业基本技能奠定良好基础,开阔视野,促进知识迁移;在实践培训中,学生运用理论学习的知识,“真刀实枪”地掌握、巩固和提高职业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素养。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在任务和内容上存在着明确的分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于两难境地,学生会根据自己兴趣点的不同,形成对理论学习的偏爱和对技能培训的忽视,或者反之。

2.如何妥善处理好合作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是经济部门,学校是教育部门,两者的关系并不好处理,就在被公认为校企合作教育楷模的德国也不例外。导致校企关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双方的着眼点不同,因此在合作中会导致双方在感情和利益上的相互排斥。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二是培训企业自身存在缺陷,只注重劳动成果的量化表现,而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单一岗位停留时间过长,产生消极或抵触心态;三是学校的教学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如教学计划陈旧、师资和教学场地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审美和个性教育等,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3.合作中三方主体对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的认识各有不同,存在差异。受教育者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这种双重身份的理论意义就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把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的有针对性的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并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一定经济补偿,体验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但是,往往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对受教育者双重身份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其原因来自企业和受教育者自身。如企业经济利益观念狭隘,把受教育者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忽视对其培训或阻碍其在学校的学习;教育者因学校可以提供改行的机会和使其获得相应的教育文凭而热衷于在学校当学生。以企业为主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把学生主要看作学徒,以学校为主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则侧重其学生身份,因此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其中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