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然而如果从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只处于初级阶段,离真正的高水平国际化建设还有一段差距。

三、中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积极的步伐,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第一,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初步形成。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一批国际性旅游与酒店企业的进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国际化是提高高等旅游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更多地从全球视野出发看待旅游教育的发展问题。第二,人员的国际交流有渐增的趋势。高等旅游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领域,在出国留学、接受外国留学生和引进国外智力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追求国际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我们接收留学生的人数也逐年增长。第三,开设了部分国际化课程,引进部分国外教材。在我们调查的旅游高等院校中,大部分都设置了双语或英语教学,开设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如国际接待业管理、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等,同时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化方面的内容,例如在教材上采用国外教材,或在自编教材中引用国外同类教材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扩大知识面,还能让学生在了解英语本土文化民俗过程中,增强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第四,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增多。高等旅游教育可以说是最具有国际化合作优势的专业之一,随着人们对旅游及旅游教育认识地不断深入,近些年旅游高等院校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表现活跃,各个院校基本上都以不同形式与国外的院校取得了一定的联系与交流,在教师互访、学生交流、课题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如果从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只处于初级阶段,离真正的高水平国际化建设还有一段差距。应该承认我们在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国际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师高学历比例低,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低;专业教师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非常小;国际化的区域局限性,大多数聘请的海外教授来自北美、欧洲或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招收的国际化学生则大部分来自亚洲、非洲等相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教师缺乏行业经验;学生与老师的对外交流机会比较少;教学研究与社会结合程度不够高;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与学校经费来源有着直接的关联,几乎所有高校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国际化的项目在实施,但大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直接导致很多好项目因为经费问题而无法或推迟实施。

综合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已具有国际化发展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基础。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必然发展趋势,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5]。首都北京作为国内高等旅游教育发达地区,应该充分利用首都优势、首都教育资源优势、首都产业资源优势,在国际化趋势中积极探索、领先一步,为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

【注释】

[1]张杰飞.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J].知识经济,,2008,(10):152-153.(www.chuimin.cn)

[2]张振辉,达庆利.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新整合模型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4,(4):419-425.

[3]李建忠博.洛尼亚进程:成果与目标[J]. 大学(学术版)2009,(11):77-84.

[4]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建立中国应对博洛尼亚进程机制的设想[J].现代大学教育,2009,(6):54-60.

[5]曲波.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