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外旅游教育成果研究

国外旅游教育成果研究

【摘要】:指出对中国的启示在于:旅游院校要与国内外有关旅游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应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校企联合办学;重视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一、对国外旅游教育的研究

透视旅游教育发达国家的最新教育发展趋势,借鉴国外成熟的旅游教育经验,是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旅游研究者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大量的学者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对国外的旅游教育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我国研究者对国外旅游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四个视角:对国外旅游教育趋势和特征的宏观研究,对某些旅游教育发达国家的个别研究,对国外旅游教育发达院校的深入研究,对国内外旅游院校的对比研究。

代志鹏(2007)指出,国外旅游教育的趋势是国际性旅游组织对旅游教育的推动将逐步增大,旅游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技能与理论并重的国际教育体系日益融合。孙根年等(2004)从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办学方式等方面对西方各国旅游教育的最新趋势与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国外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国际化和个性化,在办学方式上坚持校企联合开放式办学。谭贞(2007)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有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动因,其中培养国际型人才是微观层面原因。李鹰(2006)指出输出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教育产业,增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形式。韩越等(2007)指出发达国家在教育输出方面有不同的形式:大规模吸收留学生、境外连锁办学、建立海外分校、境外合作办学以及提供远程教育等。

单铭磊(2008)通过对国外有代表性的饭店管理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后,提出我国应该根据旅游市场的新情况,细化旅游专业分支教学;不断更新培训内容;走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教师要深入企业。代志鹏(2007)指出,瑞士旅游教育的特色是办学目标国际化、店校合一。钱学礼(2005)、江波(2006)指出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的特点:政府、企业、院校建立合作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注重继续教育。崔卫华(2001)、凌强(2006)指出日本旅游教育产官学三位一体;教育起点高,尤其体现在学科设置方面,走个性化和国际化办学道路。张民选(2004)从国际教育输出的视角介绍了新加坡国际教育服务的理念与实践、战略与措施。(www.chuimin.cn)

刘赵平、凯茜·恩兹(2006)分析了康奈尔大学的教育资源和竞争优势,指出在确立旅游教育高标准、加强业界合作等方面对中国有重要启示。李东芳(2006)指出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是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特色。陈肖静(2000)以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为例,提出我国旅游教育应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与国际接轨。王鹏飞等(2005)以立教大学旅游学部为例,指出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注重国际旅游的教育与经营,教育科目与学生就业方向紧密相连,课程设置多样。

刘宁宁(2003)从学制、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将我国的旅游教育与瑞士和美国的进行比较,认为应当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黄建伟(2009)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对两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旅游高校产学研模式应包括不可或缺的三方面:政府支持、高校主导、企业参与。贾玉云(2008)对中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差异原因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对中国的启示在于:旅游院校要与国内外有关旅游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应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校企联合办学;重视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王玉(2004)等通过对英国泰晤士河谷大学和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差异的比较,分析了中外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中课程设计的有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国际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冯颖等(2008)以南开大学和立教大学为例,对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现状与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差异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尤其在国际化方面,作者指出,日本立教大学的课程设置增加多种语言在课程中的比例,开设诸如国际旅游论、外国地志以及地域文化论等课程,比较注重国际交流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