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油气资源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构成分析

油气资源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构成分析

【摘要】:郑健壮基于Humphrey[69]的研究成果,以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认为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由销售能力、孵化能力、创新能力构成[38]。如Humphrey等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个产业区域,其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应该体现在这个区域公民的整体“福利”方面[69],即产业集群竞争力除主要由经济要素构成外,还应包括社会“福利”。表2-1产业集群竞争力的4个层次及其表现资料来源:据Stamer[60]整理。

二、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研究

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要素指产业集群竞争力从哪些方面加以体现,因而也称之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表现。根据所掌握的文献,至今极少有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专门研究。通过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类:第一类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决定)因素加以评价,如Porter的钻石模型和GEM模型,是从影响或决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的实际状况来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第二类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结果体现加以评价,如美国哈佛大学战略与竞争力研究所(Institute for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ness)所设计的“集群分布测定项目”(Cluster Map-ping Project),这种评价指标注重竞争力的最终结果体现来反映竞争力水平;第三类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依据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结果表现来反映集群竞争力水平;第四类在竞争力影响因素和结果表现基础上,增加集群竞争力的机制因素或驱动因素来综合地评价集群竞争力水平。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中除了第一类没有涉及竞争力的结果表现,其他3类均有涉及,因而,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要素(表现)成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集群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也大多融入到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之中。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来梳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构成。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文献十分丰富,经过梳理,发现其中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的观点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由能力和竞争优势构成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本质是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最终体现为竞争优势,因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组合可以反映产业集群竞争力。郑健壮基于Humphrey[69]的研究成果,以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认为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由销售能力、孵化能力、创新能力构成[38]。显然,他并没有考虑因集群带来社会效益使集群知名度提高和运营环境更加优化,从而带给集群的竞争力。梁宏指出产业集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借助于群体协同效应产生成本优势、产品质量差异化优势、区域创新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等多种优势的组合[64]。邵志健提出产业集群竞争力可由集群的创新能力、产业组织优势、社会资本和网络资源整合能力加以体现[70]。由此可见,尽管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差异,但均认为创新能力(优势)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其次,成本优势也是产业集群竞争力重要的构成要素;此外,还意识到(资源)整合能力(群体协同实质上也是整合)也是集群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这更符合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本质,因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产业集群的整体运作,一旦离开集群这一整体,产业集群及其成员就会失去多种竞争优势的来源[71]

2.主要由经济绩效构成

有些学者认为集群竞争力应主要反映在经济方面。如Humphrey等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个产业区域,其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应该体现在这个区域公民的整体“福利”方面[69],即产业集群竞争力除主要由经济要素构成外,还应包括社会“福利”。更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战略与竞争力研究所对集群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设计,该所在Porter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集群分布测定项目”,包括了集群的规模、劳动生产率、出口额、集群收入、经济贡献率、平均工资、员工雇用总量、员工增长率、人均专利数和创造就业10项指标,借助这10项指标来反映集群竞争力并比较不同集群的竞争实力。显然,这10项指标中,前6项为经济指标,最后2项为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指标,反映了集群竞争力构成以经济绩效为主、非经济绩效为辅的组合特征。

3.由不同层次的竞争力构成

Stamer认为集群竞争力体现为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和兆观层次,4个层次的竞争力具有各自不同的竞争力表现(表2-1),反映了集群竞争力是一个递进的多层次系统,称之为产业集群系统竞争力[60]。通过对表2-1的分析,可以认为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的竞争力分别相当于集群企业、集群整体和集群环境3个层次的竞争力,至于兆观层次竞争力是在产业集群参与全球竞争时才能体现的。我国学者卢杰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既决定于宏观层面的地区比较优势和区域的资源禀赋差异,又决定于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优势,是多层次综合作用的结果[72];我国其他学者也相似地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要素应包括集群企业竞争力[73~75]、集群集聚竞争力[73~75]或产业集群产业链竞争力[75]、集群环境竞争力[73]等层次,其中,集群集聚竞争力或集群产业链竞争力实质上反映产业集群层面的竞争力,相当于中观层次竞争力;类似地,蒋录全等将产业集群竞争力划分为企业竞争力和结构竞争力,其中,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划分为显性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显性竞争力具体表现为集群企业的规模、效率、创新水平等,潜在竞争力划分为可持续性和抗风险力,反映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和潜力[76]。显而易见,以上研究是从层次递进角度对集群竞争力构成进行层次分解。Chiles等、Brenner等则从过程层次角度,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包含组成要素、要素相互作用及功能发挥三方面的状态信息[77,78],这三方面顺序联接(要素—相互作用—功能发挥),反映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在形成过程中,这三方面都将对集群竞争力产生影响,因而,三方面状态的组合反映着集群竞争力。(www.chuimin.cn)

表2-1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4个层次及其表现

img4

资料来源:据Stamer[60]整理。

4.由对有利、不利因素作用的结果构成

集群竞争力包括集群利用有利因素所获取的正面竞争力[79,80]和规避不利于集群发展的负外部性而获取的竞争力[79];相似观点还有,产业集群竞争力是集群对环境的利用能力(相当于正面竞争力)和规避能力(相当于规避负外部性获取的竞争力)[87,67]。以上观点表明,集群竞争力包括正面作用力和对不利因素(如柠檬问题、负外部性、不利环境因素)合理规避所带来的竞争力,是两类竞争力的组合。

综上所述,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要素有着不同的认识,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大多学者只关注集群对有利环境因素利用所获取的正面竞争力,因而,规避不利因素所获取的竞争力将成为今后的一个研究领域;同时,多数研究局限于集群为自身创造的效应,且主要聚集于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忽视因集群为社会所作贡献(如创造就业岗位环境保护等)使集群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使集群经营环境更为顺畅而带给集群的竞争优势,即淡化了集群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作贡献时所回馈的竞争优势的增强。上述多视角和丰富的研究观点使得对集群竞争力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有利于集群竞争力内涵和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