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产业集聚发展与技术创新

产业集聚发展与技术创新

【摘要】:图3-1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关系从技术创新环境角度分析产业集聚是一个流行的趋势,并提出了创新环境论和集群学习的概念,围绕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和集群学习,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得以展开分析。GREMI的“创新环境论”把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同技术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分析,强调区域内技术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和协同创新行为作用,形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关系的深刻认识。

随着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增大,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创新不但与创新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有关系,而且与其他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活动的成效。产业集聚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聚,如图3-1所示。

图3-1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关系

从技术创新环境角度分析产业集聚是一个流行的趋势,并提出了创新环境论和集群学习的概念,围绕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和集群学习,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得以展开分析。

对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西方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相呼应,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特别是创新网络的概念逐步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普遍应用,但是学术界对于创新网络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有人认为创新网络是一种全新的组织结构,具有潜在的代替企业内部层级结构和企业外部市场的双重功效;也有人认为创新网络只不过是一种组织结构的过渡形式而已,其位置处于组织内部层级结构和外部市场机制之间,网络的出现为企业建立了一条新的通向市场的通道,一方面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环境研究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对集群学习的研究,集群学习与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都密切相关。

1.创新环境论的提出

较早涉及创新环境分析的是弗里曼(Freeman,1988)。弗里曼不但从较为广泛的层面定义技术创新,也从更为广泛的层面探讨了技术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详细地阐述了日本政府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诱发技术创新、公司研发部门如何采取逆向“反求工程”以吸收新技术和财阀集团化的组织架构(公司组织创新)、通产省的技术预测和规划(制度创新)以及教育的普及(社会创新)等综合配套措施以促进国家和企业技术创新,进而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在对技术创新环境的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环境论”,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创新的条件和机制,把创新环境研究推向更深层面。GREMI的“创新环境论”把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同技术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分析,强调区域内技术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和协同创新行为作用,形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关系的深刻认识。

2.创新环境论的概念框架

“创新环境论”主要围绕一系列概念框架展开分析,包括对“创新环境”、“创新网络”、“集群学习”等一系列概念的探讨。

(1)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这些环境因素对激励企业和私人部门对创新进行投资有很大的影响。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现象,各创新厂商集聚在特定区域而又保持了各自运行的独立性,其原因在于借助并形成了区域内良好的特质创新环境。产业集聚可使集群企业共享单个企业无法获得信息资源,实现大规模生产,获得辅助产业的专业化服务、专业化机构创意服务以及企业组织创新的经济外部性益处。这一点,类似于马歇尔的经济外部性。

(2)创新网络。区域产业集聚集群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沟通与接触,形成了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使集群企业内部产生了一种内在的竞争创新动力,推动着产业集聚和集群企业创新的不断发展。区域产业集聚集群企业同时形成了规模化的创新市场,竞争一方面促进集群创新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及配套企业的衍生,创新网络越来越完善。

对于创新网络来说,它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严格等级的安排,而是相对松散的、非正式的、含蓄的、可分解的和能重新组合的相互关系体系。网络不仅是一种混合的、双方同意的交易方式,处于市场与等级结构之间,而且是一种旨在获得和分享资源的制度安排。创新网络中的技术共同体是由个人、团体和组织等组成的在特定技术轨道上共享解决问题的一个模式,根据参与度和控制度的不同,将构建了创新网络模型分为第三意大利模式、风险资本网络、虚拟组织网络、核心网络和联合体网络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从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为整合外部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采用不同的创新网络模式(张伟峰、万威武,2004)。

(3)集群学习。企业可看成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创新环境是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环境是创新所必需的,在环境中是否能够得到技术诀窍、地方性联系和地方性投入,是否接近市场,能否得到高素质劳动力,是决定企业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集群企业与培训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地方权力机构,共同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联合产生新形式的本土化生产组织,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就是GREMI的“集群学习”的概念,其本意是产业区(集群)内的成员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

在以上概念范畴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探讨产业集聚与创新环境、网络及集群学习的内在联系。

1.创新环境与产业集聚

创新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内外部条件的综合,对此,企业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适应者,而应该成为创新环境的再造者。不断变化的创新环境从机遇和挑战两方面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虽然对于创新环境的分析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产业集聚一直是作为其重要因素进行探讨的。

(1)创新环境内涵。创新环境是在特定的区域内一系列或主要的非正式的社交关系的复杂网络,它常常决定于特定的外在形象和特定的内部表征、归属感,透过集体学习过程(collective learning),以提升当地创新能力(Camagni,1991)。这个定义既强调了联结创新网络的非正式关系,又强调了集体式的学习过程提升当地企业创新能力的特点。创新环境也是孕育创新过程的区域组织,包含以下含义:一是指本地化的网络结构,它是由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组成的,它可以降低企业经常面临的静态或动态的不确定性,并使得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功能和信息方面结成密切而稳定的关系;二是指从外部的学习和企业内部创新相结合,并以此来制定经营和创新战略的组织体集合,企业网络作为创新的组织机制能强化空间聚集优势,在这种聚集体里,创新网络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中的学习和创新学习系统的不断积累而得到发展;三是动态的学习过程,这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使行为主体具有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他们自己行为的才能,同时这也保证了创新的传播、交换和技术文化的更新,以及创新环境本身的更新。这一认识将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和集群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创新环境的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创新网络、集群学习之间的联系效应(Maillat,1995)。

(2)创新环境不同层次的认识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国内学者对创新环境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经验和国外的知识借鉴,文献始见于20世纪末。网络环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而丰富多变的企业间协作、足够大的需求市场环境易于激发企业创新,并且使得任一时刻企业技术创新能够获取准租金的期限大为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缩短、组织过程呈现更为复杂的形态,而全社会的平均生产率快速提高,这是基于人们知识创造的必然结果和产业集聚过程中企业集群通过不同的网络机制加强的网络效应(党兴华、蒋军锋,2004);同样,作为不断改善的区域创新环境,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促进创新资源(主要是知识、技术、人才资源)的快速流动,而且拥有促进创新主体互动的制度和机制(杨雄,2004)。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是内部企业的外部创新环境,集聚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也促进了技术创新。

陈赤平(2006)从另一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将企业创新环境向更外部层面扩展。创新的外部环境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①产业或部门层次的内部环境,指产业集聚中企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开发制造产品或使用特定部门的技术,彼此关联并形成协作竞争的网络关系;②产业或部门层次的外部环境,是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研究机构或高校形成的外部环境,即在区域性的制度安排、文化习俗影响下所形成的区域性创新系统;③国家层次的外部环境,是一国境内的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大学、公共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组织方式(如集群、联盟等)之间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国家创新系统;④国际层次的外部环境,是为适应全球一体化的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在外向型经济中拓展与他国企业或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的一种开放式创新系统,这有利于产业集群在更广泛的协作竞争关系中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进步。各创新环境层面示意,如图3-2所示。

图3-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四层次框架图

(3)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溢出效应。区域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溢出效应表现在:第一,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与积累,为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和知识源泉以及技术溢出渠道;第二,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发展构筑了非正式交流的创新网络,为区域内企业在知识和信息交流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机遇;第三,区域内企业集群可以有效聚合内部研发力量,研究部门结成联盟,形成发展合作关系,以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日益不确定的市场和技术环境,区域内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形成的创新网络环境是企业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保障,而且区域创新网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促进了区域内创新环境的改善,进而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善,又进一步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和创新功能的提高。

(4)创新环境的案例研究。GREMI进行了多个“创新环境”的典型个案研究,包括:英国剑桥、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和索菲亚-安第波利斯、德国慕尼黑等地区。其中,Adylot(1986)强调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集聚发生的作用,他认为欧洲和北美一些新产业区的竞争优势的取得,得益于区域内形成的创新环境,企业创新是依赖于其所在区域内结成的网络开展的。

2.创新网络与产业集聚

在过去的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无论是传统产品还是高技术产品,一些特殊的产业集聚(传统产品如意大利北部集聚区,高技术产品如硅谷)在世界市场上已建立了牢固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本地现象的创新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些特殊产业集聚或中小企业区域性集聚创新网络的成功,创新网络成为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反之,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创新网络已经成为区域创新环境的重要特征。

(1)创新网络的经济效应与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到区域创新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对此经济现象的分析逐步深化。作为创新环境的创新网络是对高科技和创新密集型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中中小企业集聚区的指代,这与Marshall外部经济特性的产业区近似,但创新网络更强调产业性质上的科技背景和地理范围上集中(Dodgson &Bessant,1990)。技术型企业对创新网络具有依附性,本地化的创新网络比跨国技术联盟更能持久,原因在于空间地理的邻近形成了可以维持并强化创新网络的支撑因素,而创新网络有效地降低区域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克服单个企业在从事复杂技术系统创新时的能力局限,从而使其区域产业集聚企业从正和游戏带来的收益增长中获益(DeBresson &Amesse,1991)。

(2)创新网络组织机构一体化及连接机制。作为组织形式的创新网络,可以说是创新活动者、活动要素,为了创新成功而要形成网络组织、网络机制和一体化网络联系,又因为一个个成功的创新而要不断强化、形成一体化网络——创新网络促使各种组织机构和要素一体化,创新网络通过联系、合作、协调、重组与创造,在促使企业间、企业与其他机构成为有机整体的同时,也使一体化网络成为一种应对复杂创新和顺利推进创新成功的理想模式,使得这种一体化网络成为克服个体技术和组织弊端、发挥群体优势、解决创新难题和进行创新协作与集成的最佳模式(聂鸣、蔡铂,2002;蔡宁,2004)。

同样,区域创新网络构架的主要连接机制是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创新合作关系,公司内部普遍存在着经常性非正式网络以及相关关系的外在化。创新网络的形成是组织对知识溢出的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响应,创新网络也成为一种更大的新功能组织,是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使得技术创新活动从随机模式逐渐演变成为制度化模式(Freeman,1991)。因此,技术创新必须与组织制度创新相结合。

(3)产业集聚与创新网络的组织市场效应。从创新网络看,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内部存在知识溢出效应,该效应成为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发展和集群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是集群创新产出和生产率提高的源泉。按照创新合作形式,创新网络分为:合资R&D公司、合作R&D协议、生产分工分包的供给者网络和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类型。技术创新不应该只被看做是单个创意的结果,而是源于一系列思想、信息、技术、编码知识的综合,新思想显然很少在其产生时就完全成形并明确地来自单一的源泉,创新一般产生于众多参与者和网络关系复杂组合的知识相互溢出。创新网络就是“有组织的市场”,企业间以经济交流为基础,进行文化、技术、制度等方面的交流,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从创新网络角度看,影响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区位与空间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产业组织与经济因素、公共机构与组织支撑因素等,区域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创新网络,使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新知识、技术和有价值的思想、信息在网络中顺畅地流动、扩散、创新与增值(王缉慈,2001)。

3.创新环境、创新网络与产业集聚

(1)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创新网络的特征。对技术创新的成功研究突出了创新网络等几个关键性特征:投身于研发过程的内部和外部参与者的多样性;非正式或个人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对正式组织关系的补充;外部资源和边界生成的关键作用和组织层面的相互联系等。在面临日益不确定的市场和技术环境的情况下,区域内创新网络的连接则是企业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战略行为,也是区域内各个行为主体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区域创新网络不仅包括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间正式的产业和经济网络,而且还包括企业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大学、研究机构、行会等中介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之间合作基础上而结成的研究与开发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家间的个人关系网络等(Conway &Steward,1998)。国内学者王缉慈早就注意到:由于缺乏区域创新环境的培育,全球化网络的效用大打折扣;而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分享创新网络的能力不同,在全球化的网络框架下,必须重视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原因在于即使一些活跃的企业从区域外获得物质与信息也需要通过本地联系的区域创新网络转变为区域共享的资源,其效用才能更好发挥。

(2)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的互动。创新环境是一种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使得创新的个体能够创新并能和其他创新机构相互协调;创新与生产组织的网络正是由于深嵌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所以创新网络得以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成功地实施创新。Bramanti和Maggioni(1997)以社会文化环境作为研究的主要概念,把产业的创新活动与空间聚集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区域内“创新网络”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创新环境的改善,而创新环境的改善又会进一步利于“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创新功能的提高,形成“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的互动。

(3)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技术联盟。落后国家低端产业要进入全球价值链,必须打破技术封锁,强化自主创新。随技术进步的周期加快,以商会为代表的传统的利益共同体正发展和形成新的技术联盟,这种技术联盟对创新网络的形成非常重要,它是集群产业升级的基础,有利于强化内部的联系,并且也吻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求;而区域创新网络需要强调形成以人为联络节点的技术联盟(创新网络),以促进隐性知识在产学研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竞争企业之间的传播,推动集群内以小企业为主体的多种技术联盟,冲破由于专业分工的细化限制和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制约(梁桂,2005)。

4.创新网络中行为主体间的关系

(1)创新网络中集群企业组织的关系。创新网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组织关系的总体,是为了响应组织对知识的需求而出现的。任何创新网络的形成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活动的随机模式逐渐成为组织的制度化模式。基于区域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具有灵活开放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网络内松散或紧密的连接有助于创新知识的共享,为区域内集群企业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网络中浓厚的创新氛围有益于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集群式技术创新,提高整个区域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网络仅仅是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技术溢出的必要条件,区域集群内企业能否从有利于创新的网络中获益,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以及技术学习与技术积累能力。

(2)创新网络中行为主体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创新网络中四个最基本的行为主体是大学或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以及具有创新黏结功能的中介机构。但是,对区域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关系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王大洲等(2001)从“硅谷热”中得到几点启示:创新网络在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硅谷的成功在于其开放的、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网络的形成,这是一种适应于高度易变的技术和市场环境的创新组织形式。大学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也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创新网络形成的中心组织是企业,且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不应高估政府的作用。

与此相反,王道平等(2003)虽然承认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地位,但仍很看重大学、政府及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方面,大学或研究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需要创新网络为其和企业提供相互交流的界面;另一方面,企业直接的技术需求和科研经费的提供,使大学和研究机构明确了技术创新的方向并获得了研发资金,网络交流双向互补,创新机会大大增加。

在专业化分工协作而形成的企业创新网络中,日渐加强联系的企业形成一条无形的创新链,依托于企业间平等互惠的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得以进行,大大降低了区域内每个企业担负的技术创新风险与投资成本;创新网络中企业的不断裂变,不但促进某一领域技术创新,而且促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另外,作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主体的政府,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引导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同时,作为创新网络中主要结点的中介机构在服务于技术创新方面发挥沟通、协调和黏结作用。

(3)创新网络与集群企业的关系。同样,对创新网络与集群企业关系的认识处在不断深化过程中。蔡宁、吴结兵(2003)等都认为创新网络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比集群内企业由于深入的分工协作带来的成本优势更持久,即集群创新网络的存在比一般网络形式控制成本更低,持续时间也较正式战略联盟更为持久;而林迎星(2004)提出网络经济学观点,把网络看作一种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环境中处于同样等级层次不同的合作伙伴之间的一种长期关系。

5.创新环境中的创新网络和创新机理与产业集聚

我国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中的创新网络和创新机理做了专门研究。台湾学者胡太山(2002)认为:众多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既可以强化创新氛围,使风险承担能力提高,而竞争及创造的创新激情氛围又使得集群厂商更愿意共同去追求具有风险的创新目标。因此,陈柳钦(2007)认为,存在不断激励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不但会促进新技术产生、水平提高,而且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因此,要使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构建集群制度创新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集聚的原因在于集群有利于创新的知识外溢,在一个集群环境下,科学家、工程师为了从知识中获得最合适的报酬,会主动去寻找能够提供适合该技术、知识预期价值的厂商;而厂商也会不断提供适合特定新知识预期价值的报酬,使知识工作者选择新的厂商或以衍生方式组成新的厂商。知识的转移与外溢的边际成本,特别是那些默示性的非编码知识,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加大。因此,针对环境背景复杂、困难、模糊与不确定性的创新知识,知识及其创新思维的最佳转移方式就是面对面的互动及经常且重复的联系。因此,技术创新得以发生和有效率的产生预期效果与产业集聚发展带来的创新环境改善紧密相关,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必然使得非编码知识的传播的可能性增大,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激发技术创新者的思维,使可能变成现实。

区域产业集聚环境营造出集群学习的氛围,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及溢出,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集群学习相互作用。对此问题,一些学者强调区域产业集聚是学习和创新的最佳环境,主要集中在区域企业集群学习、知识传播溢出、学习机制的研究方面,研究表明:智力密集、风险资本、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因素并不一定与创新过程发生必然联系,但由于创新是很多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生产)技术的过程,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创新网络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建构。只有营造出区域内产业集聚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集群学习才会成为区域产业集聚企业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因此,有必要从集群学习角度探讨产业集聚企业技术创新。

1.创新体系中企业集群学习的重要性

创新体系是一种社会体系,创新是经济体之间社会行为的结果。Lundvall (1992)认为,创新体系包括在生产、传播、应用新知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创新过程愈加复杂,地理临近区域隐性知识的交换,即有着相同的规范与文化为基础的诠释系统,会促进双方的交互式学习和集群创新。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知识创造与应用过程,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活动,而且更取决于集群企业之间及其与其他机构之间的相互学习作用。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核心,通过集群化可以改善学习环境和效果,促进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高(蔡铂、聂鸣,2002)。

任何创新过程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互动的观点即为创新网络集群学习。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创新乃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除了受市场需求和利润动机的影响之外,还受法律、法规和习俗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空间集聚体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学习环境是通过在多边交易过程中行为主体的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学习系统集聚发展而形成的。

在区域竞争力研究中,Porter(1998)认为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的运作的效率最高,原因在于集群学习和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中,Baptista和Swann(1998)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处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比外部孤立的企业更具创新能力。这些资料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中证实了集群学习对于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

2.企业集群学习与知识生产、传播

在创新过程中,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之间发生着复杂的互动学习、相互借鉴。集群学习依赖于区域创新网络,而Saxenian(1994,1999)认为创新网络有正式合作网络和非正式合作网络,网络形式能够有效传递和扩散各类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

集群创新的动态运行实质上是一种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知识互动关系,或者称为一种集群学习行为。集群的动态运行模式就是集群学习模式,是通过相互协调集群成员的行动,以寻求解决问题,产生的知识积累和转移的社会化过程,该过程包含知识积累和知识转移两个核心子过程(魏江、申军,2003)。

因此,对于集群创新系统动态运行模式的分析,可以分为集群内部静态知识基础积累和集群成员动态学习互动两个维度(蔡宁,2004)。所谓静态知识基础积累,指集群内部的知识基是以全部集群成员企业及其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以各自的途径依赖为基础得以积累。所谓动态知识互动主要指储存于知识基中的知识要素在集群内部的流动和扩散,这种知识流动和扩散过程具有社会化特性,它不完全受企业个体行为的制约,而是受集群内部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制约。通过创新网络,技术经济充分结合、外部资源内部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技术网络协作和共同创新,则能较好地克服或避免迟滞、妨碍创新的一些弊端。

1.企业集群创新系统构成要素

按照网络连接对象将创新网络划分为几个子网络:科学知识网络(与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联系)、公共网络(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专业网络(与专业协会的关系)、金融网络(融资关系)、企业间网络(战略联盟等),依据创新网络平台,集群企业进行学习、借鉴、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创新厂商群聚在特定区域,通常保留彼此独立运作,群聚区域内厂商运用的是区内良好的环境特质。“创新环境”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创新网络”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而创新是一种社会集体的努力,是一种合作进程,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到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中,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资源依赖性(Hart,1998)。良好的创新网络特征的创新环境,为企业集群学习、创新构筑了运作平台。

通过对区域集群创新系统构成要素的分析,Padmore等(1998)建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联系起来,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构成三要素六因素,三要素分别是环境(Groundings)、产业(Enterprises)和市场(Markets),并称之为GEM模型。

2.Poter竞争理论中的创新环境与集群学习

创新环境是产业良好的环境特质(Porter,1998)。相对于孤立的地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创新元素而快速创新;同时要面对同行竞争,持续性比较优势以及基本环境相似(如劳动和设备成本)的压力,迫使厂商必须以有创意的方式使自己有别于他人,使得创新压力节节升高,虽然个别企业很难长期保持领先,但是许多企业比在其他地点的公司进步更快。在Porter的钻石理论中,制度和市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该理论在注意到市场网络和制度支持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也揭示了空间区域创新体系的其他共性因素:一是区域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实际上方便了“集群学习过程”,使得信息、知识和最佳实践经验能够在整个区域内快速传播,从而提高创新体系内部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创造能力。二是区域化的空间创新体系减少了“动态的不确定因素”,创新体系内部的企业和其他机构通过比较和相互学习,能够理解各种决策的可能后果,提升本地区的创新成功率和创新水平。三是区域化的空间创新体系有利于内部企业及其他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特别是有利于创新型小企业共享不同群体(如劳动者、供应商、顾客、技术协会、教育培训机构等)的专业知识,共享区域创新网络资源(包括市场网络、技术支持平台等),分担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

3.企业集群学习环境的营造

如果将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等区别开来,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指的是集群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特有的环境因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侧重表现为软环境,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的归纳如图3-3所示(李勇刚,2005)。

图3-3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

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其中信息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处于这样一种由社会文化、技术、法制、市场营造的区域经济环境下,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创新网络,同时,企业集群本身形成集群学习的内环境,相互竞争与合作的氛围促使创新效率大为提高。

1.集群学习及其模式

“集群学习”定义为以一系列集群共享的制度、规则、程序和规制为基础,集群成员和个人通过相互协调行动以寻求解决问题时产生知识积累和转移的社会化过程(魏江、申军,2003)。这一概念体现出集群学习的动态特征、限制条件。

产业集群中的学习模式可以看作是一个跨企业边界而局限在集群边界内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促进集群成员企业之间知识基础共享和知识要素流动的机制和外部性。由于集群成员之间的产业集聚,客观上导致了企业间的知识互惠和共享,从而达到集体效率的学习模式或过程。集群学习模式的完善过程,是集群内部静态知识基础积累的增长和成员之间动态互动的加强这两个维度的持续发展过程。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便了“集体学习过程”,信息、知识和最佳实践在集群内快速传播,为知识和信息在企业之间的迅速流动和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创新并提高创新的速度,提高了企业和机构的创造能力。

从模式上研究集群学习,产业集群的学习模式有别于一般企业组织的学习模式,借鉴李婷、陈向东(2006)的研究结论,可以将产业集群的学习分为:干中学/用中学、地缘学习、专业化学习和交互作用学习四种模式。

集群学习,一方面是干中学/用中学,它与生产过程相连,知识的创造主要来源于熟练技能和失败教训,集群学习有利于经验教训的借鉴,从而有利于区域创新,而这源于地缘学习的优势,由于集群成员地域接近,使得成员有机会更便利地获得集群内部其他企业的知识(这种学习模式获取的知识还仅限于集群内部);另一方面是专业化学习,产业分工使一些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处于产业链上不同位置,集群成员知识更加专业,而又彼此互为知识的补充,因此,上下游企业的聚集为彼此提供了纵向的学习机会。

2.集群学习机制的分类

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学习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机制:区域内集群企业员工从大公司或学校获得共同的工作或者培训经历;区域劳动力市场对本地中小企业间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当地政府、学校或大企业对创建知识共享基础的影响;各种技术联盟以及客户/制造商之间的交互关系对产业集群学习过程的促进(Lawson &Lorenz,1999)。

就集群学习的范围而言,以往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于集群内部学习,而对于集群区际网络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Keeble等(1999)通过对剑桥地区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总结了集群学习的三种机制:显性技术和管理专长以企业家形式在本地的流动和企业衍生;企业网络交互活动;研发人员在当地企业间流动。在对剑桥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区际和国际网络在当地高科技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投入、合作研发和科技人才三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马歇尔的“产业区”出发,可以看到,集群中企业长期的集体学习和连续的知识积累可能会使一个集群被一条日渐没有竞争力的轨道锁定,因而向外部知识源学习对于“创新环境”的持续成功而言就非常必要。

3.集群学习模式、机制及效果的比较(www.chuimin.cn)

集群学习机制、模式与集群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关系。Capello(1999)通过对特定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集群学习与小企业突破性产品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小企业的创新绩效,而通过不同流程、不同异质程度的学习机制的利用,集群企业提高了参与产业集群学习全过程的实际能力,并且指明“集群学习”是基于一系列集群共享规则和程序所构成的知识累积的社会化过程,是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间的互动机制,其实现途径包括新企业区内衍生、当地企业间的结网和互动以及人才在当地企业间流动等过程。

集群学习是交互作用学习机制,集群网络组织作用明显。一方面,处于集群网络节点的成员之间彼此学习获得新知识。另一方面,学习对象跨越了产业集群的组织边界,集群成员与集群外界环境互通有无,获取外界知识,见表3-1。

表3-1 不同类型集群学习模式、认知特征及创新形式比较

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集群能够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竞争力。学习模式差异化必然导致创新能力存在差别。由于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的不断完善,促使集群客观上能够采用更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从而促进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1.创新集群与合作网络

在集群学习的途径和能力上,产业集群为区域内企业学习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因为集群形成的企业网络,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面对面交流是模糊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最好媒介,频繁的互动增强了相互信任,为知识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基于市场的集群分工,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激励(张元智、马鸣萧,2004)。

Carlos(2000)认为,创新集群与合作网络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缩小空间和社会失衡的主要工具,而Lucia Cusmano(2000)则探讨了企业的相关研究能力在技术政策和合作研发方面的作用(即企业评价、整合和利用在交互作用中产生知识流的能力),其理论依据是演化经济学。把技术作为知识,以交互作用作为分析单位,假定合作企业是异质的,具有互补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合作中,技术外部性导致的知识溢出是有成本的,企业对知识溢出的利用取决于自身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与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和研发投入呈现正相关关系。

2.集群学习能力与网络治理

网络治理对产业集群和价值链的作用非常重要,需要从利益集团、决策风格、网络社会功能等三方面进行企业网络的治理,而企业间的合作形式分为传统网络、技术结构网络、复杂技术网络和基于技术的网络四种(Dirk Messner &Meyer-Stamer,2000)。在经济自由化和国际经济整合的背景下,技术能力的累积对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产业空间地理集聚影响技术能力积累,可以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产业集聚的经济优势。Meyer-Stamer (2002)就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重点研究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合作的障碍,探讨了如何克服文化对合作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途径。Morosini (2004)从集群的知识整合与竞争范围角度研究了集群的绩效,认为产业集群行为主体间的知识整合水平与经济活动范围是影响经济绩效的关键参数,据此建立模型并进行大量实证分析,其研究表明知识整合水平和竞争范围是两个相互促进的因素,共同影响集群的绩效水平。

总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集群持续的创新能力。通过组织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传递与积累是集群中创新所具有的新特点,这种称之为网络式创新的创新模式,其基础是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其实现途径是集群学习机制。集群学习机制的存在基础在于丰富的社会资本、集群式的网络以及集群的网络结构,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的评价更应该从知识投入、知识存量和流量、知识产出、组织间协调和网络结构等方面展开,而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集群结构的优化和机构的培养。

参考文献

[1]Freeman,C.,(1988).Japan:A New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in G.Dosi et al.(Eds.)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London:Pinter.

[2]张伟峰,万威武(2004).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动因与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3:62-67.

[3]Camagni R.,(1991).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 Perspectives[M].London:Beelhaven-Pinter.

[4]Maillat,D.,(1995).Territorial Dynamic,Innovative Milieus and Region Policy [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7,157-165.

[5]党兴华,蒋军锋.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流网络结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3:85-89.

[6]杨雄:《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借鉴意义》[O/L].http://www.pudong.gov.cn,2004-9-1

[7]陈赤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因、优势与环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90-91.

[8]Aydalot,P.,(1986).Milieux innovateurs em Europe[M].GREMI,Paris.

[9]Dodgson,M.and Bessant J.,(1996).Effective Innovation Policy[M].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0]DeBresson C,and Amesse F.,(1991).Networks of Innovator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J].Research Policy,20,363-379.

[11]聂鸣,蔡铂.学习、集群化与区域创新体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5:16-20.

[12]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J].科研管理,2004,4:104-109.

[13]Freeman,C.,(1991).Network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Research Policy,No.20.

[1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Conway,S.&Steward,F.(1998).Mapping Innovation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2),165-196.

[16]Bramanti A.,and Maggioni M.A.,(1997).The Dynamics of Milieu:The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M].Edited by Patti R.,Bramanti A.and Gordon R.The Dynamics of Innovative Regions:The GREMI approach.Ashgate Publishing Ltd.31.

[17]梁桂.自主创新——地段产业集群向上游突破的必由之路[J].中国科技产业,2005,12:24-27.

[18]王大洲,姜明辉,李广和.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治理——美国硅谷的创新网络及其启示[J].决策借鉴,2001,8:59-62.

[19]王道平,李林,秦国文.论区域创新网络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J].求索,2003,1:46-47.

[20]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J].科研管理,2003,4:22-28.

[21]林迎星.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4,6:65-69.

[22]胡太山.创新聚群与地区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2,3.

[23]陈柳钦,黄坡.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原因、绩效、风险和创新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7,1:34-43.

[24]Lundvall,B.A.,(1992).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London:Pinter Publishers.

[25]Porter M E.,(1998).On competi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51-85.

[26]Baptista R.,and G.M.P.Swann,(1998).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Research Policy,27,525-540.

[27]Saxenian A.,(1994).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8]魏江,申军.产业集群学习模式和演进路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44-48.

[29]O.Hart著,费方域译.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0]Padmore,Timet al.(1998),Modeling system of innovation:an enterprise-centered view[J].Research Policy,(26),605-624.

[31]李勇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中国知识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32]李婷,陈向东.产业集群的学习模式及其创新特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147-149.

[33]Lawson,C.and Lorenz,E.,(1999).Collective Learning,Tacit Knowledge and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gional Studies 33.

[34]David Keeble and Frank Wilkinson(1999).Coll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lusters of High Technology SMEs in Europe[J].Regional Studies,Vol.33,Issue 4,295-303.

[35]Capello R.,(1999).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J].Regional Studies.4.

[36]张元智,马鸣萧.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学习与创新活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12-16.

[37]Carlos Correa(2000).“Studies of legal regimes.MERCOSUR countries”,ATAS XII-The role of publicly funded research and publicly owned technologies in the transfer and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ies,United Nations,New York Ginebra.

[38]Lucia Cusmano(2000).Technology Policy and Cooperative R&D:the Role of Relational Research Capacity[R].DRUID Working Paper.No.00-3.

[39]Dirk Messner and Jorj Meyer-Stamer,(2000).Governance and Networks:Tools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Cluster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Paper for the IDS/INEF project[C].

[40]Meyer-Stamer J.,(2002).Clustering and the Creation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Environment for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Draft August.1-24.

[41]Piero Morosini(2004).Industrial Clusters,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World Development》32,2:305-326.

[42]Ne1son,R.R.,(Ed.)(1993),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3]Patel,P and Pavitt K.,(1994).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Why They Are Important,And How They Might Be Measured And Compared[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Vol.3,No.1,77-95.

[44]卢娜.日本国家创新系统评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2,112,2:10-14.

[45]张杰,柳瑞禹.国家创新系统模型浅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3,5:22-24.

[46]Vertova G.,(1997).National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s and the Highest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Historically[J].Technovation,Vol.21,Issue 9,September,605-612.

[47]Bessant,J.and Rush H.,(1990).The Diffusion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R].OECD Observer,Vol.166,24.

[48]Conway,Steve &Fred Steward(1998).Networks and Interfaces in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in the UK and Germany[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9(2),239-253.

[49]John Bessant and David Francis(1999).Using Learning Networks to Help Improve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J].Technovation,Vol.19,Issues 6-7,June,373-381.

[50]Kurt Hoffman,Milady Parejo,John Bessant and Lew Perren(1998).Small Firms,R&D,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the UK:a Literature Review[J].Technovation,Volume 18,Issue 1,January,39-55.

[51]Romijn,H.,Albaladejo,M.,(2002),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J].Research Policy 31,1053-1067.

[52]郭淑芬.试析产业群的内涵与本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6.

[53]王大洲.论企业创新网络的建构原则[J].科技管理研究,2006,5:64-66.

[54]张俊芳.关于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青年科技,2007,152,2:9-13.

[55]张伟峰,杨选留.技术创新:一种创新网络视角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294-298.